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103801发布日期:2021-07-30 18:1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今混凝土生产行业中大多采用中砂。但是中砂资源逐渐枯竭,中砂的供应经常出现断货。但是,市场上现在大量的粗砂或细砂。但是用粗砂配制的混凝土和易性差,用细砂配制的混凝土成本高而且无法满足强度等级c40以上混凝土的强度要求。而且生产碎石时相应的也会有机制砂且多数均为粗砂,单独使用时混凝土和易性较差、生产质量不稳定且增加成本。

公开号为cn106396540a的中国专利,一种特细砂混合尾矿砂的混凝土,公开了一种特细砂混合尾矿砂的混凝土,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硅酸盐水泥12%-15%、特细砂8%-10%、粗砂10%-14%、尾矿砂22%-28%、二级粉煤灰5%-8%、长石颗粒15-20%、碎石20%-22%、骨胶2%-3%、大孔吸附树脂1%-3%、泵送剂5%-8%、聚羧酸减水剂3%-4%、稳泡剂1%-3%。该发明解决了天然砂短缺的问题,降低了混凝土单方的成本,增加了混凝土的强度,提高了混凝土抗酸腐能力。但是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入长石颗粒来改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是长石颗粒相比较于碎石成本增加。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还缺少一种成本低、强度高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本低、强度高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包括以下组分及其重量份:

优选的,所述粗砂的细度模数为2.8-3.7。

优选的,所述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为0.8-1.5。

优选的,所述粗砂和特细砂的重量份之比x:y满足以下公式:

ax+by=2.3-3.0

其中,a为粗砂的细度模数,b为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且x+y=1。

优选的,所述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粗砂、特细砂、碎石、水泥、粉煤灰依次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s2、将聚羧酸减水剂和水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得到混凝土。

优选的,步骤s1的搅拌时间为30-40s。

优选的,步骤s2的搅拌时间为60-80s。

优选的,所述粗砂的细度模数为2.8-3.7。

优选的,所述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为0.8-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及显著进步在于:

1、方法简便,工作量小;混凝土生产过程在90-120s内完成,且只需要在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

2、质量稳定,施工安全可靠;特细砂与粗砂掺配代替中砂生产c60以下混凝土,改善了混凝土生产质量。

3、特细砂成本低,经济性好。使用本发明提供的原料相对于现有技术成本平均降低了10元/m3左右,而且解决了中砂供应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需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中的部分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但这些其他的附图同样属于本发明实施例所需使用的附图之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混凝土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及显著进步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显然,所有描述的这些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活动连接,亦可是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的间接连接或是无形的信号连接,甚至是光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具体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其中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示出了混凝土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粗砂、特细砂、碎石、水泥、粉煤灰依次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

s2、将聚羧酸减水剂和水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即可得到混凝土。

在本实施例中,粗砂、特细砂、碎石、水泥、粉煤灰、聚羧酸减水剂和水满足以下重量份: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的搅拌时间为30-40s。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的搅拌时间为60-80s。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粗砂的细度模数为2.8-3.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为0.8-1.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粗砂和特细砂的重量份之比x:y满足以下公式:

ax+by=2.3-3.0

其中,a为粗砂的细度模数,b为特细砂的细度模数,且x+y=1。

在本实施例中,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

实施例1-9和对比例1、2

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以下只列举出部分主要的实验数据及结果。

按照如下表1中的原料及用量配比实施例1-9和对比例1-3的混凝土的原料。其中:

水泥:采用海螺p.o42.5,28天抗压强度:48.3mpa。

粉煤灰:采用华维电厂生产的f类ⅱ级粉煤灰。

碎石:采用连续料级的5-25,生产厂家:大港碎石厂。

粗砂:采用赣江黄砂(细度模数2.8-3.3)。

特细砂:采用江苏本地特细砂,细度模数0.8-1.2。

聚羧酸减水剂:采用上海源筑生产的yz系列聚羧酸高效减水剂。

表1

采用表1中的原料及配比,按照如下方法制备实施例1-9、对比例1-4的混凝土。

1、先将粗砂、特细砂、碎石、水泥、粉煤灰、依次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搅拌时间约30-40s,以拌匀为度。

2、最后再将外加剂和水投入搅拌机以相同转速搅拌60-80s,得成品。

为确保拌合均匀,全部材料投入搅拌机中起,到开始卸料止最短搅拌时间为50s,也可适当增加混凝土各组分拌合时间,提高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确保混凝土生产质量。

将上述制备的实施例1-9、对比例1-4的混凝土进行强度等级、实测坍落度、平均扩展度、坍落度经1h和2h损失、r7和r28检测。具体的检测方法如下。

【强度等级】

强度等级按照gb/t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方法进行检验。

【实测坍落度】

实测坍落度按照gb/t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4.1坍落度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

【平均扩展度】

实测坍落度按照gb/t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5.1扩展度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

【坍落度经1h和2h损失】

实测坍落度按照gb/t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4.2坍落度经时损失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

【r7】【r28】

采用gb/t50081-2019《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中“4试件的制作和养护”方法进行试件的制作和养护,养护至规定龄期后采用“5抗压强度试验”方法检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上述检测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从表2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实施例1-9的强度等级为c10-c50、实测坍落度为180-200(mm)、平均扩展度为500-550mm、坍落度经1h损失为0-10mm、坍落度经2h损失为20-30mm、r7为11.0-46.2mpa、r28为18.2-61.5mpa。对比例1中全采用的细砂,因砂的比表面积增大,需水量增加,混凝土收缩增大,易引起混凝土开裂,此时需增加了外加剂掺量,但其流动性和强度均下降了,而且成本增加,故特细砂不宜单独使用。对比例2全采用的粗砂,需水量略有降低,但易引起混凝土离析,流动性变差不易泵送,且强度不易保证。很显然,单独使用特细砂或粗,其混凝土的各技术性能均不如合理掺配后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混凝土强度,以及经济性均优于单独使用特细或粗砂。

此外,实施例1-9的实测坍落度、平均扩展度、坍落度经1h损失为和坍落度经2h损失虽然相差不大,但是强度等级相差较大。是因为各种原料的比例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特别是粗砂和特细砂的含量。

综上所述,经大量实验,本申请提供了粗砂掺配一定比例的特细砂可使级配更合理,和易性好,强度较高,混凝土生产质量稳定,与单独使用中砂相比,可不增加水泥用量,因特细砂价格非常便宜,可有效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上述说明书的描述过程中:

术语“本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如……所示”、“进一步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分方案”等的描述,意指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等可以在任意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或组合;此外,在不产生矛盾的前提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或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是对其的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说明书内容所做出的非本质改进和调整或者替换,均属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