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1038发布日期:2019-05-07 22:12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远程监测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阴极保护技术是电化学保护技术的一种,其原理是向被腐蚀金属结构物表面施加一个外加电流,被保护结构物成为阴极,从而使得金属腐蚀发生的电子迁移得到抑制,避免减弱腐蚀的发生。

目前阴极保护测试桩数据都是通过人工采集取得,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采集周期长,只采集一个时间点的数据。传统阴极保护数据测量有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1.检测人员工作条件差,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2.测量时间不一致;

3.人工数据测量准确性受客观因素影响多;

4.测量参数记录,保存,管理难度大。

许多因素影响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管道阴保工作的整体管理,发生数据波动等问题也不能及时跟踪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大降低了管道使用寿命,在管道运维过程中一旦发生腐蚀穿孔泄露事故,将给公司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对阴保测试桩数据进行自动监测分析就十分的有必要了。以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供气部门,并成为制约供气部门提高效益、实现燃网自动化的瓶颈。国家如何把庞大且分散的管道阴极保护数据及其它数据及时有效并且准确无误地收集、统计及分析,成为供气企业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终端的技术方案。该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终端具有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的优点,而且设备安装方便、维护简单。依托4G网络和全新窄带物联网通讯技术,实现对管道阴极保护远程数据采集,做到自动化、精确化。这样就可以自动、高效、及时地掌握现场情况,实现集中有效的管理。并能够给管理人员提供实时的生产、运行数据,保证管线、阀室等设备的安全平稳运行。

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采集终端、数据中心和移动端,采集终端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上盖、电池仓和底盒,采集终端内包括主控模块、远传模块、测量模块和天线,其中,主控模块分别与远传模块和测量模块电性连接,远传模块电性连接天线并通过天线与数据中心通信连接,数据中心与移动端通信连接。

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内固定连接主电路板,主控模块、远传模块均设置在主电路板上。

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盒内固定连接传感器安装支架,测量模块包括设置在传感器安装支架上的红外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

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内设置止回阀。

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终端内设置进出气管,进出气管配合连接测量模块和微型气泵。

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盒固定连接防雨水接头。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依托通信技术,实现对管道阴极保护远程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数值通过通信技术传输到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通过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建立阴极保护管理台帐并通过移动端推送报警信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采集终端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采集终端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采集终端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程序框图。

图中:1采集终端、101主控模块、102远传模块、103测量模块、104锂电池、106天线、107上盖、108电池仓、109底盒、1010主电路板、1011传感器安装支架、1012止回阀、1013进出气管、1014微型气泵、1015防雨水接头、2数据中心、3移动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6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阴极保护数据远程采集系统,包括采集终端1、数据中心2和移动端3,采集终端1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上盖107、电池仓108和底盒109,采集终端1内设置主控模块101、远传模块102、测量模块103、锂电池104和天线106,其中,主控模块101分别与远传模块102、测量模块103和锂电池104电性连接,锂电池104设置在电池仓108内并分别与远传模块102、测量模块103电性连接,锂电池104还配备太阳能板,远传模块102电性连接天线106并通过天线106与数据中心2通信连接,数据中心2与移动端3通信连接。主控模块101、远传模块102、测量模块103、锂电池104、数据中心2和移动端3均为公知技术,其中,主控模块101为公知技术,可以是单片机、微型控制器等,数据中心2为电脑,移动端3为手机。

作为优化,所述上盖107内固定连接主电路板1010,主控模块101、远传模块102均设置在主电路板1010上。

作为优化,所述底盒109内固定连接传感器安装支架1011,测量模块103包括设置在传感器安装支架1011上的红外传感器和液位传感器。

作为优化,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1011内设置止回阀1012。

作为优化,所述采集终端1内设置进出气管1013,进出气管1013配合连接测量模块103和微型气泵1014。

作为优化,所述底盒109固定连接防雨水接头1015。

在本实用新型中,测量模块103采用高精度32位ADC测量,锂电池104为以上模块供电,太阳能板为锂电池104充电,天线106用于增强无线网络接收信号。

工作时,测量模块103根据预设间隔,以固定的频率将采集到的管道阴极保护测量数据传送给主控模块101,主控模块101通过远传模块102使用NB—IOT全新窄带物联网通讯技术或4G网络通讯技术将测量数据传输给数据中心2,由数据中心2统计并分析测量数据,实现设备批量管理,根据预设条件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大数据智能分析异常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潜在安全隐患,并发送警示信息到移动端3。能够通过移动端3实时监控管线阴极保护状态,调取阴极保护测量数据及预警信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