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6560发布日期:2018-09-05 00:02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玻璃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玻璃的成型和加工工艺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已开发出了夹层、钢化、离子交换、釉面装饰、化学热分解及阴极溅射等新技术玻璃,这使得玻璃材料的强度越来越高,硬度越好,玻璃在建筑中的用量也随之迅速增加,成为继水泥和钢材之后的第三大建筑材料。由于其突出的光线透过率和易于加工的特性,无论是在建筑外部的玻璃幕墙,还是建筑内部的玻璃隔断上,玻璃材料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建筑玻璃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采光要求,而且要具有能调节光线、安全、防弹、防盗、防火、防辐射、防电磁波干扰、艺术装饰等特性。但是玻璃材质自身的物理特性决定了玻璃的导热性能相对较好,在作为建筑玻璃使用时,材料保温隔热性能也就相对较差,这使得寒冷的季节,建筑内部的热特别容易散失,而炎热的季节室内温度又极容易快速升高;这种情况会增大建筑内部用于温度调节的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该建筑玻璃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够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降低建筑的功耗,更加节能环保。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该建筑玻璃包括耐高温的钢化玻璃基板,附着在玻璃基板表面的隔热层,以及隔热层外的隔热膜;隔热层为经过烘烤固化在玻璃基板表面的空心玻璃微珠层;按照质量份数,隔热膜的原料包括: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40-50份,纳米氧化铟锡10-13份,纳米氧化镓0.5-1.2份,分散剂7-9份,偶联剂0.2-0.5份,流平剂1-2份,成膜助剂1-3份,润湿剂0.5-1份。

优选地,按照质量份数,隔热膜的原料包括: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46-47份,纳米氧化铟锡11-12份,纳米氧化镓0.8-0.9份,分散剂8-9份,偶联剂0.3-0.4份,流平剂1.3-1.5份,成膜助剂2-3份,润湿剂0.7-0.8份。

优选地,分散剂为全氟基羧酸与1,2-丙二醇的等质量比混合物,或氟二醇与1,2-丙二醇的等质量比混合物。

优选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

优选地,流平剂为纯聚丙烯酸酯流平剂。

优选地,成膜助剂为丙二醇丁醚;润湿剂为聚羟酸酯。

本发明中的隔热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质量份数,准备80-90份粒径为15-20μm的硼硅酸盐空心玻璃微珠,将玻璃微珠用4-6份的硅烷偶联剂溶液进行表面处理,处理后的玻璃微珠和钛白粉按照2:3的质量比混合,然后加入丙酮溶剂制成涂料,将涂料均匀喷涂与清洁后的平板玻璃表面,喷膜厚度为90-120μm,然后将玻璃送入到连续隧道炉中进行烘烤,烘烤的温度为580-600℃,烘烤15-20min后从隧道炉中取出,待镀层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玻璃基板隔热层。

本发明中隔热膜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质量份数,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和分散剂加入到分散釜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纳米氧化铟锡、纳米氧化镓和偶联剂加入到分散釜中,以650-700r/min的转速进行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8-10min,然后将流平剂、润湿剂、成膜助剂依次加入到分散釜中,继续分散5-7min,得到所需隔热膜涂料,将将隔热膜涂料均匀喷涂与玻璃基板的隔热层表面,在室温下放置至涂料自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玻璃基板送入到隧道炉中以130-140℃的温度烘烤8-10min,取出、冷却后得到所需建筑玻璃。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该型建筑玻璃的玻璃基板表面设有空心玻璃微珠层,玻璃微珠层使用的是空心的硼硅酸盐玻璃微珠,该微珠经过高温烤制后固化在玻璃基板表面,因此形成一层带有空腔的保护镀层,该镀层可以改善玻璃基板的保温性能。

在空心玻璃微珠保温层外,还设置了具有保温性能的有机涂层,该涂层以树脂乳液为基质,添加有能提升玻璃保温性能的纳米氧化铟锡和纳米氧化镓,该涂料不仅可以改善建筑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还能提高玻璃的自清洁效果,降低污渍在玻璃表面的附着。

该建筑玻璃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后,可以使得使用该材料的建筑的保温性能更好,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具有更加环保节能的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该建筑玻璃包括耐高温的钢化玻璃基板,附着在玻璃基板表面的隔热层,以及隔热层外的隔热膜;隔热层为经过烘烤固化在玻璃基板表面的空心玻璃微珠层;按照质量份数,隔热膜的原料包括: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40份,纳米氧化铟锡10份,纳米氧化镓0.5份,分散剂7份,偶联剂0.2份,流平剂1份,成膜助剂1份,润湿剂0.5份。

其中,分散剂为全氟基羧酸与1,2-丙二醇的等质量比混合物。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流平剂为纯聚丙烯酸酯流平剂;成膜助剂为丙二醇丁醚;润湿剂为聚羟酸酯。

本实施例中隔热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质量份数,准备80份粒径为15-20μm的硼硅酸盐空心玻璃微珠,将玻璃微珠用4份的硅烷偶联剂溶液进行表面处理,处理后的玻璃微珠和钛白粉按照2:3的质量比混合,然后加入丙酮溶剂制成涂料,将涂料均匀喷涂与清洁后的平板玻璃表面,喷膜厚度为90μm,然后将玻璃送入到连续隧道炉中进行烘烤,烘烤的温度为580℃,烘烤15min后从隧道炉中取出,待镀层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玻璃基板隔热层。

本实施例中隔热膜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质量份数,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和分散剂加入到分散釜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纳米氧化铟锡、纳米氧化镓和偶联剂加入到分散釜中,以650r/min的转速进行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8min,然后将流平剂、润湿剂、成膜助剂依次加入到分散釜中,继续分散5min,得到所需隔热膜涂料,将将隔热膜涂料均匀喷涂与玻璃基板的隔热层表面,在室温下放置至涂料自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玻璃基板送入到隧道炉中以130℃的温度烘烤8min,取出、冷却后得到所需建筑玻璃。

实施例2

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该建筑玻璃包括耐高温的钢化玻璃基板,附着在玻璃基板表面的隔热层,以及隔热层外的隔热膜;隔热层为经过烘烤固化在玻璃基板表面的空心玻璃微珠层;按照质量份数,隔热膜的原料包括: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50份,纳米氧化铟锡13份,纳米氧化镓1.2份,分散剂9份,偶联剂0.5份,流平剂2份,成膜助剂3份,润湿剂1份。

其中,分散剂为氟二醇与1,2-丙二醇的等质量比混合物。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流平剂为纯聚丙烯酸酯流平剂;成膜助剂为丙二醇丁醚;润湿剂为聚羟酸酯。

本实施例中隔热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质量份数,准备90份粒径为15-20μm的硼硅酸盐空心玻璃微珠,将玻璃微珠用6份的硅烷偶联剂溶液进行表面处理,处理后的玻璃微珠和钛白粉按照2:3的质量比混合,然后加入丙酮溶剂制成涂料,将涂料均匀喷涂与清洁后的平板玻璃表面,喷膜厚度为120μm,然后将玻璃送入到连续隧道炉中进行烘烤,烘烤的温度为600℃,烘烤20min后从隧道炉中取出,待镀层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玻璃基板隔热层。

本实施例中隔热膜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质量份数,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和分散剂加入到分散釜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纳米氧化铟锡、纳米氧化镓和偶联剂加入到分散釜中,以700r/min的转速进行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10min,然后将流平剂、润湿剂、成膜助剂依次加入到分散釜中,继续分散7min,得到所需隔热膜涂料,将将隔热膜涂料均匀喷涂与玻璃基板的隔热层表面,在室温下放置至涂料自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玻璃基板送入到隧道炉中以140℃的温度烘烤10min,取出、冷却后得到所需建筑玻璃。

实施例3

一种具有良好隔热效果的建筑玻璃,该建筑玻璃包括耐高温的钢化玻璃基板,附着在玻璃基板表面的隔热层,以及隔热层外的隔热膜;隔热层为经过烘烤固化在玻璃基板表面的空心玻璃微珠层;按照质量份数,隔热膜的原料包括: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45份,纳米氧化铟锡12份,纳米氧化镓0.9份,分散剂8份,偶联剂0.3份,流平剂1.5份,成膜助剂2份,润湿剂0.8份。

其中,分散剂为全氟基羧酸与1,2-丙二醇的等质量比混合物。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流平剂为纯聚丙烯酸酯流平剂;成膜助剂为丙二醇丁醚;润湿剂为聚羟酸酯。

本实施例中隔热层的制备方法为:按照质量份数,准备85份粒径为15-20μm的硼硅酸盐空心玻璃微珠,将玻璃微珠用5份的硅烷偶联剂溶液进行表面处理,处理后的玻璃微珠和钛白粉按照2:3的质量比混合,然后加入丙酮溶剂制成涂料,将涂料均匀喷涂与清洁后的平板玻璃表面,喷膜厚度为100μm,然后将玻璃送入到连续隧道炉中进行烘烤,烘烤的温度为590℃,烘烤17min后从隧道炉中取出,待镀层冷却固化后,得到所需玻璃基板隔热层。

本实施例中隔热膜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质量份数,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聚合物乳液和分散剂加入到分散釜内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将,纳米氧化铟锡、纳米氧化镓和偶联剂加入到分散釜中,以670r/min的转速进行分散处理,处理时间为9min,然后将流平剂、润湿剂、成膜助剂依次加入到分散釜中,继续分散6min,得到所需隔热膜涂料,将将隔热膜涂料均匀喷涂与玻璃基板的隔热层表面,在室温下放置至涂料自然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玻璃基板送入到隧道炉中以135℃的温度烘烤9min,取出、冷却后得到所需建筑玻璃。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