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7984发布日期:2019-04-29 13:17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



背景技术:

分银渣是铜阳极泥经过湿法或半湿法工艺处理后的最终物料,含有au、ag、sn、pb、sb等多种有价金属,是一种重要的二次资源,但目前主要返回铜冶炼火法系统进行处理,在此过程中,分银渣中大部分的锡、铅、锑等进入冶炼炉渣,无法回收再利用,而且sn、pb、sb等杂质会恶化铜冶炼系统的炉况、影响主金属铜的品质。

分银渣中锡售价高且含量一般在10%左右,在各有价金属中最具提取价值。分银渣中锡以sno2为主,当前的分银渣提锡工艺也有很多种,但其核心过程都在于sno2的高温碱熔,即在碱的存在下,通过高温熔炼将sno2转变为锡酸盐,再通过湿法处理得到锡精矿或锡酸盐产品,但这些工艺都存在流程复杂、可操性差和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工业应用价值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与其它方法相比,本发明工艺可操作性好,处理成本低,锡收率高,对原料适应性强,产品附加值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包括以下依次进行的步骤:

步骤1:将分银渣与碱混合均匀,于微波下焙烧0.5~1.5h,焙烧温度为200~400℃,得到微波碱熔渣。

步骤2:微波碱熔渣用水进行浸出,得到水浸液和水浸渣,水浸渣送其它有价元素回收,水浸液固比为0.5~10.0,水浸温度为30~90℃,水浸时间为0.5~4h。

步骤3:水浸液用含钙试剂进行锡沉淀,得到沉锡后液和沉锡渣,沉锡后液送铅回收。

步骤4:沉锡渣用盐酸溶液进行酸化,得到酸化液和酸化渣,酸化液送废水处理。

步骤5:酸化渣用碱液进行浸出,得到碱浸液和碱浸渣,碱浸渣返回微波碱熔渣。

步骤6:碱浸液加入锡粉进行除杂,得到除杂后液和残渣,残渣返回微波碱熔渣。

步骤7:除杂后液用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得到中和后液和中和渣,中和后液返回用于微波碱熔渣的水浸,中和渣浸洗涤后进行高温煅烧得到二氧化锡产品。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碱为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钾、碳酸钾、氧化钠、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分银渣与碱按质量比为1:0.2~3.0混合。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钙试剂为氧化钙、氧化化钙、氯化钙、硫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钙试剂的量按钙与锡摩尔比为1.0~3.0进行添加,锡沉淀温度为20~90℃,锡沉淀时间为0.5~4h。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盐酸溶液浓度为0.1~1.0mol/l,酸化液固比为0.5~10.0,酸化温度为20~60℃,锡沉淀时间为0.5~4h。

进一步,所述步骤5中碱浸条件参数为:ph=9.0~14.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液固比为0.5~10.0,碱浸温度为40~90℃,碱浸时间为0.5~4h。

进一步,所述步骤6中锡粉的量按锡与杂质摩尔比为1.0~3.0进行添加,除杂温度为30~90℃,除杂时间为0.5~4h。

进一步,所述步骤7中硫酸溶液浓度为0.1~1.0mol/l,中和终点ph=5.0~9.0,控制中和温度为30~90℃,控制中和时间为0.5~4h;中和渣煅烧温度为300~900℃,煅烧时间为1~8h。

与现有工艺相比,本发明工艺的有益效果和突出优点在于:

(1)通过引入微波辅助,在400℃以下实现了sno2的碱熔转型,克服了碱熔物料粘结的产业化制约因素,具有能耗低、时间短、效率高等突出优点。

(2)可操作性好,处理成本低,锡收率高,无条件苛刻或繁冗复杂的操作,且处理流程短、锡收率高,从分银渣到二氧化锡仅需七步,锡的收率高达90%以上。

(3)对原料适应性强,产品附加值高,本发明工艺对高含铜、铅、锑、钡等元素的分银渣均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与生产锡精矿的工艺相比,本发明工艺生产的二氧化锡售价更高、经济效益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发明一种以分银渣为原料生产二氧化锡的工艺,该方法以分银渣为原料,将分银渣与碱混合均匀,通过引入微波辅助,得到碱熔渣,所得碱熔渣进行水浸,水浸液用含钙试剂进行锡沉淀,得到的沉锡后液送铅回收,沉锡渣用盐酸溶液进行酸化,得到的酸化液送废水处理,酸化渣进行碱浸,得到的碱浸渣返回碱熔渣,碱浸液加入锡粉进行除杂,残渣返回碱熔渣,除杂后液用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得到的中和后液返回用于水浸,中和渣洗涤后高温煅烧得到二氧化锡产品。

所述工艺的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分银渣与碱按比例混合均匀,于微波下焙烧0.5~1.5h,焙烧温度为200~400℃,得到微波碱熔渣;

步骤2:将步骤1得到的微波碱熔渣用水进行浸出,水浸液固比为0.5~10.0,水浸温度为30~90℃,水浸时间为0.5~4h,得到水浸液和水浸渣;

步骤3:水浸液用含钙试剂进行锡沉淀,得到沉锡后液和沉锡渣,沉锡后液送铅回收;

步骤4:沉锡渣用盐酸溶液进行酸化,得到酸化液和酸化渣,酸化液送废水处理;

步骤5:酸化渣用碱液进行浸出,得到碱浸液和碱浸渣,碱浸渣返回微波碱熔渣。

步骤6:碱浸液加入锡粉进行除杂,得到除杂后液和残渣,残渣返回微波碱熔渣。

步骤7:除杂后液用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得到中和后液和中和渣,中和后液返回用于微波碱熔渣的水浸,中和渣经洗涤后进行高温煅烧得到二氧化锡产品。

所述步骤1中分银渣与碱按质量比为1:0.2-3.0混合。

所述碱为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钾、碳酸钾、氧化钠、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步骤3中钙试剂的量按钙与锡摩尔比为1.0~3.0进行添加,锡沉淀温度为20~90℃,锡沉淀时间为0.5~4h。

所述钙试剂为氧化钙、氧化化钙、氯化钙、硫酸钙中的一种。

所述步骤4中盐酸溶液浓度为0.1~1.0mol/l,所述沉锡渣和盐酸溶液的固比为0.5~10.0,酸化温度为20~60℃,锡沉淀时间为0.5~4h。

所述步骤5中碱浸条件参数为:ph=9.0~14.0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所述酸化渣和碱液的液固比为0.5~10.0,碱浸温度为40~90℃,碱浸时间为0.5~4h。

所述步骤6中锡粉的量按锡与杂质摩尔比为1.0~3.0进行添加,除杂温度为30~90℃,除杂时间为0.5~4h。

所述步骤7中硫酸溶液浓度为0.1~1.0mol/l,中和终点ph=5.0~9.0,控制中和温度为30~90℃,控制中和时间为0.5~4h;中和渣煅烧温度为300~900℃,煅烧时间为1~8h。

实施例1

取200g分银渣和200g氢氧化钠,混合均匀后在350℃下微波碱熔1h,碱熔渣与水按液固比4:1混合,升温至50℃,搅拌1h后过滤,得水浸渣和水浸液,水浸渣送其它有价元素回收,水浸液升温至40℃,按钙与锡摩尔比为1.5加入氧化钙,搅拌1h后过滤,滤液送铅回收,滤渣与0.2mol/l的盐酸溶液按液固比3:1混合,升温至40℃,搅拌1.5h后过滤,滤液送废水处理,滤渣与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按液固比3:1混合,升温至70℃,搅拌1.5h后过滤,得碱浸渣和碱浸液,碱浸渣返回微波碱熔渣,碱浸液升温至70℃,按锡与杂质摩尔比为1.6加入锡粉,搅拌2h后过滤,滤渣返回微波碱熔渣,滤液升温至40℃,在2h内用0.3mol/l的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当溶液ph=7.0时达到终点,过滤,滤液返回用于微波碱熔渣水浸,滤渣经洗涤后于500℃下煅烧3h,得到二氧化锡产品,从分银渣到二氧化锡产品的锡的收率为92.8%。

实施例2

取500g分银渣和700g碳酸钠,混合均匀后在400℃下微波碱熔0.5h,碱熔渣与水按液固比5:1混合,升温至70℃,搅拌2h后过滤,得水浸渣和水浸液,水浸渣送其它有价元素回收,水浸液升温至55℃,按钙与锡摩尔比为1.7加入氧化钙,搅拌1.5h后过滤,滤液送铅回收,滤渣与0.5mol/l的盐酸溶液按液固比4:1混合,升温至30℃,搅拌2.0h后过滤,滤液送废水处理,滤渣与ph=12的氢氧化钾溶液按液固比5:1混合,升温至60℃,搅拌2.5h后过滤,得碱浸渣和碱浸液,碱浸渣返回微波碱熔渣,碱浸液升温至80℃,按锡与杂质摩尔比为1.2加入锡粉,搅拌3h后过滤,滤渣返回微波碱熔渣,滤液升温至50℃,在1h内用0.5mol/l的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当溶液ph=8.0时达到终点,过滤,滤液返回用于微波碱熔渣水浸,滤渣经洗涤后于700℃下煅烧2h,得到二氧化锡产品,从分银渣到二氧化锡产品的锡的收率为91.6%。

实施例3

取100g分银渣和90g氢氧化钾,混合均匀后在300℃下微波碱熔0.5h,碱熔渣与水按液固比6:1混合,升温至60℃,搅拌1.5h后过滤,得水浸渣和水浸液,水浸渣送其它有价元素回收,水浸液升温至60℃,按钙与锡摩尔比为2.0加入氧化钙,搅拌2.0h后过滤,滤液送铅回收,滤渣与0.1mol/l的盐酸溶液按液固比5:1混合,升温至50℃,搅拌1h后过滤,滤液送废水处理,滤渣与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按液固比6:1混合,升温至65℃,搅拌3h后过滤,得碱浸渣和碱浸液,碱浸渣返回微波碱熔渣,碱浸液升温至85℃,按锡与杂质摩尔比为2.0加入锡粉,搅拌3.5h后过滤,滤渣返回微波碱熔渣,滤液升温至45℃,在1.5h内用0.6mol/l的硫酸溶液进行中和,当溶液ph=7.5时达到终点,过滤,滤液返回用于微波碱熔渣水浸,滤渣经洗涤后于600℃下煅烧4h,得到二氧化锡产品,从分银渣到二氧化锡产品的锡的收率为90.9%。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