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33657发布日期:2023-11-05 13:48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齿轮加工,具体是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


背景技术:

1、锥齿轮用来传递两相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在一般机械中,锥齿轮两轴之间的交角等于90°(但也可以不等于90°),与圆柱齿轮类似,锥齿轮有分度圆锥、齿顶圆锥、齿根圆锥和基圆锥,圆锥体有大端和小端,其对应大端的圆分别称为分度圆(其半径为r)、齿顶圆、齿根圆和基圆。一对锥齿轮的运动相当于一对节圆锥作纯滚动,锥齿轮齿廓的形成,与圆柱齿轮相似,其差别在于用基圆锥代替了基圆柱,如右图所示,发生面s与基圆锥母线相切。当发生面s沿基圆锥作纯滚动时,发生面上任意一条与基圆锥母线on相接触的直线ok将在空间形成一渐开线曲面。该曲面即为直齿锥齿轮的齿廓曲面。直线ok上各点的轨迹都是渐开线(在顶点o处的渐开线为一点),渐开线nk上各点均与锥顶o等距,故该渐开线必定在一以锥顶o为中心,以ok为半径的球面上,即nk是球面渐开线。

2、目前人们在生产锥齿轮时,常常围栏保证其生产速度和质量,人们常常会采用模具铸造的方式来进行生产,通过将模具闭合,随后通过向模具之中注入金属液体,随后将注入口处闭合,待模具和内部的金属冷却取出后,从而得到成型的锥齿轮,但由于金属液体在模腔内成型的锥齿轮,容易粘附在模腔内,从而导致人们在对成型的锥齿轮取出时较为的困难,因此提出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解决了粘附在模内腔中的锥齿轮不易取出的问题,是本结构具有方便对粘附在模内腔中的锥齿轮进行取出的优点。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包括下模具、侧边限位杆和上模具,下模具内部的中部开设有中间空腔,中间空腔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工形圆柱块,工形圆柱块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拉力弹簧,下模具内部的两侧开设有弯折管道和侧边空腔,下模具内腔的两侧活动连接有连接竖杆,侧边空腔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塞板,活塞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力弹簧,上模具顶部的一侧开设有注入口,注入口的内腔中活动连接有密封块。

3、优选的,工形圆柱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中间限位竖杆,上模具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间外套筒,中间外套筒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圆柱块,圆柱块外表面的底部套接有第二拉力弹簧,圆柱块外表面的顶部环形等角度铰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圆柱块的一端铰接有弧形挤压块。

4、优选的,下模具的顶部与上模具的底部相配合,侧边限位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上模具底部的前后端固定连接,侧边限位杆与下模具的内腔的前后端相配合卡接。

5、优选的,第一拉力弹簧的顶部的和底部分别与中间空腔的顶部和工形圆柱块固定连接,下模具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气口,中间空腔的内腔通过排气口与外界相连通。

6、优选的,中间空腔的一侧顶部的内腔通过弯折管道与侧边空腔内腔的底部相连通。

7、优选的,连接竖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竖杆顶部的一端与分别贯穿下模具的顶部且分别与上模具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连接竖杆底部的一端与活塞板顶部的内腔活动连接。

8、优选的,活塞板的外表面与侧边空腔的内腔活动连接,弹力弹簧位于侧边空腔内腔的底部,且弹力弹簧底部的一端与侧边空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9、优选的,中间限位竖杆的外表面与中间外套筒的内腔活动连接,中间外套筒的直径小于工形圆柱块顶部一端的直径。

10、优选的,圆柱块外表面中部的直径大于中间限位竖杆的直径,第二拉力弹簧底部的一端与中间外套筒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11、优选的,弧形挤压块的外表面与中间外套筒的内腔活动连接,弧形挤压块上下端靠近连接杆的一侧的长度大于远离连接杆一侧的长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发明通过中间空腔、工形圆柱块、第一拉力弹簧和弯折管道等结构之间的配合,使得装置具有对粘附在模内腔中的锥齿轮进行取出的作用,通过将上模具向上移动,此时上模具将会带动连接竖杆向上移动,同时由于弹力弹簧弹力的作用,将会使得活塞板在侧边空腔的内腔之中发生向上方向的移动,此时由于第一拉力弹簧拉力的作用,还会使得第一拉力弹簧发生向上方向的移动,进而使得中间空腔中的气体进入至弯折管道并通过弯折管道进入至侧边空腔的内腔之中,此时第一拉力弹簧的顶部将会发生向上方向的移动将锥齿轮顶出脱模。

14、本发明通过中间外套筒、中间限位竖杆、圆柱块和第二拉力弹簧等结构之间的配合,使得装置具有将成型完成后的锥齿轮进行取出的作用,通过上模具在发生向上方向的移动还会带动中间外套筒发生向上方向的移动,此时通过中间限位竖杆与中间外套筒内腔之间的配合,同时通过第二拉力弹簧拉力的作用,将会使得圆柱块发生向下方向的移动,此时连接杆顶部的一端将会发生向下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连接杆底部的一端发生向远离圆柱块的一侧发生移动,此时弧形挤压块将会起到对锥齿轮内壁的挤压,从而带动锥齿轮发生脱离出上模具的内部,以便于操作人员后续的将成型完成后的锥齿轮进行取出。



技术特征:

1.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包括下模具(1)、侧边限位杆(20)和上模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1)内部的中部开设有中间空腔(3),所述中间空腔(3)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工形圆柱块(4),所述工形圆柱块(4)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拉力弹簧(5),所述下模具(1)内部的两侧开设有弯折管道(6)和侧边空腔(7),所述下模具(1)内腔的两侧活动连接有连接竖杆(10),所述侧边空腔(7)内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有活塞板(8),所述活塞板(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力弹簧(9),所述上模具(2)顶部的一侧开设有注入口(17),所述注入口(17)的内腔中活动连接有密封块(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形圆柱块(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中间限位竖杆(11),所述上模具(2)底部的中部固定连接有中间外套筒(12),所述中间外套筒(12)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圆柱块(13),所述圆柱块(13)外表面的底部套接有第二拉力弹簧(14),所述圆柱块(13)外表面的顶部环形等角度铰接有连接杆(15),所述连接杆(15)远离圆柱块(13)的一端铰接有弧形挤压块(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具(1)的顶部与上模具(2)的底部相配合,所述侧边限位杆(2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上模具(2)底部的前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侧边限位杆(20)与下模具(1)的内腔的前后端相配合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力弹簧(5)的顶部的和底部分别与中间空腔(3)的顶部和工形圆柱块(4)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具(1)内腔的底部开设有排气口(19),所述中间空腔(3)的内腔通过排气口(19)与外界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空腔(3)的一侧顶部的内腔通过弯折管道(6)与侧边空腔(7)内腔的底部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竖杆(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连接竖杆(10)顶部的一端与分别贯穿下模具(1)的顶部且分别与上模具(2)底部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竖杆(10)底部的一端与活塞板(8)顶部的内腔活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板(8)的外表面与侧边空腔(7)的内腔活动连接,所述弹力弹簧(9)位于侧边空腔(7)内腔的底部,且弹力弹簧(9)底部的一端与侧边空腔(7)的底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限位竖杆(11)的外表面与中间外套筒(12)的内腔活动连接,所述中间外套筒(12)的直径小于工形圆柱块(4)顶部一端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块(13)外表面中部的直径大于中间限位竖杆(11)的直径,所述第二拉力弹簧(14)底部的一端与中间外套筒(1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挤压块(16)的外表面与中间外套筒(12)的内腔活动连接,所述弧形挤压块(16)上下端靠近连接杆(15)的一侧的长度大于远离连接杆(15)一侧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齿轮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锥齿轮精锻加工模,包括下模具、侧边限位杆和上模具,下模具内部的中部开设有中间空腔,中间空腔的内腔活动连接有工形圆柱块,工形圆柱块的外表面套接有第一拉力弹簧,下模具内部的两侧开设有弯折管道和侧边空腔。本发明通过中间空腔、工形圆柱块、第一拉力弹簧和弯折管道等结构之间的配合,使得装置具有对粘附在模内腔中的锥齿轮进行取出的作用,通过将上模具向上移动,此时上模具将会带动连接竖杆向上移动,进而使得中间空腔中的气体进入至弯折管道并通过弯折管道进入至侧边空腔的内腔之中,此时第一拉力弹簧的顶部将会发生向上方向的移动将锥齿轮顶出脱模。

技术研发人员:李彬彬,吴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盐城市明佳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