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64077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饲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在采用土灶,所用的燃料大多是秸秆、玉米叶、玉米芯等农作物废料。而土灶因为结构简单,燃烧不充分,所排放出的烟尘会严重污染大气,但这种现象屡禁不止。而另一方面种植作需要大量的肥料,单纯依靠购买也给农民增加了不小的负担。这些农作物废料可以和生活废水以及附近河道、养殖鱼塘中清理出的淤泥一起发酵生成有机肥料,既能够减少秸秆等燃烧造成的污染问题,又可以将含有淤泥等杂质的污水利用起来。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清洁、高效的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包括进污管、出污管和转接装置;所述转接装置包括第一接管、第二接管和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接管与进污管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接管与出污管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关于第一转动轴对称;所述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绕第一转动轴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进污管、出污管、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相互平行设置;所述进污管和出污管管径相等;所述转接装置还包括导轨盘;所述导轨盘设置于转接装置上,与进污管、出污管形成配合;所述导轨盘垂直于第一接管设置;所述导轨盘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环形导轨;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接管配合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接管配合连通;所述环形导轨与进污管、出污管配合;所述进污管、出污管之间的距离与环形导轨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与环形导轨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装置还包括u形管;所述u形管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连通;所述u形管安装在第一转动轴上;所述u形管为对称结构;所述u形管内两侧转角处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横截面与u形管管路方向垂直;所述固定环内安装有若干破片;所述破片长度方向与u形管管路方向一致。

进一步地,所述破片长度方向两侧关于固定环对称设置;所述破片的厚度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若干所述破片呈栅网状安装在固定环内;相邻所述破片厚度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内侧沿环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气孔;u形管外侧对应固定环的位置设有输气软管;所述输气软管与气孔连通;所述输气软管进口端连通送粉腔出口端;所述送粉腔进口端与风机出口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送粉腔上端安装有进粉器;所述进粉器包括进粉腔和转动阀;所述进粉腔底部与送粉腔连通;所述转动阀安装在进粉腔底部;所述转动阀对进粉腔底部形成封闭;所述转动阀包括第二转动轴和扇叶;所述第二转动轴通过传动装置与第一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扇叶绕第二转动轴环向均匀分布;所述扇叶上开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长度方向与扇叶伸展方向相同;所述若干导流槽均匀间隔分布;所述第二转动轴两端安装有电磁振动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进料装置和沉降池;所述进料装置进口端与出污管出口端对应设置;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辅料箱、铡刀、传送带和碾碎机;所述辅料箱设置于传送带进口端;所述铡刀设置于传送带的传送路径上;所述出污管出口端设置于碾碎机进口端上方;所述传送带出口端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出污管出口端和碾碎机进口端之间;所述沉降池设置于碾碎机出口端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沉降池包括内池和外池;所述外池呈环形将内池包围;所述碾碎机出口端竖直方向的投影在内池范围内;所述内池侧壁上设有筛网;所述筛网底部高于外池顶部。

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的工作方法:当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工作时,进污管通过转接装置将污水输送至出污管中,随后污水从出污管进入进入进料系统,在与辅料混合后一同最终落入沉降池内;

在转接装置工作时,第一转动轴驱动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周期性转动互换位置,实现污水在转接装置内周期性双向流动;污水在流经u形管内时,其中较大块的淤泥会被破片打散,同时进粉腔内的发酵粉通过气孔均匀混入污水中;进粉器的进粉量是通过安装在进粉腔底部出口的转动阀来控制的,因为第二转动轴通过传动装置与第一转动轴连接,所以每当转接装置转动一次,转动阀随之转动一定角度,进粉腔中的发酵粉就被扇叶拨进送粉腔内并在风机吹动下经过输气软管到达气孔;混合了发酵粉的污水从出污管进向碾碎机,与此同时,辅料箱中的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废料会经过铡刀切碎,由传送带运送至碾碎机内,这些农作物废料随后与污水混合,经过碾碎机进一步粉碎,最终落入内池;内池中的固体会沉降,而其中的水则会经过筛网流入外池;内池中沉降的固体会发酵,最终变成天然有机肥。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利用转接装置高效地将污水中大块淤泥打碎,避免后续管路堵塞,提高整体加工效率;利用固定环上的气孔在污水流动过程中实现了均匀送粉,避免了后期繁琐的搅拌工序;进料装置的设置使污水可以和切碎的辅料在进一步压碎中同时进行混合;沉降池通过内池和外池的设计,可以将混合物中的水有效过滤。

附图说明

附图1为转接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固定环位置示意图;

附图3为破片排布示意图;

附图4为破片排布局部放大图;

附图5为气孔及输气软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送粉腔与进粉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转动阀附近局部放大图;

附图8为进料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沉降池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包括进污管1、出污管2和转接装置3;所述转接装置3包括第一接管31、第二接管32和第一转动轴33;所述第一接管31与进污管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接管32与出污管2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接管31和第二接管32关于第一转动轴33对称;所述第一接管31和第二接管32绕第一转动轴33旋转;第一接管31和第二接管32每次绕第一转动轴33转动180°使两接管位置互换。

如附图1所示,所述进污管1、出污管2、第一接管31和第二接管32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导轨盘35垂直于第一接管31设置;所述进污管1和出污管2管径相等;所述转接装置3还包括导轨盘35;所述导轨盘35设置于转接装置3上,与进污管1、出污管2形成配合;所述导轨盘35上设有第一通孔351、第二通孔352和环形导轨353;所述第一通孔351与第一接管31配合连通;所述第二通孔352与第二接管32配合连通;所述环形导轨353与进污管1、出污管2配合;所述进污管1、出污管2之间的距离与环形导轨353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一通孔351、第二通孔352与环形导轨353连通;在初始位置时,污水从进污管1内流出,依次经过第一通孔351、第一接管31、第二接管32、第二通孔352,随后进入出污管2中;当转接装置3转动一次后,污水从进污管1内流出,依次经过第二通孔352、第二接管32、第一接管31、第一通孔351,随后进入出污管2中;转接装置3再次转动则恢复到初始状态;转接装置3通过转动可以使污水双向交替冲刷管道来防止淤堵;导轨盘35则通过环形导轨353与进污管1、出污管2的配合令旋转过程更加稳定,不易错位。

如附图1所示,所述转接装置3还包括u形管34;所述u形管34两端分别与第一接管31和第二接管32连通;所述u形管34安装在第一转动轴33上;所述u形管34为对称结构;如附图2所示,所述u形管34内两侧转角处设置有固定环341,此处水流转弯,破碎淤泥块效果最好;所述固定环341内安装有若干破片342;所述破片342长度方向与u形管34管路方向一致,保证破片342的刃正对水流实现破碎淤泥块效率最大化;所述固定环341横截面与u形管34管路方向垂直,保证固定环341横截面内各部分所受受冲击均匀。

如附图3和附图4所示,所述破片342长度方向两侧关于固定环341对称设置,水流会随着转接装置3的转动而双向交替冲刷u形管34,破片342对称设置可以保证两侧淤泥破除能力均衡;所述破片342的厚度从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当破片342嵌入淤泥块内时,厚度不均的表面使切口呈现楔形,从而使淤泥块在后续水流冲击下更容易脱落;若干所述破片342呈栅网状安装在固定环341内,既克服了单个破片342抗击冲击性差易变形的缺点,又可以在保证水流正常通过的前提下通过栅栏间的间隙控制允许通过的淤泥块大小,从而实现高效破淤;相邻所述破片341厚度不同,彼此之间与淤泥块撞击后产生的切口厚度不等,也有利于淤泥块脱落。

如附图5所示,所述固定环341内侧沿环向均匀开设有若干气孔343;u形管34外侧对应固定环341的位置设有输气软管344;从输气软管344中引出支管穿过u形管34与气孔343连通;如附图6所示,所述输气软管344进口端连通送粉腔345出口端;所述送粉腔345进口端与风机346出口端连通。

如附图6所示,所述送粉腔345上端安装有进粉器347;所述进粉器347包括进粉腔3471和转动阀3472;所述进粉腔3471底部与送粉腔345连通;所述转动阀3472安装在进粉腔3471底部;所述转动阀3472对进粉腔3471底部形成封闭;所述转动阀3472包括第二转动轴3473和扇叶3474;所述第二转动轴3473通过传动装置与第一转动轴33连接。

如附图7所示,若干所述扇叶3474绕第二转动轴3473环向均匀分布;所述扇叶3474上开设有导流槽3475;所述导流槽3475长度方向与扇叶3474伸展方向相同;所述若干导流槽3475均匀间隔分布;当转动阀3472转动时,扇叶3474将上方进粉器347内的发酵粉拨出来,当该扇叶3474转动到朝下位置时,发酵粉沿导流槽3475下落至送粉腔345中,随后被风机346吹送到输气软管344内,最终由气孔343溶进污水内所述第二转动轴3473两端安装有电磁振动器3476,通过震动可以促进导流槽3475内的发酵粉下落,防止发酵粉粘附在导流槽3475表面。

如附图8和附图9所示,还包括进料装置4和沉降池5;所述进料装置4进口端与出污管2出口端对应设置;所述进料装置4包括辅料箱41、铡刀42、传送带43和碾碎机44;所述辅料箱41设置于传送带43进口端;所述铡刀42设置于传送带43的传送路径上;所述出污管2出口端设置于碾碎机进口端44上方;所述传送带43出口端在竖直方向上设置于出污管2出口端和碾碎机44进口端之间;所述沉降池5设置于碾碎机44出口端下方;辅料箱41中的秸秆等农作物废料落在传动带43上,先经过铡刀42切碎,在与传动带43出口端上方出污管2内流出的污水一起进入碾碎机44进行进一步粉碎,粉碎后的混合物落入沉降池中。

如附图9所示,所述沉降池5包括内池51和外池52;所述外池52呈环形将内池51包围;所述碾碎机44出口端竖直方向的投影在内池51范围内;所述内池51侧壁上设有筛网511;所述筛网511底部高于外池52顶部;粉碎后的混合物落入内池51中,其中的固体开始沉降,而水则通过筛网511流入外池52中。

一种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的工作方法:当天然有机肥制备系统工作时,进污管1通过转接装置3将污水输送至出污管2中,随后污水从出污管2进入进入进料系统4,在与辅料混合后一同最终落入沉降池5内;

在转接装置3工作时,第一转动轴33驱动第一接管31和第二接管32周期性转动互换位置,实现污水在转接装置3内周期性双向流动;污水在流经u形管34内时,其中较大块的淤泥会被破片342打散,同时进粉腔3471内的发酵粉通过气孔均匀混入污水中;进粉器347的进粉量是通过安装在进粉腔3471底部出口的转动阀3472来控制的,因为第二转动轴3473通过传动装置与第一转动轴33连接,所以每当转接装置3转动一次,转动阀3472随之转动一定角度,进粉腔3471中的发酵粉就被扇叶3474拨进送粉腔345内并在风机346吹动下经过输气软管344到达气孔343;混合了发酵粉的污水从出污管2进向碾碎机44,与此同时,辅料箱41中的秸秆、玉米芯等农作物废料会经过铡刀42切碎,由传送带43运送至碾碎机44内,这些农作物废料随后与污水混合,经过碾碎机44进一步粉碎,最终落入内池51;内池51中的固体会沉降,而其中的水则会经过筛网511流入外池52;内池51中沉降的固体会发酵,最终变成天然有机肥。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