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和抗裂面平台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83867发布日期:2019-04-13 00:02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和抗裂面平台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铝电解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抗裂面平台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电解车间的楼面面层多为沥青混凝土楼面和高强混凝土楼面,沥青混凝土楼面对施工要求高,且施工周期长,使用效果并不理想,逐渐被取代;高强混凝土面层的施工周期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铝电解车间的工作温度较高,并且使用过程中受到车辆的重压,高强混凝土面层会出现裂缝,持续受到重压会使裂纹进一步扩散,造成破坏,影响正常使用,需定期更换,重新铺设新的面层。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避免楼面面层受压开裂,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具有更强的抗拉压性能,在高温条件下可避免楼面面层受压开裂,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包括由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混合制成的抗压层;

所述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所述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所述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

所述胶凝材料由水泥、改性剂、减水剂混合组成,水泥的重量占比为57%~60%,改性剂的重量占比为40%~43%,减水剂的重量占比为1%~3%。

可选地,所述抗压层与支撑台之间设置用于增加粘接力的界面剂。

可选地,所述粗骨料为粒径5~20mm的碎石或页岩陶粒,包括灰绿岩、玄武岩;所述细骨料为粒径0~5mm的砂子,包括灰绿岩、玄武岩。

可选地,所述抗压层的厚度为50~70mm。

可选地,所述抗压层还包括长度为15~60mm、当量直径大于0.1mm的粗合成纤维。

可选地,所述抗压层的上表面设置横纵交叉的切缝。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裂面平台加工方法,包括:

利用粗骨料、细骨料、胶凝材料和水制作混凝土浆料,所述混凝土浆料的水胶比不大于0.4;所述胶凝材料包括水泥、改性剂和减水剂;

将所述混凝土浆料铺设到支撑台的上表面并凝固形成抗压层。

可选地,所述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所述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所述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水的用量为150~190kg/m3;所述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所述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所述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

所述胶凝材料中,水泥的重量占比为57%~60%,改性剂的重量占比为40%~43%,减水剂的重量占比为1%~3%;

可选地,凝固后,在所述抗压层的上表面切割深度为25~50mm的切缝;所述切缝的间距为2m。

可选地,将所述混凝土浆料铺设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之前,在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涂刷用于增加粘结力的界面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包括由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混合制成的抗压层,胶凝材料由水泥、改性剂、减水剂混合组成;各组分中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胶凝材料包括水泥、改性剂和减水剂,水泥的重量占比为57%~60%,改性剂的重量占比为40%~43%,减水剂的重量占比为1%~3%;合理地分配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的比例关系,并利用改性剂增加混凝土的耐热、耐磨、抗折强度等性能,利用减水剂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拌合用水量,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改善水泥的性能,减少水泥用量。采用上述配比制成的抗压层,具有更强的抗拉压性能,在高温条件下可避免楼面面层受压开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抗裂面平台的局部剖面图;

图2为抗裂面平台的局部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抗裂面平台加工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包括:

支撑台1、界面剂2、抗压层3、切缝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抗裂面平台面层,具有更强的抗拉压性能,在高温条件下可避免楼面面层受压开裂。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抗裂面平台面层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如图1所示,为抗裂面平台的剖面结构图,图2为抗裂面平台的俯视图;本发明的抗裂面平台面层包括由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混合制成的抗压层3,抗压层3设置在支撑台1的上表面,支撑台1为混凝土构筑结构,主要承受车辆对其产生的压力和弯矩,支撑台1设有层梁板,车辆重压下支撑台1下挠产生的弯曲度较小,防止因支撑台1形变造成面层开裂。

抗压层3由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的混合物凝固制成,其中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粗骨料为粒度较大的颗粒,细骨料为粒度较小的颗粒,外表粗糙且具有足够的强度。

胶凝材料由水泥、改性剂、减水剂混合组成;胶凝材料中,水泥的重量占比为57%~60%,改性剂的重量占比为40%~43%,减水剂的重量占比为1%~3%。水泥(p.o42.5级)各项指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改性剂为一种复合型、多功能的矿物类材料,本发明选用耐热混凝土专用的粉状材料,主要用来改善混凝土的耐热、耐磨、抗折强度等性能,使抗压层3的耐热和抗折强度更高,表面具有更好地耐磨度。选用的改性剂指标为:烧失量≤3.0%,比表面积≥300m2/kg,含水率≤1.0%,需水比≤115%,抗压强度比(28d)≥85%;例如选用型号为dy-9的改性剂。

减水剂是一种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变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的混凝土外加剂。加入混凝土拌合物后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能改善其工作性,减少单位用水量,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或减少单位水泥用量,节约水泥。为保证特种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可选用聚羧酸类减水剂,要求其减水≥30%,含气量≤6%,收缩率比≤110%。外加剂质量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及《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gb50119的规定。

本发明的抗裂面平台面层通过合理地分配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的比例关系,并利用改性剂增加混凝土的耐热、耐磨、抗折强度等性能,利用减水剂在维持混凝土坍落度不变的条件下,减少拌合用水量,对水泥颗粒有分散作用,改善水泥的性能,减少水泥用量。采用上述配比制成的抗压层,具有更强的抗拉压性能,在高温条件下可避免楼面面层受压开裂。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中抗压层3与支撑台1之间设置用于增加粘接力的界面剂2,可选用型号为dy-501的界面剂,通过界面剂2提高抗压层3和支撑台1的粘接强度,使两者贴合度更好,不易出现中空。

具体地,本发明中粗骨料为粒径5~20mm的碎石或页岩陶粒,粒径满足5~20mm规格筛分曲线,其他各项指标应符合jgj52标准中的要求;粗骨料的品种包括灰绿岩、玄武岩,不得使用卵石、石灰岩。

细骨料为粒径0~5mm连续级配的砂子,包括灰绿岩、玄武岩;可采用机制砂或天然砂,机制砂的各项指标符合jgj52-2006中二区中砂及c35以上混凝土用砂量标准,应采用玄武岩或灰绿岩类机制砂;天然砂的各项指标符合jgj52-2006中二区中砂及c35以上混凝土用砂量标准。

本发明抗压层3的厚度为50~70mm。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本发明的抗压层3还包括粗合成纤维,粗合成纤维混合在混凝土浆料中,与粗骨料、细骨料和胶凝材料均匀混合,粗合成纤维的长度为15~60mm、当量直径大于0.1mm。粗合成纤维是可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提供混凝土裂后的残余强度,控制混凝土早期收缩裂缝,改善混凝土抗冲击、抗疲劳性能,可选用聚丙烯合成粗纤维,长度15~60mm,当量直径>0.1mm,增韧纤维抗拉强度≥450mpa,各项指标符合jgj/t221-2010《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和gb/t21120-2007《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技术要求。

为了防止热胀冷缩产生裂缝,在抗压层3的上表面设置横纵交叉的切缝4,如图1和图2所示,切缝4的间距大约为2m,抗压层3仅上半部设置切缝4,切缝4未将抗压层完全切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抗裂面平台加工方法,图3为该加工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粗骨料、细骨料、胶凝材料和水制作混凝土浆料,混凝土浆料的水胶比不大于0.4,也即水的重量与固体混合材料的重量之比小于或等于0.4;胶凝材料包括水泥、改性剂和减水剂;通过改性剂改善混凝土的耐热、耐磨、抗折强度等性能,使抗压层3的耐热和抗折强度更高,表面具有更好地耐磨度。

s2、将混凝土浆料铺设到支撑台的上表面并凝固形成抗压层3。

采用上述制作步骤可加工出上述的抗裂面平台面层,起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该方法中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水的用量为150~190kg/m3;粗骨料的用量为950~1170kg/m3,细骨料的用量为740~830kg/m3,胶凝材料的用量为400~460kg/m3。也即下表所示数值:

胶凝材料中,水泥的重量占比为57%~60%,改性剂的重量占比为40%~43%,减水剂的重量占比为1%~3%;

凝固后,进行步骤s3、在抗压层3的上表面切割深度为25~50mm的切缝4;抗压层3的厚度为50~70mm,切缝4的间距为2m。切割操作一般在混凝土终凝后48小时左右进行。

将混凝土浆料铺设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之前,先进行步骤s4、在支撑台1的上表面涂刷用于增加粘结力的界面剂2。通过界面剂2提高抗压层3和支撑台1的粘接强度,增加贴合强度。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