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71979发布日期:2022-11-29 23:2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抛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


背景技术:

2.非球面镜是指表面不是球面或者柱面的透镜,在摄影里,包含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透镜,非球面光学元件它的表面弧度与普通球面镜片不同,为了追求镜片薄度就需要改变镜片的曲面,以往采用球面设计,使得像差和变形增大,结果出现明显的影像不清,视界歪曲、视野狭小等不良现象,现在非球面的设计,修正了影像,解决视界歪曲等问题,同时,使镜片更轻、更薄、更平,而且,仍然保持优异的抗冲击性能,使配戴者安全使用。
3.申请号为cn202120881293.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涉及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领域,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顶部两侧固定有支撑架,支撑架的顶部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底部安装有气缸。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旋转杆、连接块、阻尼转轴、放置槽和海绵垫片,气缸推动活塞杆向下移动,活塞杆带动保护罩向下移动,直至抛光头与非球面光学元件接触,然后启动微型电机,微型电机带动抛光头在非球面光学元件上转动,对其进行抛光,当非球面光学元件中间部位抛光完成后,使用者转动阻尼转轴,连接块带动抛光头跟随阻尼转轴移动,从而使得抛光头的角度发生变化,然后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两侧进行抛光,该种抛光方式有效的提高了抛光头对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的精准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该抛光头无法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周边进行抛光,导致非球面光学元件容易产生边缘效应,造成光学元件的边缘效应产生翘边。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减少在抛光非球面光学元件光学元件时产生的边缘效应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包括第一气缸、第一微型电机和抛光头,第一微型电机上固定有第一旋转杆,第一旋转杆通过阻尼转轴连接有连接块,第一抛光头设置在连接块底部,还包括箱体、第二气缸和第二微型电机,所述箱体设置有用于将光学元件取出和放入的放置口,所述第一气缸设置在箱体上,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吊杆,所述第二气缸设置在吊杆上,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与第二微型电机固定,所述第二微型电机上固定有第二旋转杆,所述第二旋转杆上固定有第二抛光头,所述箱体上转动连接有支撑台,非球面光学元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支撑台上,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第三微型电机,所述第三微型电机与支撑台固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非球面光学元件放置在支撑台后,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带动第一微型电机移动,使第一微型电机带动第一旋转杆下降,第一旋转杆带动第一抛光头抵接非球面光学元件,然后启动第一第一微型电机,第一微型电机带动第一旋转杆
转动,第一旋转杆带动连接块转动,连接块带动第一抛光头转动,第一抛光头对非球面光学元件进行抛光,然后当非球面光学元件中间部位抛光完成后,转动阻尼转轴,连接块带动第一抛光头跟随阻尼转轴转动,从而使得抛光头的角度发生变化,然后对非球面光学元件顶面的其他部位进行抛光。当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完成后,启动第三微型电机,第三微型电机带动支撑台转动,支撑台带动非球面光学元件转动,接着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带动第二微型电机移动,第二微型电机带动第二旋转杆移动并使第二抛光头与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接触,然后启动第二微型电机,使第二微型电机带动第二旋转杆转动,第二旋转杆带动第二抛光头转动并使第二抛光头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抛光,从而减少非球面光学元件的边缘产生翘边造成边缘效应的情况。
9.可选的,所述支撑台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台上设置有垫片。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非球面光学元件在抛光时会有向下的压力,垫片起到缓冲作用,减少非球面光学元件和支撑台之间刚性接触导致损坏非球面光学元件。
11.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固定螺栓和两个夹紧块,所述支撑台的侧边开设有两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固定螺栓一一对应,所述固定螺栓穿过固定孔并与固定孔螺纹连接,所述固定螺栓与夹紧块转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松开固定螺栓,将非球面光学元件放置在支撑台上,同时非球面光学元件位于两个夹紧块之间,然后拧紧固定螺栓,使两个夹紧块均抵紧非球面光学元件的侧面,从而实现将非球面光学元件固定在支撑台上。
13.可选的,所述夹紧块上设置有垫块。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块避免了夹紧块与非球面光学元件之间的刚性接触,减少夹紧块夹坏非球面光学元件的情况。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微型电机上套设有第一保护罩,所述第一保护罩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所述第一旋转杆远离第一微型电机的一端从第一保护罩伸出。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抛光非球面光学元件使会产生大量粉末灰尘,第一保护罩减少粉末灰尘进入到第一微型电机内从而影响第一微型电机正常运作的情况。
17.可选的,所述第二微型电机上套设有第二保护罩,所述第二保护罩与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所述第二旋转杆远离第二微型电机的一端从第二保护罩伸出。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保护罩减少粉末灰尘进入到第二微型电机的情况,提高了对第二微型电机的保护。
19.可选的,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储液箱,所述储液箱上开设有供添加清洗液的开口,所述箱体上开设有输液孔,所述输液孔穿设有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位于箱体内的一端连接有输液嘴,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位于储液箱内,所述储液箱内设置有微型水泵,所述微型水泵与输液管连通。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抛光头和第二抛光头进行抛光时,微型水泵抽取清洗液并从输液嘴喷出,清洗液配合第一抛光头和第二抛光头将光学元件表面的残渣清除。
21.可选的,所述箱体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滑槽,所述箱体的底部开设有排液孔,所述滑槽内滑移设置有集液盒,所述集液盒与排液孔连通。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清洗液在配合第一抛光和第二抛光头抛光后流至箱体的
底部,然后清洗液经过排液孔流出集液盒内,定期将集液盒从滑槽内抽出倒掉清洗废液,减少清洗液大量积存在箱体内的情况。
23.可选的,所述箱体上铰接有用于封住放置口的密封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门减少在抛光的过程中清洗液和粉末从放置口溅出的情况。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当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完成后,第三微型电机带动支撑台转动,支撑台带动非球面光学元件转动,同时第二气缸,使第二抛光头与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接触,然后启动第二微型电机带动第二抛光头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进行抛光,减少非球面光学元件在抛光过程中出现边缘效应导致非球面光学元件顶边出现翘起的情况;
27.2.在抛光的过程中,微型水泵抽取清洗液并从输液嘴喷出在非球面光学元件上,从而实现将光学元件的表面抛光残渣清除。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第三微型电机和微型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滑槽;2、箱体;21、放置口;22、密封门;23、第三微型电机;24、排液孔;25、输液孔;3、支撑台;31、凹槽;32、垫片;33、固定孔;4、固定组件;41、固定螺栓;42、夹紧块;43、垫块;5、第一气缸;51、第一微型电机;52、第一保护罩;53、第一旋转杆;54、阻尼转轴;55、连接块;56、第一抛光头;6、吊杆;61、第二气缸;62、第二微型电机;63、第二保护罩;64、第二旋转杆;65、第二抛光头;7、集液盒;8、储液箱;81、开口;82、微型水泵;9、输液管;91、输液嘴。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
33.如图1和图2,一种非球面光学元件抛光装置包括底座1、箱体2和支撑台3,箱体2设置在底座1上,箱体2开设有放置口21,箱体2上铰接有用于封闭放置口21的密封门22。箱体2内设置有支撑台3,箱体2的底部内设置有第三微型电机23,第三微型电机23的电机轴与支撑台3固定。支撑台3顶面开设有供非球面光学元件放置的凹槽31,凹槽31的内壁上设置有垫片32,支撑台3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非球面光学元件的固定组件4。
34.箱体2的顶面设置有第一气缸5,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上固定有第一微型电机51,第一微型电机51上套设有第一保护罩52,第一保护罩52与第一气缸5的活塞杆固定,第一微型电机51的电机轴上固定有第一旋转杆53,第一旋转杆53远离第一微型电机51的一端从第一保护罩52伸出,第一旋转杆53远离第一微型电机51的一端设置有阻尼转轴54,阻尼转轴54连接有连接块55,连接块55的底部固定有第一抛光头56。箱体2的顶面设置有吊杆6,吊杆6远离箱体2顶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气缸61,第二气缸61的活塞杆固定有第二微型电机62,第二微型电机62上套设有第二保护罩63,第二微型电机62的电机轴固定有第二旋转杆64,第二旋转杆64远离第二微型电机62的一端从第二保护罩63伸出,第二旋转杆64远离第二微型
电机62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抛光头65,第二抛光头65对准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
35.在进行抛光时,将非球面光学元件通过固定组件4固定在支撑台3上,启动第一气缸5,第一气缸5带动第一微型电机51移动,使第一微型电机51带动第一旋转杆53下降,第一旋转杆53带动第一抛光头56抵接非球面光学元件,然后启动第一微型电机51,第一微型电机51带动第一旋转杆53转动,第一旋转杆53带动连接块55转动,连接块55带动第一抛光头56转动,第一抛光头56对非球面光学元件进行抛光,然后当非球面光学元件中间部位抛光完成后,转动阻尼转轴54,连接块55带动第一抛光头56跟随阻尼转轴54移动,从而使得第一抛光头56的角度发生变化,最后对非球面光学元件顶面的其他部位进行抛光。
36.在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进行抛光时,将第一气缸5带动第一微型电机51复位,第一微型电机51带动抛光头远离非球面光学元件。随后启动第三微型电机23,第三微型电机23带动支撑台3转动,接着启动第二微型电机62,第二微型电机62带动第二旋转杆64转动,第二旋转杆64带动第二抛光头65转动,随后启动第二气缸61,第二气缸61带动第二微型电机62靠近非球面光学元件,第二微型电机62带动第二旋转杆64靠近非球面光学元件并使第二抛光头65接触第二光学元件的顶面,从而实现对非球面光学元件顶边的抛光,减少非球面光学元件出现边缘效应导致非球面光学元件边缘翘起的情况。
37.如图2,固定组件4包括两个固定螺栓41,支撑台3的侧面开设有两个固定孔33,固定螺栓41与固定孔33一一对应,固定螺栓41穿过固定孔33并从凹槽31内侧壁伸出,固定螺栓41与固定孔33螺纹连接,固定螺栓41从凹槽31内侧壁伸出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夹紧块42,夹紧块42为半圆弧状,夹紧块42背离固定螺栓41的侧面设置有垫块43,两块垫块43与非球面光学元件的侧面紧抵。
38.在使用过程中,将非球面光学元件放置在支撑台3上,同时非球面光学元件位于两个夹紧块42之间,然后拧紧两个固定螺栓41,固定螺栓41顶着夹紧块42靠近非球面光学元件,两个夹紧块42夹紧非球面光学元件,从而实现了非球面光学元件的固定,垫块43避免了夹紧块42与非球面光学元件进行刚性接触导致非球面光学元件被夹碎的情况。
39.如图2,底座1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内滑移设置有集液盒7,箱体2的底部开设有排液孔24,排液孔24与集液盒7连通。底座1上设置有储液箱8,储液箱8上开设有供储液箱8更换清洗液的开口81,箱体2的侧边开设有输液孔25,输液孔25穿设有输液管9,输液管9的一端伸入箱体2内,输液管9的另一端伸入储液箱8内,输液管9伸入箱体2的一端连接有输液嘴91,输液管9位于储液箱8内的一端连接有微型水泵82。
40.在抛光过程中,微型水泵82将储液箱8内的清洗液抽出并从通过输液管9从输液嘴91排出,清洗液与第一抛光头56和第二抛光头65配合,从而使非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的残渣,随后清洗废液从排液孔24排出流至集液盒7内,定期清除集液盒7的清洗废液,防止箱体2内积液的情况。
41.本技术实施例实施原理为:当第一抛光头56在对非球面光学元件进行抛光时,微型水泵82从储液箱8内抽取清洗液,清洗液从输液嘴91输送至非球面光学元件冲洗。随后第一抛光头56复位,启动第三微型电机23使支撑台3带动非球面光学元件转动,然后启动第二气缸61和第二微型电机62,使第二抛光头65配合清洗液对非球面光学元件的顶边进行抛光,从而减少非球面光学元件出现边缘效应导致非球面光学元件边缘翘起的情况。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