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2660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内装机容量的增加,硅片出现扩产。以现有G6隔热笼为例,金属框外对角距离为1794-1795毫米,对边内间距为1500毫米。在这样的尺寸下,能容纳坩埚的尺寸在960-1060毫米,铸造的多晶为6×6,即开方后有36块小晶砖的G6多晶硅锭。长期以来对于GTSolar生产的G4和G5多晶炉无法改造为G7(即开方后有49块小晶砖的多晶硅锭),如何打破这个局面成为一大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彻底打破GTSolar的G4和G5多晶炉无法改造为G7的局面。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包括四块上支撑板,上支撑板包括中间部和两个弯折部,中间部呈直线型,弯折部分别连接中间部的两端且与中间部形成两个位于同侧的钝角,四块上支撑板围成八边形且相邻弯折部之间设有间隙,相邻两个弯折部的底部固定有上顶条,上顶条上固定有若干竖直且均匀分布的上侧连接板,上侧连接板底端固定有上底条,中间部的底部固定有上侧板,上侧板的四角分别与其两侧的上顶条、上底条固定,上底条底部固定有下顶条,下顶条上固定有若干竖直且均匀分布的下侧连接板,下侧连接板底端固定有下底条,上侧板的底部连接有下侧板,下侧板的四角分别与其两侧的下顶条、下底条固定。

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彻底打破了GTSolar的G4和G5多晶炉无法改造成G7的局面,使得隔热笼内部空间得到了拓宽,产能由原来的单锭产25块晶砖增加到单锭产49块晶砖,产量大幅提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

进一步的,上侧连接板和下侧连接板的形状结构相同,上底条和下顶条的形状结构相同,上侧连接板、上底条分别与下侧连接板、下顶条对称设置。

前所述的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其中两块上支撑板的相邻弯折部上设有第一吊装板,另外两块上支撑板上分别设有第二吊装板和第三吊装板,第二吊装板和第三吊装板呈对称分布且设于靠近第一吊装板的弯折部与中间部的连接处。

前所述的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第一吊装板设于相邻两个弯折部之间的间隙上方,其两侧设有连接块,连接块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吊装板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上支撑板的弯折部上方。

前所述的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第二吊装板和第三吊装板的两侧设有垫片,垫片位于上支撑板与第二吊装板或上支撑板与第三吊装板之间。

前所述的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下侧板与下底条连接处设有底部加强板,底部加强板一部分位于下侧板底部,其余部分位于下底条底部。

与现有G6隔热笼金属框对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缩短了上顶条、上底条、下顶条和下底条的长度;

(2)本实用新型拓宽了上侧连接板、上侧板和下侧板的开度;

(3)本实用新型形成了一个六边形的隔热笼结构,边部大倒角,使隔热的内部装载空间的对角缩小,而对角间距拓宽;

(4)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大隔热笼尺寸的情况下,拓宽了内部装载空间,大大提高了晶砖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上顶条结构示意图;

图5a、5b、5c为本实施例的上侧连接板各向示意图;

图6a、6b、6c为本实施例的上底条各向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的上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8a、8b为本实施例的上支撑板各向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第一吊装板结构示意图;

图10a、10b、10c为本实施例的连接块各向示意图;

图11a、11b、11c为本实施例的垫片各向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的下底条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施例的下侧板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的底部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图15为G5多晶硅锭示意图;

图16为G6多晶硅锭示意图;

图17为G7多晶硅锭示意图;

其中:1、上顶条;2、上侧连接板;3、上底条;4、上侧板;5、上支撑板;6、第一吊装板;7、连接块;8、垫片;9、下顶条;10、下侧连接板;11、下底条;12、下侧板;13底部加强板;14、第二吊装板;15、第三吊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铸造倒角G7多晶硅的隔热笼金属框,结构如图1-14所示。

该隔热笼金属框包括四块上支撑板5,上支撑板5包括中间部和两个弯折部,中间部呈直线型,弯折部分别连接中间部的两端且与中间部形成两个位于同侧的钝角。四块上支撑板5围成八边形且相邻弯折部之间设有间隙。

相邻两个弯折部的底部固定有上顶条1;上顶条1上固定有若干竖直且均匀分布的上侧连接板2;上侧连接板2底端固定有上底条3;中间部的底部固定有上侧板4,上侧板4的四角分别与其两侧的上顶条1、上底条3固定;上底条3底部固定有下顶条9;下顶条9上固定有若干竖直且均匀分布的下侧连接板10;下侧连接板10底端固定有下底条11;上侧板4的底部连接有下侧板12,下侧板12的四角分别与其两侧的下顶条9、下底条11固定。其中,上侧连接板2和下侧连接板10的形状结构相同,上底条3和下顶条9的形状结构相同,上侧连接板2、上底条3分别与下侧连接板10、下顶条9对称设置。

其中两块上支撑板5的相邻弯折部上设有第一吊装板6,第一吊装板6设于相邻两个弯折部之间的间隙上方,其两侧设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吊装板6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上支撑板5的弯折部上方。

另外两块上支撑板5上分别设有第二吊装板14和第三吊装板15,第二吊装板14和第三吊装板15呈对称分布且设于靠近第一吊装板6的弯折部与中间部的连接处。第二吊装板14和第三吊装板15的两侧设有垫片8,垫片8位于上支撑板5与第二吊装板14或上支撑板5与第三吊装板15之间。

下侧板12与下底条11连接处设有底部加强板13,底部加强板13一部分位于下侧板12底部,其余部分位于下底条11底部。

上述隔热笼金属框的安装方式如下:

首先,将上顶条1、上侧连接板2、上底条3、上侧板4和上支撑板5用固定件固定组成隔热笼的上部分;然后将下顶条9、下侧连接板10、下底条11、下侧板12和底部加强板13用固定件固定组成隔热笼的下部分;最后将第一吊装板6、第二吊装板14、第三吊装板15和垫片8安装在隔热笼顶部,用于与隔热笼升降丝杆连接。

G5、G6和倒角G7多晶硅锭如图13-15所示,本实用新型使得多晶硅的产量大大提高。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