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3029发布日期:2019-11-27 19:22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锈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锈领域,尤其是一种除锈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升降机构包括丝杠螺母升降机构、直线升降机构等。直线升降机构是通过电机等第二驱动装置驱动其移动部进行升降,由于电机作为第二驱动装置,其升降部移动的距离难以精确地控制,且直线升降机构的体积一般较大,适合于承载较重的物件升降固定的距离。丝杠螺母升降机构是控制丝杆相对于螺母发生转动以驱动螺母升降,其升降的距离可以通过控制丝杆转动的圈数较为精确地调控,也适合于承载较为轻体积小的物件进行升降,升降的距离可以根据情况调控。

现有技术的不足:现有的升降机构如果用于弹头式除锈机构,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弹头式除锈机构需要被升降机构带动升降以匹配待除锈面的高度变化,例如待除锈面高度变高,弹头式除锈机构如果保持如今的高度则会够不着待除锈面,导致无法除锈;并且弹头式除锈机构的弹头自身还会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发生作动,从而导致弹头式除锈机构本体振动,由于丝杠螺母升降机构为刚性的结构,不具有减震功能,这样就需要另外单独设置一个减震装置,弹头式除锈机构通过减震装置安装在升降机构上,或者是升降机构通过减震装置安装在除锈机内,这样会占用了较多的高度空间。对于结构紧凑性要求高的除锈机,如果除锈机本身高度较高,就很难去对高度较低的待除锈面进行除锈。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给出一种除锈机,除锈机中的弹头式除锈机构所连接的升降装置、减震装置占用除锈机内部高度空间较小,令除锈机内部结构更紧凑。

一种除锈机,包括弹头式除锈机构以及螺旋状弹性件,弹头式除锈机构包括弹头、第一驱动机构、管状外壳,弹头可活动地安装在管状外壳内,且弹头侧壁与管状外壳的内壁相抵使得弹头在自然状态下不滑脱出管状外壳;弹头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作直线往复运动,以反复敲击待除锈面进行除锈;除锈机内设置有安装工位,管状外壳的外壁设置有螺纹状轨道,所述螺旋状弹性件套装于所述螺纹状轨道且二者间可相对转动,以驱动弹头式除锈机构沿螺旋状弹性件升降;螺旋状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工位。

进一步地,所述螺纹状轨道为槽道,所述螺旋状弹性件可与螺纹状轨道相对转动地嵌装于所述螺纹状轨道中。

进一步地,所述槽道的截面为凹形或u形。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状弹性件与槽道的两内侧壁相对的两个端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传动齿轮,所示传动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除锈机内,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端设置于传动齿轮具有啮齿的一侧,输出端与传动齿轮啮合;所述螺旋状弹性件安装于传动齿轮的端面,第二驱动装置可通过传动齿轮驱动螺旋状弹性件转动。

进一步地,管状外壳的直线运动路径包括两端的极限位置,至少一个极限位置固设有防转部,管状外壳朝向该极限位置的端面设置有防转件;防转件和防转部相配合使得在螺旋状弹性件转动时,管状外壳不随螺旋状弹性件共同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工位设置于除锈机内的一个端面上,所述螺旋状弹性件竖向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工位。

进一步地,弹头的端部设有便于除锈的刀头。

进一步地,包括负压产生装置以及设置于弹头一侧的锈块回收口,所述负压产生装置与所述锈块回收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配气机构,弹头侧壁与管状外壳的内壁相抵使得开口腔内气压与外界大气隔绝,配气机构与开口腔相连通,配气机构往开口腔通入气体驱动弹头击向待除锈面,弹头在敲击待除锈面后发生回弹。

控制螺旋状弹性件与相对于管状外壳发生转动,螺旋状弹性件会与管状外壳的螺纹状轨道相配合从而令管状外壳发生升降,而弹头也随管状外壳进行升降,从而实现了对弹头式除锈机构进行升降的功能;同时,螺旋状弹性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复位功能,且螺旋状弹性件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工位,虽然弹头式除锈机构会产生振动,在弹头式除锈机构将振动传递到除锈机的过程中,螺旋状弹性件会抵消一部分的振动,最终传递到除锈机的振动会被有效减少,因而能实现对除锈机的减震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对于现有技术,等于用一个机构同时实现了需要两个独立机构才能实现的功能,运用到除锈机当中能有效节省除锈机内部空间尤其是高度空间,使得除锈机内部结构更为紧凑。

附图说明

图1为弹头式除锈机构(弹头未示出)以及螺旋状弹性件安装后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管状外壳其外壁的示意图;

图3为弹头式除锈机构安装在除锈机内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防转部的示意图;

图5为除锈机的示意图。

图中:1、螺旋状弹性件;2、弹头式除锈机构;3、传动齿轮;4、第二驱动装置;6、螺纹状轨道;7、防转部;8、刀头;9、锈块回收口;10、负压产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5所示,除锈机,主要包括了螺旋状弹性件1(优选为弹簧)、弹头式除锈机构2、传动齿轮3、第二驱动装置4。

弹头式除锈机构2包括了弹头、第一驱动机构、管状外壳,弹头可活动地嵌套安装在管状外壳内,且弹头侧壁与管状外壳的内壁相抵使得弹头在自然状态下不滑脱出管状外壳;因而驱动管状外壳升降即可驱动整个弹头式除锈机构2升降。弹头在第一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作直线往复运动,以反复敲击待除锈面进行除锈,为了避免第一驱动装置干扰到弹头、管状外壳的升降,第一驱动装置可以是设置在管状外壳内的压力缸等直线运动驱动机构,也可以为配气机构,此时管状外壳为开口腔,弹头侧壁与管状外壳的内壁相抵使得开口腔内气压与外界大气隔绝,配气机构与开口腔相连通,配气机构往开口腔通入气体驱动弹头击向待除锈面,弹头在敲击待除锈面后发生回弹,弹头的端部设置有便于除锈的刀头8。另外,为了回收从待除锈面敲打下来的锈块,除锈机还包括负压产生装置10以及设置于弹头一侧的锈块回收口9,所述负压产生装置10与所述锈块回收口9连通,从而从待除锈面脱落的锈块可以被吸入到锈块回收口9。负压产生装置10为现有技术,其工作原理可以参考吸尘器。

所述管状外壳,其外侧壁上设置螺纹状轨道6,螺旋状弹性件1套设于管状外壳,且螺旋状弹性件1和螺纹状轨道6的位置相对匹配;传动齿轮3卧设在螺旋状弹性件1的上方,传动齿轮3可转动地安装在在除锈机内,传动齿轮3没有啮齿的端面与螺旋状弹性件1的一端连接,而传动齿轮3的周侧设有啮齿,第二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设置于所述设有啮齿的周侧外一侧,输出轴上也设置有啮齿,输出轴与传动齿轮3啮合,从而第二驱动装置4可以通过输出轴驱动传动齿轮3转动,从而带动螺旋状弹性件1转动。螺旋状弹性件1与螺纹状轨道6之间比较光滑,摩擦力较小,因而螺旋状弹性件1在转动时,管状外壳不转动,从而螺旋状弹性件1相对于螺纹状轨道6发生转动,驱动管状外壳进行升降,其原理类似于丝杠螺母机构。又因为螺旋状弹性件1的一端是安装于传动齿轮3,而传动齿轮3又是安装于除锈机内的,虽然弹头式除锈机构本身会产生振动,在弹头式除锈机构将振动传递到除锈机的过程中,螺旋状弹性件1会抵消一部分的振动,最终传递到除锈机的振动会被有效减少,因而能实现减震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对于现有技术,等于用一个机构同时实现了需要两个独立机构才能实现的功能,运用到除锈机当中能有效节省除锈机内部空间尤其是高度空间,使得除锈机内部结构更为紧凑。

如图2,为了令螺旋状弹性件1不在转动过程中脱离螺纹状轨道6,螺纹状轨道6可以是凹槽,凹槽的槽口朝远离管状外壳侧壁的方向。螺旋状弹性件1可以嵌入到所述凹槽当中,不易滑脱。凹槽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凹形或者u形,凹槽两个内侧壁都为平面,而螺旋状弹性件1与凹槽两个内侧壁相接触配合的上下两个端面也为平面,从而使得螺旋状弹性件1和螺纹状轨道6是以面与面之间接触进行配合的,更进一步地减少螺旋状弹性件1滑脱于螺纹状轨道6的可能性。

如图4,为了避免在螺纹状轨道6与螺旋状弹性件1之间的摩擦力使得管状外壳跟随螺旋状弹性件1一起发生转动,从而导致弹头式除锈机构2无法升降的问题,在弹头式除锈机构2的升降路径的最高点和最低点两个极限位置上设置有基板,基板为固定结构,基板上设置有防转部7(优选为卡槽),而管状外壳两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防转部7对应的防转件(优选为卡块)。当弹头式除锈机构2准备进行升降或者弹头式除锈机构在所述极限位置完成了前进后准备回退时,卡槽和卡件为相嵌合的状态,从而保证管状外壳无法跟随螺旋状弹性件1一同转动,因而螺旋状弹性件1在转动时能够驱动弹头式除锈机构发生升降。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