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镀锌加热炉观察窗

文档序号:32394941发布日期:2022-11-30 09:54阅读:44来源:国知局
封闭式镀锌加热炉观察窗

1.本发明涉及加热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是一种封闭式镀锌加热炉观察窗。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钢铁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冷轧镀锌生产线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所以对生产过程的管控也越来越重视。各冷轧镀锌厂都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时提出保证设备功能精度,保证过钢通道清洁,对设备进行优化可控的要求,以求在竞争中占得先机。
3.而对于封闭式加热炉内部的情况只有通过清晰的摄像头观察炉内带钢及设备运行状况,如果观察炉内状况的镜片被污染,那么即使炉外的摄像头再清晰看炉内也是模糊的,无法准确判断炉内设备及带钢运行状况,从而会影响加热炉操作的准确性。
4.因是封闭式加热炉,为保证镜片清洁,现有技术是在离炉内侧镜片5mm的距离有相差90度的直径8mm气孔充气进行镜片保护。上述措施保护效果并不好,为此,人们又设计了生产期间擦拭镜片的隔离装置,需要将安装在镜片内侧的钢卡板先卡好确保镜片与炉内高温气体隔离,然后等镜片降温到对人无伤害时再拆下固定镜片用的螺栓、镜片压盖,拆下镜片进行擦拭,但拆卸非常困难,清理干净后按相反顺序安装,大约需要3小时,即使这样镜片清洁度也仅能维持3天。周而复始的维护工作,消耗大量的人力,况且维护擦拭期间炉内状况不可见,由于炉内是正压的高温气体,边生产边维护对维护人员的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也就是说观察窗的镜片极易受到污染且没有好办法解决,现有的办法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5.故,现有技术的观察窗装置,工作效率低和成本高都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为减少投资达到使得观察镜片炉内侧不受或减少污染的目的,就必须对炉内观察窗进行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封闭式镀锌加热炉观察窗,该观察窗可延长镜片清理的维护周期;对炉内状况观察效果好,不用更换价格昂贵的炉内高温摄像设备,仍然使用炉外摄像设备,大大减少设备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一种封闭式镀锌加热炉观察窗,包括镜片、风扇支撑筒、第一筒形风扇及第二筒形风扇,所述的风扇支撑筒一端设置镜片,镜片与风扇支撑筒之间密封连接,风扇支撑筒另一端安装在炉壁上与炉膛内部连通,风扇支撑筒与炉壁间浇铸耐火材料密封,风扇支撑筒内设有第一筒形风扇及第二筒形风扇;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与风扇支撑筒间有一定的活动间隙,第一筒形风扇的两端与风扇支撑筒分别通过第一自润滑石墨轴承、第二自润滑石墨轴承连接;第二筒形风扇的两端与风扇支撑筒分别通过第三自润滑石墨轴承、第四自润滑石墨轴承连接;第二筒形风扇一端位置设置镜片、第二筒形风扇另一端位置处设置第一筒形风扇;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受驱动转动且第一筒形风扇的旋转速度大于第二筒形风扇的旋转速度。
8.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第一:通过设置风扇支撑筒用于连接设置镜片及第一筒形风扇及第二筒形风扇,利用镜片通过第一筒形风扇及第二筒形风扇的中空部分对炉内情况进行观察,部件的设置能保证观察工作的实现。
9.第二: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转动产生的环形气旋在风扇支撑筒内形成气旋,不向炉内吹气,对炉内给钢卷加热的气体流动影响很小。
10.第三:第一筒形风扇形成的气旋流速大于第二筒形风扇形成的气旋流速,两个环形气旋的压强差作用下,使炉内产生杂质等污染物不能靠近或落在观察镜片的炉内侧表面,达到保持镜片清洁的目的。
11.进一步的优选技术方案如下:所述的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均由电机通过齿轮组驱动。
12.通过设置齿轮组,便于利用同一个电机进行驱动,且可以利用齿轮组实现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转速不同的设置。
13.所述的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均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五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筒形风扇上且与第一筒形风扇同轴设置;第六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第四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二齿轮安装在第二筒形风扇上;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与风扇支撑筒之间密封设置,电机通过上述齿轮传动驱动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转动,给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提供旋转动力。第五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的直径,第六齿轮直径小于第四齿轮的直径,使得第一筒形风扇的旋转速度大于第二筒形风扇的旋转速度。
14.通过设置上述齿轮,利用齿轮传动实现对第一筒形风扇、第二筒形风扇转速不同的驱动。
15.所述的镜片与风扇支撑筒之间通过镜片压盖、镜片密封进行密封,镜片与风扇支撑筒之间设有镜片密封,镜片与风扇支撑筒通过镜片压盖、压盖螺栓连接固定。
16.通过设置镜片压盖、压盖螺栓,便于对镜片进行拆卸、维护;通过设置镜片密封,提高镜片与风扇支撑筒之间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发明的剖示图。
18.图2是本发明的筒形风扇的立体图。
19.图3是本发明的炉壁与电机输出轴及齿轮组的设置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第一自润滑石墨轴承3、第二自润滑石墨轴承4、第三自润滑石墨轴承5、第四自润滑石墨轴承6、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第五齿轮11、第六齿轮12、电机13、镜片压盖14、镜片15、镜片密封16、风扇支撑筒17、压盖螺栓18、电机输出轴19、炉壁20、耐热耐磨橡胶密封21。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22.参见图1、图2及图3可知,本发明的一种封闭式镀锌加热炉观察窗,由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第一自润滑石墨轴承3、第二自润滑石墨轴承4、第三自润滑石墨轴承5、第四自润滑石墨轴承6、电机13、镜片压盖14、镜片15、镜片密封16、风扇支撑筒17、压盖螺栓18、电机输出轴19组成。
23.风扇支撑筒17一端设置镜片15,另一端安装在炉壁20上与炉膛内部连通;风扇支撑筒17与炉壁20间通过浇铸耐火材料实现完好的密封,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一上、一下安装在风扇支撑筒17的内壁上,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为筒形,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与风扇支撑筒17间有一定的活动间隙,第一筒形风扇1的两端与风扇支撑筒17分别通过第一自润滑石墨轴承3、第二自润滑石墨轴承4连接;第二筒形风扇2的两端与风扇支撑筒17分别通过第三自润滑石墨轴承5、第四自润滑石墨轴承6连接,第一自润滑石墨轴承3、第二自润滑石墨轴承4、第三自润滑石墨轴承5、第四自润滑石墨轴承6可以实现风扇自由灵活的转动。
24.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之所以设计成筒形,其特点是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中间是空心的,中间没有传统风扇的转轴等实体物,从而不会有转轴遮挡视线,可以在炉外从镜片15外侧穿过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中空部分观察炉内设备及带钢运行情况,所以便于从炉外向炉内观察。
25.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均由电机13通过齿轮组驱动。齿轮组由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第五齿轮11、第六齿轮12组成。第五齿轮11、第六齿轮12均安装在电机13的输出轴上,第五齿轮11与第三齿轮9啮合,第三齿轮9与第一齿轮7啮合,第一齿轮7安装在第一筒形风扇1上且与第一筒形风扇1同轴设置;第六齿轮12与第四齿轮10啮合,第四齿轮10与第二齿轮8啮合,第二齿轮8安装在第二筒形风扇2上;电机13通过上述齿轮传动,驱动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转动,给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提供旋转动力。第五齿轮11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9的直径,第六齿轮12直径小于第四齿轮10的直径,使得第一筒形风扇1的旋转速度大于第二筒形风扇2的旋转速度。
26.因为加热炉内气体成分有严格要求,不允许有影响钢板还原的气体,而电机13通过齿轮组驱动,风扇搅动的是炉内气氛,不会改变炉内气氛的成分,同时电机13及齿轮传动可靠,使用方便。
27.所述的电机13安装在炉外,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与风扇支撑筒17之间密封设置,穿过炉壁20的电机输出轴19与炉壁20间密封保护,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第五齿轮11、第六齿轮12都位于炉壁20内,炉外空气不能通过密封处进入炉内。
28.通过镜片压盖14、连接压盖螺栓18及镜片密封16的设置,便于连接固定镜片15;便于在炉壁20外侧与所设置的风扇支撑筒17一端连接,停炉时拆下压盖螺栓18及镜片压盖14就可以拆下镜片15,然后对镜片15进行清理;风扇支撑筒17安装在炉壁20上并用耐火浇铸材料进行良好的密封,固定本装置。
29.电机13应在加热炉点火前就运转,以便在炉内产生杂质等污染物后在环形气旋的保护下不能靠近观察镜片15。只有在停炉检修时方可停止电机13转动,此时可将镜片15拆下进行清理维护。
30.图3所示,电机输出轴19通过耐磨密封轴承与炉壁20密封连接,齿轮组中的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第五齿轮11、第六齿轮12通过轴连接设置在炉壁20的封闭的腔体内;炉壁
20的一侧为风扇支撑筒17,风扇支撑筒17的侧壁处安装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的位置设置有耐热耐磨橡胶密封21,用于封闭风扇支撑筒17并可以支持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的转动。
31.第一筒形风扇1、第二筒形风扇2转动产生的环形气旋在风扇支撑筒17内形成气旋,不向炉内吹气,对炉内给钢卷加热的气体流动影响很小。第一筒形风扇1形成的气旋流速大于第二筒形风扇2形成的气旋流速,两个环形气旋的压强差作用下,使炉内产生杂质等污染物不能靠近或落在观察镜片15的炉内侧表面,达到保持镜片15清洁的目的。
32.故,本装置结构简单,可延长镜片15清理的维护周期;对炉内状况观察效果好,使得生产操作人员操作更有依据;同时不用更换价格昂贵的炉内高温摄像设备,大大减少设备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