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3183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集介质阻挡放电和沿面放电为一体的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适用于公斤级以上、多放电单元的大型臭氧发生器使用,属于臭氧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在臭氧领域,目前大型臭氧发生器大多采用单一的介质阻挡放电的单元模式,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个放电单元结构的合理性,其主要表现在:1、放电途径的长短;2、放电体的材质和几何精度;3、放电气隙的大小和均匀性;4、放电型式等。大多企业因受制造和装配工艺水平的约束,很难保证放电体在特定长度的几何精度,致使放电单元的放电效率较低,臭氧发生器的耗电量大,运行成本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可提高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臭氧发生器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的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技术方案: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筒状外电极、安装在外电极内部的内电极、用于支撑外电极并用于导电的左花板和右花板、位于外电极与内电极之间的介质管、用于固定内、外电极以及介质管的左端盖和右端盖、穿过左端盖与内电极连接的电极,所述外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介质管与内电极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所述左、右端盖相对一侧设有三个限位台阶,所述左、右端盖沿轴线方向设有轴向槽。本发明主要是在内外电极间插入一根介质管形成内、外气隙,外气隙内为介质阻挡放电,内气隙内为沿面放电,正常工作时,在内外电极两端使加高频高压,含氧气体从放电单元的左侧进入内、外气隙,部分氧气分子在气隙内经电离、重组后转变成臭氧,由放电单元的右侧输出。用以上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组成的臭氧发生器与传统的单气隙放电单元组成的臭氧发生器相比,大大提高了臭氧产率和臭氧浓度,并降低了电耗和氧气量等运行成本。为保证外气隙能在相对低的高压下理想放电和内气隙沿面放电的效率,所述内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设有金属丝网套,所述金属丝网套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的外表面和介质管的内表面紧贴。有益效果:在放电单元体积不变的情况下, 成倍增加了放电面积,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臭氧发生器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筒状外电极1、安装在外电极I内部的内电极2、用于支撑外电极I并用于导电的左花板3和右花板4、位于外电极I与内电极2之间的玻璃介质管5、用于固定内、外电极1、2以及玻璃介质管5的左端盖6和右端盖7、穿过左端盖6与内电极2连接的电极8,所述外电极I与玻璃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9,玻璃介质管5与内电极2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10,所述左、右端盖6、7相对一侧设有三个限位台阶11,所述左、右端盖6、7沿轴线方向设有轴向槽12。为保证外气隙能在相对低的高压下理想放电和内气隙沿面放电的效率,所述内电极2与玻璃介质管5之间的设有不锈钢丝网套13,所述不锈钢丝网套13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2的外表面和玻璃介质管5的内表面紧贴。本发明主要是在内、外电极2、1间插入一根玻璃介质管5形成内、夕卜气隙10、9,夕卜气隙9内为介质阻挡放电,内气隙10内为沿面放电,正常工作时,在内、外电极2、1两端使加高频高压,含氧 气体从放电单元的左侧进入内、外气隙10、9,部分氧气分子在气隙内经电离、重组后转变成臭氧,由放电单元的右侧输出。用以上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组成的臭氧发生器与传统的单气隙放电单元组成的臭氧发生器相比,大大提高了臭氧产率和臭氧浓度,并降低了电耗和氧气量等运行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外电极(I)、安装在外电极(I)内部的内电极(2)、用于支撑外电极(I)并用于导电的左花板(3)和右花板(4)、位于外电极(I)与内电极⑵之间的介质管(5)、用于固定内、外电极(1、2)以及介质管(5)的左端盖(6)和右端盖(7)、穿过左端盖(6)与内电极⑵连接的电极(8),所述外电极⑴与介质管(5)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9),介质管(5)与内电极⑵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10),所述左、右端盖(6、7)相对一侧设有三个限位台阶(11),所述左、右端盖(6、7)沿轴线方向设有轴向槽(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2)与介质管(5)之间的设有金属丝网套(13),所述金属丝网套(13)的内、外表面分别与内电极(2)的外表面和介质管(5)的内表 面紧贴。
全文摘要
一种双气隙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筒状外电极、安装在外电极内部的内电极、用于支撑外电极并用于导电的左花板和右花板、位于外电极与内电极之间的介质管、用于固定内、外电极以及介质管的左端盖和右端盖、穿过左端盖与内电极连接的电极,所述外电极与介质管之间的间隙为外气隙,介质管与内电极之间的间隙为内气隙,所述左、右端盖相对一侧设有三个限位台阶,所述左、右端盖沿轴线方向设有轴向槽。有益效果在放电单元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成倍增加了放电面积,提高了臭氧浓度和臭氧产率,降低了臭氧发生器的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
文档编号C01B13/11GK103159182SQ20111042579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8日
发明者乐飞, 孙荣生 申请人:江苏康尔臭氧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