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建筑再生砂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84874发布日期:2019-05-28 21:47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一种建筑材料,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再生砂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再生的建筑材料,是为解决在拆扒建筑物时排出的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建筑垃圾生产建筑再生砂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拆扒建筑物时排出的废弃混凝土是建筑业排放量最大的废弃物,大量的砼建筑物在达到使用寿命以后要拆除,拆除后的大量废弃砼会引起极大的环境问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作为排放场,而且又浪费人力物力进行排放场的维护,还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伴随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中混凝土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国内现已存在少数地区出现枯竭,大部分地区出现短缺,供应十分紧张,开山采石掘地淘砂过量采集又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废弃料用于生产轻质混凝土建筑材料;利用垃圾生产建筑材料的方法;垃圾生产建筑材料的方法等,是利用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餐盒、方便面碗、各种塑料食品袋、水果网、手提购物袋、塑料杯垃圾袋、家电包装盒内填充泡沫塑料衬垫等生活垃圾,用于生产建筑材料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解决用建筑垃圾作为再生集料代替河砂配制砼和砌筑砂浆的生产建筑再生砂,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建筑再生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再生砂,制造建筑再生砂采用下列步骤:

(1)、将建筑物拆扒后的建筑垃圾,通过机械粉碎成碎石状态的建筑垃圾;

(2)、将碎石状态的建筑垃圾再次通过机械粉碎为细砂状态的再生砂;再生砂的技术指标:堆积密度1150kg/m3、含泥量6.0%、泥块含量1.2%、吸水率5%、总含砖量0.2%、有机物含量合格;

(3)、用再生砂配制混凝土及砂浆,改善砼和砂浆的性能,减少泌水性,增加拌合料的流动性、和易性,需掺加增强剂,使砼拌合物性能达标。

本发明的优点是:解决了在拆扒建筑物时排出的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解决了天然细集料资源紧张问题,利于集料产地环境保护并减少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实验证明采用再生砂配制的砌筑砂浆、砼的抗压强度、力学性能、砼的后期强度、耐久性、抗冻性、碳化性能、收缩性能及抗渗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标准。利用工业的废弃物,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材料向绿色、节能、环保型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炼钢生产脱氧剂及其生产工艺这样实现的,下面做具体说明:

制造建筑再生砂采用下列步骤:

(1)、将建筑物拆扒后的建筑垃圾,通过机械粉碎成碎石状态的建筑垃圾;

(2)、将碎石状态的建筑垃圾再次通过机械粉碎为细砂状态的再生砂;再生砂的技术指标:堆积密度1150kg/m3、含泥量6.0%、泥块含量1.2%、吸水率5%、总含砖量0.2%、有机物含量合格;

(3)、用再生砂配制混凝土及砂浆,改善砼和砂浆的性能,减少泌水性,增加拌合料的流动性、和易性,需掺加增强剂,使砼拌合物性能达标。

本发明新型建筑材料建筑再生砂,解决了在拆扒建筑物时排出的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解决了天然细集料资源紧张问题,利于集料产地环境保护并减少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通过实验证明采用再生砂配制的砌筑砂浆、砼的抗压强度、力学性能、砼的后期强度、耐久性、抗冻性、碳化性能、收缩性能及抗渗性能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标准。利用工业的废弃物,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材料向绿色、节能、环保型发展。再生砂配制的混凝土与普通砼比较每m3成本可降低25元,再生砂配制的砼密度和砂浆密度均比普通的砼和砂浆的密度小可减轻建筑自重;用再生砂配制的混凝土和砂浆抗冻性能优于普通的混凝土和砂浆适合东北地区;不需增加任何设备,其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建筑再生砂的制备方法,制造建筑再生砂采用下列步骤:将建筑物拆扒后的建筑垃圾,通过机械粉碎成碎石状态的建筑垃圾;将碎石状态的建筑垃圾再次通过机械粉碎为细砂状态的再生砂;再生砂的技术指标:堆积密度1150kg/m3、含泥量6.0%、泥块含量1.2%、吸水率5%、总含砖量0.2%、有机物含量合格;用再生砂配制混凝土及砂浆,改善砼和砂浆的性能,减少泌水性,增加拌合料的流动性、和易性,需掺加增强剂,使砼拌合物性能达标。本发明解决了在拆扒建筑物时排出的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解决了天然细集料资源紧张问题,利于集料产地环境保护并减少城市废弃物的堆放占地和环境污染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悦植贸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1.20
技术公布日:2019.05.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