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271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国内的臭氧技术逐渐的成熟,臭氧也慢慢被人们所熟知,由于它的消毒能力极强从而代替了常规消毒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密闭式发生器的结构特点是密封体本身就是电极,臭氧能够集中使用,开放式发生器的电极是裸露在空气中的,所产生的臭氧无法集中使用。但是,由于目前市场上的臭氧发生装置结构不合理,导致密闭式臭氧发生装置的密闭性与散热性较差,臭氧发生效率低下,臭氧制备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合理的臭氧发生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电极,所述电极包括内电极与外电极,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外电极之间设置有介电质与放电间隙,在所述电极与所述放电间隙两端设置有将所述电极内部空间与所述放电间隙进行密封的封堵件,所述封堵件包括绝缘体与导电体,在所述绝缘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放电间隙连通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在所述导电体上设置有出水口与进水口。

进一步地,所述内电极为空心圆柱体,所外电极套设在所述内电极外侧,所述外电极上设置有散热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为多片,均匀设置在所述外电极外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外电极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体将所述内电极的内部空腔进行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内电极的所述内部空腔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体设置在所述外电极两端,并套设在所述内电极外侧。

进一步地,在所述绝缘体与所述内电极之间设置有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设置在所述进气口与所述放电间隙之间,所述出气通道设置在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放电间隙之间。

进一步地,还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电极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为L形,对称设置在所述电极两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臭氧发生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通过绝缘体与导电体两种类型的封堵件有效解决装置密封问题,将进水口与出水口直接与内电极腔体连通,形成冷却系统,省略传统的管道结构,改善散热效果,同时,与外电极一体设计的散热翅片能够更高效的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臭氧发生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臭氧发生装置A-A向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内电极1与外电极4,内电极1与外电极4均为空心圆柱体,外电极4套设在所述内电极1外侧,在内电极1与外电极4之间依次设置有放电间隙2与介电质3,在本实用新型中,介电质3可以为石英或者陶瓷制成。

在内电极1、外电极4、介电质3与放电间隙2两端设置有封堵件,如图1所示,封堵件由绝缘体11与导电体12两部分组成,绝缘体11设置在外电极4两端,并套设在内电极1外侧,在绝缘体11上设置有与放电间隙2连通的进气口6与出气口14,在绝缘体11与内电极1之间设置有进气通道7与出气通道15,进气通道7与出气通道15均为设置在内电极1外缘的环状空腔,进气通道7设置在进气口6与放电间隙2之间,出气通道15设置在出气口14与放电间隙2之间。

导电体13为圆盖状,通过螺纹与内电极1端部外壁连接,将内电极1的内部空腔进行密封,同时对绝缘体11进行轴向固定,在导电体13上设置有出水口9与进水口13,出水口9与进水口13与内电极1的内部空腔相连通。

如图2所示,外电极4上设置有散热翅片10,散热翅片10为多片,均匀设置在外电极4外壁上,并于外电极4一体成型。

为便于装置的安装与固定,在本臭氧发生装置中,还设置有固定支架8,固定支架8设置在装置两端,为L形,对称设置在电极两端的绝缘体11与导电体12之间的位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