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贝氏体钢轨焊后接头热处理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99220发布日期:2019-07-17 06:0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用于贝氏体钢轨焊后接头热处理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施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贝氏体钢轨焊后接头热处理的施工方法,属于钢轨轧制生产工艺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贝氏体钢轨为近几十年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因其强韧性高、耐磨损及使用寿命长等特性而有望取代传统珠光体钢轨,广泛应用于铁路道岔部件及重载线路的小半径曲线段。现阶段,钢轨无缝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钢轨无缝化环节中的一道重要工序,钢轨焊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铁路线路服役寿命,甚至行车安全。钢轨服役过程中,受焊接质量及线路实际运营条件复杂性的影响,使得焊接长轨条的断裂大多发生在焊接接头上,因而焊接接头成为了无缝线路的薄弱环节。受熔化过程及高温影响,钢轨焊接过热区奥氏体晶粒粗大,导致该区域的硬度明显低于母材。软化后的钢轨焊接接头在服役过程中,易优先在接头轨头踏面部位形成“马鞍型”磨耗,增加了轮轨冲击,影响钢轨使用寿命,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国内现行铁道行业标准tb/t1632.2-2014《钢轨焊接第2部分:闪光焊接》及tb/t1632.4-2014《钢轨焊接第4部分:气压焊接》规定,对于热处理钢轨,焊接区域的平均硬度不得低于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90%,且焊缝和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中不应有马氏体或贝氏体等有害组织。上述两项钢轨焊接标准所涉及的对象均为珠光体钢轨,而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标准。因而,完全遵照国内现行钢轨焊接技术标准对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评估是不合适的,并且过高的焊接接头轨头踏面纵向硬度(高于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90%)将导致接头疲劳性能下降,发生早期断裂。贝氏体钢轨的化学成分一般为:c含量0.20-0.30重量%,si含量0.8-1.8重量%,mn含量1.5-2.5重量%,cr含量0.50-1.60重量%,mo含量0.20-0.50重量%。采用热处理工艺技术,基于细晶强化原理生产制造的贝氏体钢轨受焊接热循环作用后,焊缝区域的淬硬层消失并出现一较宽的低硬度区,导致焊缝及热影响区的硬度远低于钢轨母材,因而对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就成了恢复钢轨焊接区域硬度的最有效手段。目前,国内钢轨焊接完成后一般遵照tb/t1632.2-2014《钢轨焊接第2部分:闪光焊接》及tb/t1632.4-2014《钢轨焊接第4部分:气压焊接》标准进行焊后正火热处理,以中频感应电加热或氧乙炔火焰加热作为热源将钢轨焊接接头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以上温度后,采取空冷或风冷工艺进一步提升钢轨焊接区域的踏面硬度。申请号为201210394058.x,发明名称“贝氏体钢轨的热处理方法”的现有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贝氏体钢轨的热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终轧后的钢轨自然冷却,以使钢轨轨头表层温度降至460-490℃;将钢轨以2.0-4.0℃/s的冷却速度强制冷却,以使钢轨轨头表层温度降至250-290℃;使钢轨温度自然回升直至钢轨轨头表层温度达到300℃以上;将钢轨置于炉膛温度为300-350℃的加热炉内回火处理2-6h;将钢轨空冷至室温。该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贝氏体钢轨,属于钢轨生产热处理工艺,其关不适合于非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方法。申请号为201810480790.6,发明名称“热处理型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方法”的现有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贝氏体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方法,该方法具体为将焊接得到的待冷却接头踏面表面温度冷却到850~500℃的温度区间后对接头的轨头部分进行风冷,当踏面表面温度冷却至270~210℃后结束风冷,让接头自然冷却至室温。该发明是在贝氏体钢轨完成焊接后直接对接头实施风冷,钢轨焊后无加热过程,热处理效果有待商榷。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赵国的硕士学位论文“贝氏体钢轨接头微观组织及伤损研究”中涉及的贝氏体钢轨与本发明中贝氏体钢轨属于不同的成分体系。由下表可见两种贝氏体钢轨母材成分中的si、ni、cr和mo含量明显不同。对于不同成分体系的钢轨,对应的焊后热处理工艺也就截然不同。表贝氏体钢轨化学成分对比(质量分数%)分类csimnnicrmovalp、s对比文件0.1~0.30.5~0.91.0~2.30.30~0.750.6~1.30.2~0.7/0.004≤0.015本发明钢轨0.15~0.301.0~1.81.5~2.5/0.2~0.60.05~0.10/≤0.005≤0.010注释:“/”为不含该种元素。综上所述,铁路工程领域亟需一种通过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踏面硬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方式达到保证钢轨焊接接头使用寿命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工艺,以保证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服役性能及铁路运行安全。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踏面硬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用于贝氏体钢轨焊后接头热处理的施工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贝氏体钢轨焊后接头热处理的施工方法,所述的施工方法以焊接获得的温度不低于1100℃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为基础,先后分别通过三次冷却速度逐渐减慢的顺序冷却完成所述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工作,其中,二冷的终冷温度为150~210℃,该温度也是三冷的起冷温度。进一步的是,一冷的终冷却温度为550~750℃,该温度也是二冷的起冷温度。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一次和三冷采用的均是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进一步的是,二冷采用的是冷却介质的快速冷却。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所述的冷却介质为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进一步的是,所述的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通过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快速的喷射到焊接接头表面,其喷射压力在0.40~0.80mpa之间,喷嘴距轨头踏面的距离为20~50mm。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一冷的冷却速度为3.0~5.0℃/s,二冷的冷却速度为1.5~2.5℃/s,三冷的冷却速度为0.05~0.50℃/s。进一步的是,一次的起冷温度为1100~1400℃,三冷的终冷温度为却速度为10~30℃。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在各个冷却阶段中,所述的起冷温度和终冷温度均为采用红外测温仪采集的钢轨轨头踏面的温度。进一步的是,所述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接头为闪光焊接接头或气压焊接接头,轨型为60~75kg/m的重型钢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热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是三次冷却速度逐渐减慢的顺序冷却来对焊接完成的焊后温度不低于1100℃的贝氏体焊接钢轨焊接接头进行热处理,从而可以有效果的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在距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钢轨接头纵向硬度控制在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且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并能控制该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实物疲劳寿命不低于220万次,高于tb/t1632.2-2014及tb/t1632.4-2014标准规定的200万次,以及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金相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马氏体组织百分含量控制在≤8%。由于通过本申请的焊后热处理施工方法处理后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及其附近踏面的硬度为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之间,以及将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控制得低于20.0mm,还可以有效的避免钢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马鞍型”磨耗,进而消除严重影响钢轨服役寿命的消积因素,达到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及保证铁路运行安全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采用实施例1中的方法所得到的焊后热处理条件下的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以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效果图;图2为采用实施例2中的方法所得到的焊后热处理条件下的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以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效果图;图3为采用对比例1中的方法所得到的焊后空冷条件下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效果图;图4为采用对比例2中的方法所得到的焊后热处理条件下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效果图;图5为本发明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检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金相试样取样位置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涉及到的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使用的示意图和三维结构示意图。该装置仅对钢轨轨头踏面及轨头侧面实施冷却,其孔径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加工,从而实现不同的冷却强度。流经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通道一和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通道二的气体压力可通过相关压力检测装置监控,且流经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通道一和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通道二的气体压力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其中左侧为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使用的示意图,右侧为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踏面硬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用于贝氏体钢轨焊后接头热处理的施工方法。所述的施工方法以焊接获得的温度不低于1100℃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为基础,先后分别通过三次冷却速度逐渐减慢的顺序冷却完成所述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工作,其中,二冷的终冷温度为150~210℃,该温度也是三冷的起冷温度。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热处理过程中采用的是三次冷却速度逐渐减慢的顺序冷却来对焊接完成的焊后温度不低于1100℃的贝氏体焊接钢轨焊接接头进行热处理,从而可以有效果的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在距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钢轨接头纵向硬度控制在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且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并能控制该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实物疲劳寿命不低于220万次,高于tb/t1632.2-2014及tb/t1632.4-2014标准规定的200万次,以及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金相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马氏体组织百分含量控制在≤8%。由于通过本申请的施工方法处理后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及其附近踏面的硬度为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之间,以及将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控制得低于20.0mm,还可以有效的避免钢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马鞍型”磨耗,进而消除严重影响钢轨服役寿命的消极因素。基于中国铁道行业钢轨焊接标准tb1632-2014中规定的钢轨焊缝和热影响区显微组织中不应有马氏体或贝氏体等有害组织的要求。以及国外钢轨焊接标准,如澳洲钢轨焊接标准as1085.20-2012中规定:对于某些高强度等级、高含碳量及高合金含量的钢轨,在金相显微镜100x观察倍率下,对于钢轨焊接马氏体出现的最严重区域,其马氏体百分含量不得高于5%,否则接头将会由于大量淬硬的马氏体而导致过早疲劳断裂,影响铁路运行安全的规定。因此,严格控制钢轨焊接马氏体含量对于铁路线路的稳定运行而言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标准针对的是传统珠光体钢轨。与珠光体钢轨组织不同,贝氏体钢轨母材组织通常为由贝氏体、马氏体组成的复相组织,这就造成了在贝氏体钢轨焊接的快速加热及快速冷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形成马氏体。此外,对传统珠光体钢轨而言,脆硬的马氏体组织有害于钢轨服役性能,但马氏体对贝氏体钢轨服役性能的影响尚无定论。因此,通常通过调整钢轨焊接和焊后热处理工艺来尽量降低脆硬的马氏体组织可能对贝氏体钢轨服役性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基于上述发现,申请人完成了本申请上述的技术方案。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加精准的控制热处理过程,提高热处理效果,同时又方便操作,基于所述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接头为闪光焊接接头或气压焊接接头,轨型为60~75kg/m的重型钢轨的特点,本申请各个工步中的具体要求如下,一冷的终冷却温度为550~750℃,该温度也是二冷的起冷温度。一次和三冷采用的均是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二冷采用的是冷却介质的快速冷却。所述的冷却介质为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所述的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通过轨头仿型冷却装置快速的喷射到焊接接头表面,其喷射压力在0.40~0.80mpa之间,喷嘴距轨头踏面的距离为20~50mm。一冷的冷却速度为3.0~5.0℃/s,二冷的冷却速度为1.5~2.5℃/s,三冷的冷却速度为0.05~0.50℃/s。一次的起冷温度为1100~1400℃,三冷的终冷温度为却速度为10~30℃。在各个冷却阶段中,所述的起冷温度和终冷温度均为采用红外测温仪采集的钢轨轨头踏面的温度。综上所述,采用本申请的施工方法来处理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接头能够通过合理控制焊接接头轨头踏面纵向硬度的方式达到保证钢轨焊接接头疲劳寿命的目的。从而有助于改善铁路运营过程中因钢轨焊接区域硬度偏低而导致的“马鞍型”磨耗及轮轨冲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及保证铁路运行安全。经焊后热处理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纵向硬度控制在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之间的合理范围。可以控制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实物疲劳寿命不低于220万次,远高于tb/t1632.2-2014及tb/t1632.4-2014标准规定的200万次,使焊接接头金相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马氏体组织百分含量控制在≤8%的范围内。实施例按照常规手段,热处理型贝氏体钢轨焊后存在焊接区域踏面硬度偏低,韧性差等现象,通常需要进行正火热处理以改善接头性能。但经正火后焊接接头又出现了硬度低塌、软化区变宽,容易造成焊接接头服役过程中“马鞍形”磨耗,导致服役性能变差。本发明的工作正是基于此,找到并设计了一种热处理型贝氏体钢轨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在保证了接头踏面硬度的同时,保证了钢轨接头服役寿命。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述“钢轨焊接接头”为经焊接得到的包含焊缝和/或热影响区在内的长度为70~100mm范围的区域,该区域的中心为钢轨的焊缝。本发明中,所述“室温”为10~30℃范围的温度。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贝氏体钢轨焊后热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焊接得到的温度在1100℃以上的钢轨接头在第一冷却速度下进行第一阶段冷却以使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570~750℃,接着使钢轨接头在第二冷却速度下进行第二阶段冷却以使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150~210℃,最后使钢轨接头在第三冷却速度下进行第三阶段冷却以使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10~30℃的室温;其中,所述第一冷却速度为3.0~5.0℃/s,所述第二冷却速度为1.5~2.5℃/s,所述第三冷却速度为0.05~0.50℃/s。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贝氏体钢轨焊后热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焊接得到的温度在1100℃以上的钢轨接头在第一冷却速度下进行第一阶段冷却以使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550~750℃,接着使钢轨接头在第二冷却速度下进行第二阶段冷却以使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150~210℃,最后使钢轨接头在第三冷却速度下进行第三阶段冷却以使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10~30℃的室温。其中,第一阶段冷却和第三冷却的方式为在空气中的自然冷却。第二冷却为采用如图7所示的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以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作为冷却介质对钢轨接头的轨头踏面及轨头侧面进行的冷却。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冷却和第三冷却的冷却方式为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所述第二冷却为采用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以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作为冷却介质对钢轨接头的轨头踏面及轨头侧面进行冷却,冷却装置距离钢轨轨头踏面为20~50mm;冷却装置所喷射出的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的气体压力为0.05~0.5mpa。本发明中,采用红外测温仪采集钢轨轨头踏面的温度信号,所述钢轨轨头踏面为车轮与钢轨的接触部分。需要说明的是,钢轨接头纵向硬度曲线中的软化区宽度测量线所对应的硬度值(0.9hp)为钢轨母材平均硬度hp的90%。硬度曲线中的软化区宽度为硬度曲线与软化区宽度测量线的截距。本发明中,用于焊接的贝氏体钢轨具有相同的轨型,具体为60~75kg/m的规格,所述钢轨焊接接头为采用同一焊接工艺由钢轨移动闪光焊机焊接而成的焊接接头。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贝氏体钢轨为在线热处理型,皆由攀钢集团生产。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贝氏体钢轨焊后热处理方法中,进行第一冷却和第三冷却的冷却方式为直接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放置在空气中进行自然冷却的空冷。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贝氏体钢轨焊后热处理方法中,进行第二冷却的冷却方式为以喷射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作为冷却介质的快速冷却。本发明利用钢轨的焊接余热实现钢轨的焊后热处理过程,针对焊接得到的余温较高的钢轨接头实施焊后加速冷却,以降低接头轨头区域相变温度,提高奥氏体再结晶区的硬度。基于金属学原理,钢轨接头在焊后高温快速冷却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动态过冷度,致使非平衡状态下奥氏体转变的相变温度下移且随着过冷度的增大,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因此,即使在开冷温度相对较低的第二阶段冷却,接头轨头仍能发生组织转变。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冷却为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可通过调节试验环境温度(如采用中央空调控温等)实现对第一阶段冷却速度的控制,并可通过调节焊机设置或人工操作来将钢轨焊接接头第一冷却的终冷温度控制在550~750℃,所述第二冷却的开冷温度为550~750℃。本发明中,所述第二冷却的终冷温度低于贝氏体轨钢的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ms温度),本发明中第二冷却的终冷温度为150~210℃。优选情况下,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贝氏体钢轨焊后热处理方法中,所述第一冷却、所述第二冷却和所述第二冷却的冷却方法可以采用空冷和风冷等冷却方法中的至少一种,但为了将焊接接头的踏面纵向硬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本发明中第一冷却和第三冷却的冷却方式优选采用空冷,第二冷却的冷却方式优选采用风冷。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贝氏体钢轨焊后热处理方法可以用于各种温度的焊接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本发明优选所述焊接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起始温度为1100-1400℃。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贝氏体钢轨的型号为pb2在线热处理型贝氏体钢轨,产自攀钢集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方法,参照tb/t1632.2-2014《钢轨焊接第2部分:闪光焊接》及tb/t1632.4-2014《钢轨焊接第4部分:气压焊接》标准将钢轨焊接接头机加工成纵断面硬度试样,并在踏面下5mm位置对焊接接头进行纵断面洛氏硬度检测,测点以焊缝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对称排列,测点间距为5mm,洛氏硬度方法按gb/t230.1-2009规定进行,采用hrc标尺,以hp表示钢轨母材的硬度平均值,hj表示接头的硬度平均值,接头硬度低于0.9hp的位置表示软化区域。采用mts-ft310型疲劳试验机对钢轨焊接接头实物进行三点弯曲疲劳试验,采用脉动弯曲疲劳试验模式。载荷频率7hz,载荷比0.2,焊接接头最大疲劳应力为300mpa,以循环载荷加载300万次时焊接接头不发生疲劳断裂为试验目标。实施例一规格为68kg/m的钢轨完成移动闪光焊接过程中的顶锻和推瘤后,对焊接得到的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首先,将焊接得到的余温在1100℃的钢轨接头以4.5℃/s的第一冷却速度进行第一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700℃,接着使钢轨接头以2.0℃/s的第二冷却速度进行第二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200℃,最后使钢轨接头以0.4℃/s的第三冷却速度进行第三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25℃的室温,从而得到本发明的经焊后热处理的钢轨焊接接头。其中,第一冷却和第三冷却为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第二冷却为采用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以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作为冷却介质对钢轨接头的轨头踏面及轨头侧面进行的冷却,冷却装置距离钢轨轨头踏面40mm。第二冷却过程中,冷却装置喷射的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的气体压力为0.30mpa。采用红外测温仪监控钢轨轨头踏面温度。将本实施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接头机加工成纵向硬度试样,并在踏面下5mm位置对焊接接头进行纵向洛氏硬度检测,测点以焊缝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对称排列,测点间距为5mm。洛氏硬度检验方法按gb/t230.1-2009规定进行,采用hrc标尺。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数据见表1,纵向硬度的分布效果如图1所示。表1由表1和图1可知,对于经本发明处理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在距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钢轨接头纵向硬度达到了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8%。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为18.0mm,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参照图6所示的取样方法按gb/t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进行金相组织检验,采用3%硝酸酒精溶液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开展浸蚀,采用德国徕卡mef3光学显微镜对钢轨接头金相组织进行观察。检验结果表明:钢轨接头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中均出现了少量的马氏体组织。在金相显微镜的100x观察倍率下,对于马氏体组织出现的最严重区域,经统计,马氏体组织的百分含量为6%。由表1和图1可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方法处理闪光焊焊接得到的温度在1500℃的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接头时,所得钢轨接头距离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硬度平均值为38.2hrc,达到了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8%。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为18.0mm,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由本实施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试样可通过循环次数为260万次的疲劳试验,高于tb/t1632.2-2014中规定的200万次。实施例二规格为60kg/m的钢轨完成移动闪光焊接过程中的顶锻和推瘤后,对焊接得到的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首先,将焊接得到的余温在1200℃的钢轨接头以4.5℃/s的第一冷却速度进行第一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650℃,接着使钢轨接头以2.5℃/s的第二冷却速度进行第二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180℃,最后使钢轨接头以0.10℃/s的第三冷却速度进行第三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25℃的室温,从而得到本发明的经焊后热处理的钢轨焊接接头。其中,第一冷却和第三冷却为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第二冷却为采用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以压缩空气或水雾混合气作为冷却介质对钢轨接头的轨头踏面及轨头侧面进行的冷却,冷却装置距离钢轨轨头踏面40mm。第二冷却过程中,冷却装置喷射的水雾混合气的气体压力为0.60mpa。采用红外测温仪监控钢轨轨头踏面温度。将本实施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机加工成纵向硬度试样,并在踏面下5mm位置对焊接接头进行纵向洛氏硬度检测,测点以焊缝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对称排列,测点间距为5mm。洛氏硬度检验方法按gb/t230.1-2009规定进行,采用hrc标尺。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数据见表2,纵向硬度的分布效果如图2所示。表2由表2和图2可知,对于经本发明处理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在距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钢轨接头纵向硬度达到了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90%。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左侧为15mm,右侧为17.0mm,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参照图6所示的取样方法按gb/t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进行金相组织检验,采用3%硝酸酒精溶液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开展浸蚀,采用德国徕卡mef3光学显微镜对钢轨接头金相组织进行观察。检验结果表明:钢轨接头焊缝两侧的热影响区中均出现了少量的马氏体组织。在金相显微镜的100x观察倍率下,对于马氏体组织出现的最严重区域,经统计,马氏体组织的百分含量为8%。由本实施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试样可通过循环次数为230万次的疲劳试验。由表2和图2可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方法处理闪光焊焊接得到的温度在1500℃的贝氏体钢轨的焊接接头时,所得钢轨接头距离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硬度平均值为39.0hrc,达到了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90%。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左侧为15mm,右侧为17.0mm,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由本实施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试样可通过循环次数为230万次的疲劳试验,高于tb/t1632.2-2014中规定的200万次。对比例一规格为68kg/m的钢轨完成移动闪光焊接过程中的顶锻和推瘤后,将余温在1200℃的钢轨接头直接空冷至室温(约25℃),从而得到空冷(自然冷却)条件下的钢轨焊接接头。取本对比例得到的焊后空冷条件下的钢轨接头加工成纵向硬度试样,并在踏面下5mm位置对焊接接头进行纵向洛氏硬度检测,测点以焊缝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对称排列,测点间距为5mm。洛氏硬度检验方法按gb/t230.1-2009规定进行,采用hrc标尺。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数据见表3,纵向硬度的分布效果如图3所示。表3由表3和图3可知,对于未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处理的钢轨焊接接头,与焊缝两侧的钢轨母材硬度相比,整个焊接区域呈现为软化状态。所得钢轨接头距离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硬度平均值为35.8hrc,达到了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3%,低于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范围,接头焊缝左右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为25.0mm。由该对比例得到的焊接接头在线路服役过程中,易优先在钢轨焊接接头的软化区形成钢轨轨头踏面低塌,影响线路平顺性及行车安全。参照图5、图6所示的取样方法按gb/t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进行金相组织检验,采用3%硝酸酒精溶液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开展浸蚀,采用德国徕卡mef3光学显微镜对钢轨接头金相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焊接接头金相组织正常,无马氏体、贝氏体等异常组织。由此对比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试样在循环次数为170万次时发生疲劳试验。对比例二规格为75kg/m的钢轨完成移动闪光焊接过程中的顶锻和推瘤后,对焊接得到的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首先,将焊接得到的余温在1150℃的钢轨接头以4.0℃/s的第一冷却速度进行第一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620℃,接着使钢轨接头以2.5℃/s的第二冷却速度进行第二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130℃,最后使钢轨接头以0.10℃/s的第三冷却速度进行第三阶段冷却以将钢轨接头的轨头表层温度降至25℃的室温,从而得到本发明的经焊后热处理的钢轨焊接接头。焊后热处理过程中,第一冷却和第三冷却为在空气中进行的自然冷却;第二冷却为采用钢轨轨头仿型冷却装置以压缩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对钢轨接头的轨头踏面及轨头侧面进行的冷却,冷却装置距离钢轨轨头踏面40mm;第二冷却过程中,冷却装置喷射的压缩空气的气体压力为0.60mpa。采用红外测温仪监控钢轨轨头踏面温度。取本对比例得到的焊后空冷条件下的钢轨接头加工成纵向硬度试样,并在踏面下5mm位置对焊接接头进行纵向洛氏硬度检测,测点以焊缝为中心向左右两侧对称排列,测点间距为5mm。洛氏硬度检验方法按gb/t230.1-2009规定进行,采用hrc标尺。焊接接头的轨头踏面下5mm位置的纵向硬度数据见表4,纵向硬度的分布效果如图4所示。表4由表4和图4可知,对于未采用本发明提供的焊后热处理方法处理的钢轨焊接接头,所得钢轨接头距离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硬度平均值为40.6hrc,达到了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94%,超出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范围,接头焊缝左右两侧无明显软化区。参照图5、图6所示的取样方法按gb/t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进行金相组织检验,采用3%硝酸酒精溶液对钢轨接头金相试样开展浸蚀,采用德国徕卡mef3光学显微镜对钢轨接头金相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钢轨焊接热影响区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马氏体组织。在金相显微镜的100x观察倍率下,对于接头中马氏体组织出现的最严重区域,经统计,马氏体组织百分含量为10%。由此对比例得到的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试样在循环次数为120万次时发生疲劳断裂。通过对比图1至图4中的焊接接头轨头踏面纵向硬度分布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工艺方法能够将贝氏体钢轨焊接接头金相组织中可能出现的马氏体组织百分含量控制在≤8%,将距焊缝中心±25mm区域内的钢轨接头纵向硬度控制在钢轨母材平均硬度的85-90%且接头焊缝两侧的软化区宽度均低于20.0mm,有助于改善钢轨在线路服役过程中因焊接区域硬度偏低而导致的钢轨焊接接头“鞍型”磨耗。同时,可使贝氏体钢轨接头疲劳寿命保持在220万次以上,在保证接头具有较高硬度的同时达到了保证接头较高疲劳寿命的目的。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已参照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贝氏体钢轨的焊后热处理工艺方法,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的情况下,在此可以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组合。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