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1018发布日期:2019-09-13 21:56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蒸馏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



背景技术:

真空蒸馏是利用金属元素间的沸点差异及饱和蒸气压的差异,在一定温度和真空度的条件下进行蒸馏,多用于有色金属及合金的冶炼、提纯、精炼、成型等。目前,间断式真空蒸馏设备加热系统上方放置石墨蒸发坩埚,加热系统下方通过电极和炉壳底盘连接。蒸馏炉使用时加热系统产生的热量大部分辐射至石墨蒸发坩埚,使坩埚内金属物料受热后蒸发,加热系统下方的热量则直接辐射到炉壳底盘上,造成热量损失,长期的热量辐射易导致炉壳底盘变形。同时因为一部分热量向下辐射到炉壳底盘上,使蒸馏炉内蒸馏温度降低,不利于处理高沸点金属或者合金物料。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旨在解决现有间断式真空蒸馏炉加热系统下方的热量直接辐射到炉壳底盘上,造成热量损失,且长期的热量辐射易导致炉壳底盘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保温板,其中,包括一圆盘形盘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圆盘形盘体上的若干个电极穿入孔,所述圆盘形盘体采用耐高温材料制备而成。

所述的保温板,其中,所述圆盘形盘体材料为莫来石、石墨毡或氧化锆中的一种。

所述的保温板,其中,所述圆盘形盘体上均匀地设置有3个电极穿入孔。

一种间断式真空蒸馏炉,其中,包括一炉壳本体,设置在所述炉壳本体内的蒸发坩埚以及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位于所述蒸发坩埚以及炉壳本体的底盘之间,在所述加热元件与所述炉壳本体的底盘之间还设置有保温板,所述加热元件通过电极连接脚穿过所述保温板的电极穿入孔与所述炉壳本体的底盘连接。

所述间断式真空蒸馏炉,其中,所述加热元件为平板式石墨发热体。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通过将所述保温板设置在间断式真空蒸馏炉的加热元件与炉壳本体的底盘之间,可有效减少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辐射至炉壳本体的底盘上,提高了热量使用效率;避免炉壳本体的底盘因过量热辐射导致的变形;使热量集中辐射至蒸发坩埚,提高了蒸馏炉的蒸馏温度,可处理沸点更高的金属或者合金物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保温板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温板安装在间断式真空蒸馏炉中的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保温板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如图所示,所述保温板一圆盘形盘体10以及设置在所述圆盘形盘体上的若干个电极穿入孔20,所述圆盘形盘体采用耐高温材料制备而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保温板主要用于采用坩埚底部加热方式的间断式真空蒸馏炉中,所述间断式真空蒸馏炉通常用于对金属物料进行高温蒸馏提纯,故所述保温板的圆盘形盘体需要采用耐高温材料制备而成。优选的,所述圆盘形盘体材料为莫来石、石墨毡或氧化锆中的一种。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穿入孔的开孔位置及数量根据电极的实际使用情况确定,优选的,如图1所示,所述圆盘形盘体上均匀地设置有3个电极穿入孔,即相邻两个电极穿入孔间隔120°,所述电极穿入孔的孔径可保证电极连接脚穿过,但不会与所述电极连接脚接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间断式真空蒸馏炉,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一炉壳本体1,设置在所述炉壳本体1内的蒸发坩埚2以及加热元件3,所述加热元件3位于所述蒸发坩埚2以及炉壳本体1的底盘4之间,在所述加热元件3与所述炉壳本体的底盘4之间还设置有保温板5,所述加热元件3通过电极连接脚6穿过所述保温板的电极穿入孔20与所述炉壳本体的底盘1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加热元件与所述炉壳本体的底盘之间设置一保温板,所述保温板能够有效减少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辐射至炉壳本体的底盘,提高了热量使用效率,同时还避免了炉壳本体的底盘因过量热辐射导致的变形。进一步地,所述保温板还可使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集中辐射在蒸发坩埚中,提高了蒸馏炉的蒸发温度,使得所述蒸馏炉能够处理沸点更高的金属或者合金物料。

优选的,所述加热元件为平板式石墨发热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板及间断式真空蒸馏炉,通过将所述保温板设置在间断式真空蒸馏炉的加热元件与炉壳本体的底盘之间,可有效减少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辐射至炉壳本体的底盘上,提高了热量使用效率;避免炉壳本体的底盘因过量热辐射导致的变形;使热量集中辐射至蒸发坩埚,提高了蒸馏炉的蒸馏温度,可处理沸点更高的金属或者合金物料。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