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木薯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榆黄蘑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53957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热带地区以木薯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榆黄蘑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榆黄蘑(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Sing.)又名金顶侧耳、金顶蘑、玉皇蘑,菌盖鲜黄色,菌肉白色,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在我国主要栽培基质有阔叶木屑、棉籽壳和玉米芯等。近年来,随着食用菌产业迅速发展,常规原料日趋短缺,原料成本的提高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廉价优质的新型栽培基质需求更为迫切。木薯茎杆的C/N为39.05,含粗蛋白5.1%,粗脂肪0.01%,粗纤维23.3%,无氮浸出物45.5%,是栽培食用菌的好原料。木薯叶是良好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来源,又含有较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利用木薯废弃物栽培食用菌,不仅能够解决食用菌产业培养基原料不足的问题,而且减少了大量丢弃或焚烧木薯杆对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由于木薯杆较之木材量大价廉,从而大大降低了食用菌的生产成本,实现木薯副产物的资源转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热带地区以木薯废弃物(茎杆、枝、叶)为主要原料的榆黄蘑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配方简单,原料成本低,投入产出比高,经济和环境效益非常可观。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榆黄蘑培养基的组合物,按照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组合物的组分包括:木薯杆屑40-80%,椰糠和/或橡胶木屑0-40%,菌糠20-30%,木薯叶2-5%,石膏0.5-2%,石灰0.5-2%,,以及糖0或0.5-2%(低温季节添加)。

优选地,按照重量百分比计,所述组合物的组分包括:木薯杆屑40-80%,椰糠和/或橡胶木屑0-40%,菌糠20-30%,木薯叶2-5%,石膏1%,石灰1%,以及糖0或1%(低温季节添加)。

其中,所述菌糠为食用菌或黑木耳的菌糠。

其中,椰糠和/或橡胶木屑的含量不为0。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榆黄蘑培养基,采用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任意一种组合物制备而成。

优选地,所述榆黄蘑培养基的含水量为65-70%,pH值为7-8。

其中,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榆黄蘑培养基可以采用常用的菌菇培养基制备方法制备而成,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定。作为一个举例,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将木薯杆晒干、粉碎,木薯叶洗净、晒干、粉碎,椰糠和/或橡胶木屑晒干,菌糠暴晒敲碎备用;

(2)将木薯杆屑、椰糠和/或橡胶木屑、菌糠预湿,然后加入石灰堆制3-5天,加入剩余组分搅拌均匀,装袋,灭菌。

其中,在步骤(2)中控制培养基含水量为65-70%,pH值为7-8。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所述的组合物、或者如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榆黄蘑培养基在栽培榆黄蘑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榆黄蘑的栽培方法,采用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所述的榆黄蘑培养基进行栽培,并且在1-3月或9-12月栽培时采用榆黄蘑培养基的原料组分中含有糖。

优选地,所述栽培方法为:

栽培期选择:热带地区选择1-3月或9-12月接种榆黄蘑常规品种;4-8月选择耐高温品种;

接种和发菌培养:将菌株接种至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榆黄蘑培养基中培养;气温≥20℃时,菌袋以“#”型排排布两层摆放架上,气温<18℃时,菌袋3-4层单排摆放,暗光培养,控制空气相对湿度60-70%左右,菌袋温度始终控制在22-25℃;接种3-4d后开始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情况,7-8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每隔7d翻堆1次,每次检查、剔除污染菌袋,并及时处理;早晚各通风换气一次,保持空气湿度60-70%,培养25-30天,直至菌丝发满菌袋,再后熟培养3-5天即得。

本发明利用热带地区资源极其丰富的木薯废弃物、椰糠和/橡胶木屑以及菌糠为主要原料制作培养基,不需再添加麸皮、玉米粉等含氮量高的辅料,既能充分利用木薯栽培废弃物,解决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又缓解了食用菌原料紧缺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连续采收3-4潮菇,鲜菇产量可达1.6-2.1公斤/袋,生物转化率可达110%以上,投入产出比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原料准备:

(1)木薯杆屑:采收后的新鲜、无病虫害、无霉变的木薯杆、枝晒干,粉碎成5-12mm×5-12mm颗粒备用;(2)木薯叶:清洗去尘,流水冲洗三次,置于室外晒干后粉碎(颗粒度5-12mm×5-12mm)备用;(3)菌糠:选择食用菌或黑木耳无污染、霉变的菌糠,菌糠暴晒1-2d,敲碎备用;(4)其他材料:椰糠、橡胶碎木屑等事先翻晒,阴凉处贮藏备用。

实施例1

适于热带地区在每年1-3月或9-12月引进常规榆黄蘑优良菌株。

按照重量百分比计,本实施例的原料包括:木薯杆屑50%,菌糠20%,橡胶木屑13%,椰糠7%,木薯叶7%,石膏粉1%,石灰1%和糖1%。

按配方称取好各原料,木薯杆屑、菌糠、橡胶木屑和椰糠需提前一天预湿,预湿后加1%石灰堆制3-5天,然后加入木薯叶、石膏、糖等,边加水边拌料。培养料拌好后含水量为65-70%,调pH 7-8(用柠檬酸/石灰粉调节)。

装袋:菌袋选择17cm×33cm×0.035cm或22cm×42cm×0.035cm的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袋,每袋装料1-1.1千克,料装进袋后将原料适当压紧、装均。

灭菌:高压灭菌,条件为:压力升至1.02×105Pa(1.05kg/cm 2),121℃,维持2-4小时。灭菌装锅时料袋之间适当留有间隙,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实施例2

适于热带地区在每年4-8月引进耐高温榆黄蘑优良菌株。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配比不同,按照重量百分比计,本实施例的原料包括:木薯杆屑60%,菌糠20%,椰糠10%,木薯叶8%,石膏粉1%,石灰1%。

实施例3

适于热带地区在每年1-3月或9-12月引进常规榆黄蘑优良菌株。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原料配比不同,按照重量百分比计,本实施例的原料包括:木薯杆屑70%,菌糠10%,橡胶木屑10%,木薯叶7%,石膏粉1%,石灰1%,糖1%。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略。

试验

采用实施例1的培养基,热带地区在每年1-3月或9-12月可引进常规榆黄蘑优良菌株。

1、菌种选择与制备:选择菌丝洁白、生长健壮、适龄、无污染的优良榆黄蘑栽培菌种。

①母种:母种采用PDA培养基,25℃下恒温培养,至菌丝体洁白粗壮,气生菌丝丰富即可转接原种。

②原种:常规谷粒培养基或棉籽壳培养基培养,高压灭菌2.5-3.0小时,接种培养25天左右至菌丝长满。

2、栽培期选择:榆黄蘑常规品种以22-26℃最适宜生长,热带地区可选择1-3月或9-12月接种榆黄蘑常规品种(可采用含糖培养基栽培,例如实施例1、3);4-8月选择耐高温品种(可采用不含糖培养基栽培,例如实施例2),从而实现周年化栽培。

3、发菌室消毒:选择干净、避光的空闲房屋作发菌室,发菌室在使用之前需进行彻底消毒。可选择熏蒸法或喷雾消毒法,熏蒸法主要用于封闭程度较好的菌室,若菌室密封程度较差,可采用喷雾消毒法。熏蒸消毒常用药剂有甲醛、高锰酸钾、硫磺粉和专用烟雾剂等。在发菌室内角落边缘、中心各选择几处放药位置,做好保护措施,自里向外,边放边出,最后将门关闭,密封熏蒸24-48小时后通风换气。

4、接种和发菌培养:

(1)接种培养:栽培料灭菌后料温降至30℃以下接种培养,接种量以每袋栽培种(规格27cm×33cm)接30-35袋为宜。

(2)发菌管理:①排袋:根据气温高低,确定菌袋摆放方式。气温≥20℃时,菌袋以“#”型排排布两层摆放架上,气温<18℃时,菌袋3-4层单排摆放,暗光培养,控制空气相对湿度60-70%左右,菌袋温度始终控制在22-25℃。②翻堆拣杂:接种3-4d后开始检查有无杂菌污染情况,7-8d进行第1次翻堆,以后每隔7d翻堆1次,每次检查、剔除污染菌袋,并及时处理。③早晚各通风换气一次,保持空气湿度60-70%,培养25-30天,直至菌丝发满菌袋,再后熟培养3-5天可进行出菇管理。

5、出菇管理:将经后熟培养的榆黄蘑菌袋转运至出菇场地,利用高棚层架式食用菌栽培棚,采取层架式排放出菇。出菇棚的环境温度保持在18-28℃,并形成一定的温差,温差以6-10℃为宜;采取空中喷雾的方式保持空气湿度,同时向地面及四周墙壁(棚壁)喷水,避免向袋口喷水,防止菇体积水,菇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0-90%左右;增加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保证一定的散射光,利于原基形成。

6、采收:榆黄蘑菌盖基本平展,色泽鲜黄、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菇根和病菇、死菇,防止腐烂感染杂菌,同时停止喷水2-3天,让菌丝体恢复生长。

可连续采收3-4潮菇,鲜菇产量可达1.6-2.1公斤/袋,生物转化率可达110%以上,投入产出比1:4。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发明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