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7791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臭氧发生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臭氧发生管,包括玻璃管、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的外侧的一层外金属管、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的内腔中的内金属筒,内金属筒为沿圆周方向封闭的圆筒状,该圆筒状内金属筒与玻璃管的内壁不能很好地吻合,使得内金属筒与玻璃管之间产生间隙,则内金属管与外金属管会在玻璃管的外侧放电,导致臭氧发生的效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得内金属管能够贴紧在玻璃管内壁上的臭氧发生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臭氧发生管,包括玻璃管、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的外侧的一层外金属管、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的内腔中的内金属筒,所述的内金属筒为两边部沿轴向叠压形成的筒状物,所述折叠压处的两边部之间活动连接,使得内金属筒的直径可以变化,所述的内金属筒的内腔中设有弹簧,该弹簧撑在内金属筒的内壁,所述的弹簧的轴心线与玻璃管的轴心线相重叠。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内金属筒的筒壁内设有弹簧,因此弹簧可以把内金属筒涨开,使得内金属管始终与玻璃管的内壁相吻合。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剖视图;附图2为附图1的A-A方向剖视图;附图3为附图2的B处放大图;附图4为内金属筒的端部视图;其中[1]、管塞;[2]、外金属管;[3]、内金属筒;[4]、玻璃管;[5]、密封圈;[6]、弹簧;[7]、电极;[8]、压接帽;[9]、出气孔;[10]、进气孔;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一种臭氧发生管,包括玻璃管[4]、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4]的外侧的一层外金属管[2]、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4]的内腔中的内金属筒[3],所述的内金属筒[3]为两边部沿轴向叠压形成的筒状物,其端部的视图与附图4所示,所述折叠压处的两边部之间活动连接,使得内金属管[3]的直径可以发生变化,所述的内金属筒[3]的内腔中设有弹簧[6],该弹簧[6]撑在内金属筒[3]的内壁,所述的弹簧[6]的轴心线与玻璃管[4]的轴心线相重叠。
所述的内金属筒[3]的外壁紧贴在玻璃管[4]的内壁上。
所述的弹簧[6]与一个高压电极电连接,所述的外金属筒[2]与另一个电极相电连接。玻璃管[4]的两端部设有密封圈[5]和管塞[1],并分别设有出气孔[9]、进气孔[10],使得本实用新型用最大的有效面积产生臭氧,并迅速将管内的热量排放出来,从而产生较多的臭氧。
权利要求1.一种臭氧发生管,包括玻璃管[4]、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4]的外侧的一层外金属管[2]、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4]的内腔中的内金属筒[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金属筒[3]为两边部沿轴向叠压形成的筒状物,所述折叠压处的两边部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的内金属筒[3]的内腔中设有弹簧[6],该弹簧[6]撑在内金属筒[3]的内壁,所述的弹簧[6]的轴心线与玻璃管[4]的轴心线相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金属筒[3]的外壁紧贴在玻璃管[4]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簧[6]与一个高压电极电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臭氧发生管,包括玻璃管[4]、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4]的外侧的一层外金属管[2]、设置于所述的玻璃管[4]的内腔中的内金属筒[3],所述的内金属筒[3]为两边部沿轴向叠压形成的筒状物,所述折叠压处的两边部之间活动连接,所述的内金属筒[3]的内腔中设有弹簧[6],该弹簧[6]撑在内金属筒[3]的内壁,所述的弹簧[6]的轴心线与玻璃管[4]的轴心线相重叠。由于内金属筒的筒壁内设有弹簧,因此弹簧可以把内金属筒胀开,使得内金属管始终与玻璃管的内壁相吻合。
文档编号C01B13/11GK2584592SQ0225848
公开日2003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12日
发明者朱宁方 申请人:朱宁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