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7798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特别涉及一种设置在泵体内的臭氧发生室。
背景技术
臭氧(O3)的分子结构不稳定,它容易分解成氧气(O2)和氧原子,氧原子的氧化性很强,常被用于杀菌、消毒等。空气中的臭氧浓度一般很低,其氧化能力不足,因此要借助臭氧发生器将空气中的氧气转化成臭氧气,以提高空气中臭氧的浓度,然后加以利用。
现有的泵体臭氧发生室的结构是泵体与臭氧发生室分离,泵体是一个部分,臭氧发生室是另一个部分,它们之间用胶管或气道连接,由此在结构上占用的空间较大,气密性差,装配繁琐,加工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使泵体与臭氧发生室有机地结合成一体,解决了在结构上占用空间较大、气密性差、装配繁琐、加工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它包括泵体贮气室和臭氧发生室,所述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所述臭氧发生室中的臭氧管插入泵体贮气室内,臭氧管内有玻璃管壁和内电极,臭氧管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尾端有出气口。
本实用新型的最大特点是使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共用一个空间。通过对两空间的有机整合,用一个空间代替两个空间,使其具有构件结构紧凑、体积缩小的优点。在实际使用中能提高气密性。采用本实用新型还可降低加工及工艺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的产品。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的结构示意图。
臭氧发生室2中的臭氧管21插入泵体贮气室1内,臭氧管21内有玻璃管壁22和内电极23,臭氧管21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21尾端有出气口24。
本实用新型的臭氧发生室2可以全部置于泵体内,也可以部分置于泵体内,部分向外扩展空间而置于泵体外。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电磁力作用于泵体的附件,如永磁的磁石或磁铁,通过摆臂带动橡胶皮碗(俗称“拍”)作往复运动,吸入空气,压进臭氧发生室,室内置放高压(高频)放电元件,如臭氧管、陶瓷基放电电极等,在高压(高频)放电环境下,空气中的氧气(O2)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变成不稳定的臭氧(O3)分子结构,即空气经过臭氧发生室的放电环境后,其中所含的臭氧的浓度会明显增高。
本实用新型的左右安装双泵的皮碗和摆臂,上下与壳体配合安装,后端引入高压线3,前端可向外扩大臭氧发生室(即放电空间)并用于出气导向。当采用细小的放电元件时,臭氧发生室完全置于泵体内;当采用较大的放电元件时,臭氧发生室可以向前端扩展空间。当要求的出气量较少时,可以只用一边的摆臂和皮碗,成为单泵;当要求有较大的出气量时,两边的摆臂和皮碗同时使用,成为双泵。泵吸入的空气直接压入臭氧发生室(即放电空间),在高压放电环境下,氧分子(O2)重构成臭氧分子(O3),随空气从最前端的出气口喷出,直接或通过管道引至应用的空间。
权利要求1.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它包括泵体贮气室和臭氧发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所述臭氧发生室中的臭氧管插入泵体贮气室内,臭氧管内有玻璃管壁和内电极,臭氧管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尾端有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室全部置于泵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发生室部分置于泵体内,部分向外扩展空间而置于泵体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泵体内置式臭氧发生室,它包括泵体贮气室和臭氧发生室,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占用一个空间。臭氧发生室中的臭氧管插入泵体贮气室内,臭氧管内有玻璃管壁和内电极,臭氧管金属外壁构成外电极,臭氧管尾端有出气口。本实用新型的最大特点是使泵体贮气室与臭氧发生室合二为一,共用一个空间。通过对两空间的有机整合,用一个空间代替两个空间,使其具有构件结构紧凑、体积缩小的优点。在实际使用中能提高气密性。采用本实用新型还可降低加工及工艺成本。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尤其适用于体积较小、结构紧凑的产品。
文档编号C01B13/11GK2568622SQ0226608
公开日2003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7日
发明者杨瑞源, 李振山 申请人:杨瑞源, 李振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