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蜡膜制作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81887发布日期:2019-09-29 16:48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蜡膜制作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精密铸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蜡膜制作模具。



背景技术:

啤酒套用在啤酒机中,起连接作用,在制作啤酒套时,需要先制作蜡膜,啤酒套蜡膜结构如图1所示。目前蜡膜在制作好后,从模具中取出的过程中存在取出不便、易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蜡膜制作模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蜡膜在制作好后,从模具中取出的过程中取出不便、易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包括设置在模具夹板内相互连通的进蜡通道和蜡槽一,所述蜡槽一内设置有模具组件一,所述模具组件一侧面设置有开槽一,所述开槽一内设置有模具组件二,所述模具组件二侧面设置有凹槽一,所述模具组件二靠近所述模具组件一中心的一面为斜面,且所述模具二沿所述斜面随蜡膜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向所述模具组件一中心靠拢,所述模具组件二底部滑动设置在所述蜡槽一内。

进一步,所述开槽一个数为两个,且沿所述模具组件一中心对称分布,每个所述开槽一内均设置有模具组件二,所述模具组件二将所述开槽一全部填充,且所述模具组件二远离所述模具组件一中心的一面形状与所述模具组件一表面形状一致。

进一步,所述模具夹板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蜡槽一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上蜡槽一和下蜡槽一,所述上蜡槽一设置在所述上夹板内,所述下蜡槽一设置在所述下夹板内,所述模具组件一和所述模具组件二均设置在所述下蜡槽一内。

进一步,所述下夹板内还设置有与所述下蜡槽一连通的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模具组件四,所述模具组件四底部设置有凹槽二,所述凹槽二设置在靠近所述下蜡槽一的一侧,且凹向与所述模具组件四的滑动方向平行,所述模具组件四靠近所述下蜡槽一的一侧形状与所述下蜡槽一形状相配合,所述滑槽个数为两个,每个所述滑槽内均滑动设置有模具组件四,且两个所述模具组件四的连线与两个所述模具组件二的连线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述下夹板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夹板三和夹板四,所述模具组件二穿过所述夹板三,且底部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夹板四上,且所述模具组件二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滑槽设置在所述下夹板上,所述模具组件四通过螺栓设置在所述夹板三上,且所述模具组件四底部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

所述模具组件四远离所述蜡槽一的一侧为斜面,顶端为平面,所述模具组件四上侧设置有压块,所述压块底部的形状与所述模具组件四相配合,顶端设置在上夹板上。

进一步,所述模具组件一顶端设置有模具组件三,所述模具组件三底端位于所述上蜡槽一内,顶端设置在所述上夹板上。

进一步,所述模具组件二的侧面、所述凹槽一的上侧设置有凹槽三,所述凹槽三内设置有字模,

所述上夹板内还设置有与所述上蜡槽一连通的蜡槽二。

进一步,所述蜡槽一、所述蜡槽二、所述模具组件一和所述模具组件三均为两个,且沿所述进蜡通道对称分布,对应的,所述模具组件二和所述模具组件四均为四个。

进一步,所述上夹板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夹板一和夹板二,所述模具组件三顶端设置在所述夹板一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蜡水从进蜡通道进入蜡槽一和模具组件一、模具组件二围成的空间,蜡水注入凹槽一中,形成蜡膜的第一卡部。当需要取出蜡膜时,向上提起蜡膜,因蜡膜的第一卡部位于模具组件二的凹槽一中,在提起过程中模具组件二会随蜡膜向上移动,因模具组件二的运动轨迹为斜面,模具组件二在向上移动过程中逐步向模具组件一中心靠拢,凹槽一和第一卡部脱离,蜡膜被顺利取出。

本实用新型中模具组件一和模具组件二采用分立设置,有效避免了蜡膜在取出过程中的损坏,设置科学、合理。

2、如图6所示,模具组件二将开槽一全部填充,且模具组件二远离模具组件一中心的一面形状与模具组件一表面形状一致,对应形成蜡膜的阶梯部;模具组件二为两个,且沿模具组件一中心对称分布,对应形成蜡膜的两个第一卡部。

3、模具夹板采用上夹板和下夹板分立设置,上蜡槽一设置在上夹板上,下蜡槽一设置在下夹板上,模具组件一和模具组件二均设置在下蜡槽一内,当需要取出蜡膜时,将上夹板取下,蜡膜与上蜡槽一脱离配合,方便将蜡膜提起。

4、蜡水注入凹槽二,形成蜡膜的第二卡部,模具组件四为两个,且两个模具组件四的连线与两个模具组件二的连线相互垂直,对应形成蜡膜的两个第二卡部;当需要取出蜡膜时,将模具组件四向远离下蜡槽一的方向拉动,凹槽二和第二卡部脱离,方便蜡膜取出。

5、下夹板采用夹板三和夹板四分立设置,模具组件二底部通过螺栓设置在夹板四上,且模具组件二底部设置有供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且当需要移动模具组件二时,先将夹板三取下,然后松开螺栓,实现模具组件二的移动。

6、模具组件四通过螺栓设置在下夹板上,且模具组件四底部设置有供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当需要拉动蜡膜组件四时,松开螺栓,实现模具组件四的移动。模具组件四远离蜡槽一的一侧为斜面,顶端为平面,在蜡膜浇筑时,压块底面的形状与模具组件四配合,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对模具组件四进行固定,避免模具组件四产生位移;压块顶端设置在上夹板上,当需要取出蜡膜时,取下上夹板,压块被同时取下,为模具组件四提供移动空间,方便蜡膜取出。

7、模具组件三顶端设置在上夹板上,当需要取出蜡膜时,模具组件三被同时取下,模具组件三和蜡膜脱离,方便蜡膜取出。

8、蜡水注入蜡槽二对应形成蜡膜的第三卡部;凹槽三内设置的字模,用于在蜡膜上进行标记,字模为分立设置,方便蜡膜的取出。

9、蜡槽一、蜡槽二、模具组件一和模具组件三均为两个,且沿进蜡通道对称分布,对应的,模具组件二和模具组件四均为四个,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两个蜡膜的同时制作,使工作效率加倍。

10、模具夹板采用夹板一、夹板二、夹板三和夹板四分立设置,夹板二和夹板三用于蜡膜浇筑,夹板一和夹板四在蜡膜浇筑时起固定作用,这样的设计,既不影响蜡膜的浇筑效果,同时方便蜡膜的取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蜡膜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板三和夹板四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夹板一和夹板二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具组件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模具组件一和模具组件二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蜡膜,101-第一卡部,102-第二卡部,103-第三卡部,104-阶梯部,3-模具组件四,31-凹槽二,6-进蜡通道,7-蜡槽二,8-模具夹板,81-上夹板,811-夹板一,812-夹板二,82-下夹板,821-夹板三,822-夹板四,9-蜡槽一,91-上蜡槽一,92-下蜡槽一,10-滑槽,11-模具组件二,111-凹槽一,112-凹槽三,12-模具组件一,121-开槽一,14-模具组件三,15-字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的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表示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图8所示,包括设置在模具夹板8内相互连通的进蜡通道6和蜡槽一9,蜡槽一9内设置有模具组件一12,模具组件一12侧面设置有开槽一121,开槽一121内设置有模具组件二11,模具组件二11侧面设置有凹槽一111,模具组件二11靠近模具组件一12中心的一面为斜面,且模具二沿斜面随蜡膜1移动的过程中逐渐向模具组件一12中心靠拢,模具组件二11底部滑动设置在蜡槽一9内。

本实用新型中蜡水从进蜡通道6进入蜡槽一9和模具组件一12、模具组件二11围成的空间,蜡水注入凹槽一111中,形成蜡膜1的第一卡部101。当需要取出蜡膜1时,向上提起蜡膜1,因蜡膜1的第一卡部101位于模具组件二11的凹槽一111中,在提起过程中模具组件二11会随蜡膜1向上移动,因模具组件二11的运动轨迹为斜面,模具组件二11在向上移动过程中逐步向模具组件一12中心靠拢,凹槽一111和第一卡部101脱离,蜡膜1被顺利取出。

本实用新型中模具组件一12和模具组件二11采用分立设置,有效避免了蜡膜1在取出过程中的损坏,设置科学、合理。

进一步,开槽一121个数为两个,且沿模具组件一12中心对称分布,每个开槽一121内均设置有模具组件二11,模具组件二11将开槽一121全部填充,且模具组件二11远离模具组件一12中心的一面形状与模具组件一12表面形状一致。

如图6所示,模具组件二11将开槽一121全部填充,且模具组件二11远离模具组件一12中心的一面形状与模具组件一12表面形状一致,对应形成蜡膜1的阶梯部104;模具组件二11为两个,且沿模具组件一12中心对称分布,对应形成蜡膜1的两个第一卡部101。

进一步,模具夹板8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上夹板81和下夹板82,蜡槽一9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上蜡槽一91和下蜡槽一92,上蜡槽一91设置在上夹板81内,下蜡槽一92设置在下夹板82内,模具组件一12和模具组件二11均设置在下蜡槽一92内。

模具夹板8采用上夹板81和下夹板82分立设置,上蜡槽一91设置在上夹板81上,下蜡槽一92设置在下夹板82上,模具组件一12和模具组件二11均设置在下蜡槽一92内,当需要取出蜡膜1时,将上夹板81取下,蜡膜1与上蜡槽一91脱离配合,方便将蜡膜1提起。

进一步,下夹板82内还设置有与下蜡槽一92连通的滑槽10,滑槽10内滑动设置有模具组件四3,模具组件四3底部设置有凹槽二31,凹槽二31设置在靠近下蜡槽一92的一侧,且凹向与模具组件四3的滑动方向平行,模具组件四3靠近下蜡槽一92的一侧形状与下蜡槽一92形状相配合,滑槽10个数为两个,每个滑槽10内均滑动设置有模具组件四3,且两个模具组件四3的连线与两个模具组件二11的连线相互垂直。

蜡水注入凹槽二31,形成蜡膜1的第二卡部102,模具组件四3为两个,且两个模具组件四3的连线与两个模具组件二11的连线相互垂直,对应形成蜡膜1的两个第二卡部102;当需要取出蜡膜1时,将模具组件四3向远离下蜡槽一92的方向拉动,凹槽二31和第二卡部102脱离,方便蜡膜1取出。

进一步,下夹板82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夹板三821和夹板四822,模具组件二11穿过夹板三821,且底部通过螺栓设置在夹板四822上,且模具组件二11的底部设置有供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

下夹板82采用夹板三821和夹板四822分立设置,模具组件二11底部通过螺栓设置在夹板四822上,且模具组件二11底部设置有供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且当需要移动模具组件二11时,先将夹板三821取下,然后松开螺栓,实现模具组件二11的移动。

进一步,滑槽10设置在下夹板82上,模具组件四3通过螺栓设置在夹板三821上,且模具组件四3底部设置有供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

模具组件四3远离蜡槽一9的一侧为斜面,顶端为平面,模具组件四3上侧设置有压块,压块底部的形状与模具组件四3相配合,顶端设置在上夹板81上。

模具组件四3通过螺栓设置在下夹板82上,且模具组件四3底部设置有供螺栓相对移动的通孔,当需要拉动蜡膜1组件四时,松开螺栓,实现模具组件四3的移动。模具组件四3远离蜡槽一9的一侧为斜面,顶端为平面,在蜡膜1浇筑时,压块底面的形状与模具组件四3配合,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对模具组件四3进行固定,避免模具组件四3产生位移;压块顶端设置在上夹板81上,当需要取出蜡膜1时,取下上夹板81,压块被同时取下,为模具组件四3提供移动空间,方便蜡膜1取出。

进一步,模具组件一12顶端设置有模具组件三14,模具组件三14底端位于上蜡槽一91内,顶端设置在上夹板81上。

模具组件三14顶端设置在上夹板81上,当需要取出蜡膜1时,模具组件三14被同时取下,模具组件三14和蜡膜1脱离,方便蜡膜1取出。

进一步,模具组件二11的侧面、凹槽一111的上侧设置有凹槽三112,凹槽三112内设置有字模15,

上夹板81内还设置有与上蜡槽一91连通的蜡槽二7。

蜡水注入蜡槽二7对应形成蜡膜1的第三卡部103;凹槽三112内设置的字模15,用于在蜡膜1上进行标记,字模15为分立设置,方便蜡膜1的取出。

进一步,蜡槽一9、蜡槽二7、模具组件一12和模具组件三14均为两个,且沿进蜡通道6对称分布,对应的,模具组件二11和模具组件四3均为四个。

蜡槽一9、蜡槽二7、模具组件一12和模具组件三14均为两个,且沿进蜡通道6对称分布,对应的,模具组件二11和模具组件四3均为四个,这样的设计,可以实现两个蜡膜1的同时制作,使工作效率加倍。

进一步,上夹板81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夹板一811和夹板二812,模具组件三14顶端设置在夹板一811上。

模具夹板8采用夹板一811、夹板二812、夹板三821和夹板四822分立设置,夹板二812和夹板三821用于蜡膜1浇筑,夹板一811和夹板四822在蜡膜1浇筑时起固定作用,这样的设计,既不影响蜡膜1的浇筑效果,同时方便蜡膜1的取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