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曲面花纹玻璃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2811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了玻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曲面花纹玻璃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平面花纹玻璃上镀颜色膜,可以使盖板玻璃达到外观极其绚丽的效果。但是,目前具有花纹图案的3D曲面玻璃的生产方法还是一片空白,若直接在曲面玻璃上进行蚀刻等形成花纹图案,不仅工艺很难实现,而且形成的花纹图案不稳定容易被破坏。因此,亟需研究一种具有花纹图案的曲面玻璃的制造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先在平面玻璃上形成花纹图案,再进行热弯成型制得曲面花纹玻璃,通过蚀刻深度和热弯温度的配合,填补了现有技术中没有采用本发明制造曲面花纹玻璃的空白,解决了目前行业内普遍认为先蚀刻出花纹再进行热弯会破坏蚀刻纹理的观点。同时工艺简单、稳定且良率高,制得的花纹图案不易被破坏,可得到清晰完整的3D曲面花纹玻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曲面花纹玻璃。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平面玻璃表面制作花纹图案;将具有花纹图案的平面玻璃热弯成型得到曲面花纹玻璃。

在本发明中,所述花纹图案的制作方法为蚀刻法、热压印或喷涂法。本发明优选为蚀刻法。所述花纹图案可以形成在所述平面玻璃的单面也可以是双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平面玻璃为2D玻璃或2.5D玻璃。

在本发明中,所述蚀刻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平面玻璃表面涂光刻胶、曝光、显影及蚀刻,蚀刻厚度控制在5-20μm,优选地,5~10μm。蚀刻太深会影响玻璃的强度,蚀刻太浅会影响外观视觉立体感。

在本发明中,所述热弯成型包括以下步骤:将具有花纹图案的平面玻璃放在石墨模具中,在保护气氛中热弯成型,热弯温度控制在600℃~800℃。

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由上述的制造方法制得。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先在平面玻璃上形成花纹图案,再进行热弯成型制得曲面花纹玻璃,通过蚀刻深度和热弯温度的配合,填补了现有技术中没有采用本发明制造曲面花纹玻璃的空白,解决了目前行业内普遍认为先蚀刻出花纹再进行热弯会破坏蚀刻纹理的观点。同时工艺简单、稳定且良率高,制得的花纹图案不易被破坏,可得到清晰完整的3D曲面花纹玻璃。

说明书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得的曲面花纹玻璃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平面玻璃表面制作花纹图案:以康宁2320,0.55T白玻作为平面玻璃,在一侧上涂光刻胶---曝光---显影----蚀刻,形成预设的花纹图案,制得花纹玻璃;其中,蚀刻厚度约5μm;

(2)热弯成型:将步骤(1)得到的花纹玻璃放入石墨模具中,在热弯成型设备中热压成型,整个过程在氮气保护气氛中进行;热弯工艺分为预热—热压成型---冷却,共三个步骤,预热即是从室温加热到750℃左右,在该温度热压成型,成型压力所对应的最大压强约为0.25MPa,随后冷却至室温,得到如图1所示的曲面花纹玻璃。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3D曲面花纹玻璃的花纹图案清晰完整的,且不易被破坏;生产良率较高。

实施例2

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龙迹平面玻璃为基材,在平面玻璃表面制作花纹图案:在2D平面玻璃表面涂光刻胶,进行曝光、显影及蚀刻,形成预设的花纹图案,制得花纹玻璃;其中,蚀刻厚度约8μm;

(2)热弯成型:将步骤(1)制得的花纹玻璃放在特定形状的石墨模具中,在氮气保护气氛下热弯成型,热弯温度控制在650℃左右。

本实施例3D曲面花纹玻璃的花纹图案清晰完整的,且不易被破坏;生产良率较高。

实施例3

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康宁平面玻璃表面制作花纹图案:在2.5D平面玻璃表面涂光刻胶,进行曝光、显影及蚀刻,形成预设的花纹图案,制得花纹玻璃;其中,蚀刻厚度约15μm;

(2)热弯成型:将步骤(1)制得的花纹玻璃放在特定形状的石墨模具中,在氮气保护气氛下热弯成型,热弯温度控制在780℃左右。

本实施例3D曲面花纹玻璃的花纹图案清晰完整的,且不易被破坏;生产良率较高。

实施例4

一种曲面花纹玻璃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在康宁平面玻璃双面制作花纹图案:在平面玻璃两侧表面涂光刻胶,进行双面曝光、显影及蚀刻,其中每面蚀刻厚度约8μm,形成预设的花纹图案,制得花纹玻璃;

(2)热弯成型:将步骤(1)制得的花纹玻璃放在特定形状的石墨模具中,在氮气保护气氛下热弯成型,热弯温度控制在750℃左右。

本实施例3D曲面花纹玻璃的花纹图案清晰完整的,且不易被破坏;生产良率较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