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发生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2663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臭氧发生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臭氧发生器的气体放电管。
公知技术中一种臭氧发生器的气体放电管,其结构形式是在一只密闭玻璃管内充以惰性气体,沿管的轴心线装有线形内电极,在管壳外。装有环形外电极。这种结构的缺点是(1)正常放电激励电压高达1500~2000伏以上,不仅对激励电源电路及元器件质量要求高,且由于处在有光放电状态,使能量不能充分利用;(2)电极面积小,只能适应300赫以下的低频工作状态;(3)线形内电极呈两端支撑的结构形式,遇到震动易造成脱落或失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方案来实现在密闭玻璃放电管腔内充以惰性气体并安装有内电极,在放电管管壳外侧装有环形外电极,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是沿管腔内壁装设的环形内电极,该环形内电极同管壳外侧的环形外电极同轴心,两极板与其间的管壳构成电容结构。
符合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特征的臭氧发生管,其环形内电极可以是装设在圆柱体放电管腔内的单层内电极;也可以是装设在环柱体放电管腔内的双层环形内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在于环形内、外电极结构,能使放电管工作处于低电压、高频率激励的无光放电态势,从而获得高密度的臭氧或臭氧化空气;同时也可使激励电源和放电管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并增强其工作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可由附图给予说明


图1、是单层内电极臭氧发生管结构及其与激励电源装置联接状态示意图。图中柱状密闭玻璃管(5)的两端烧结点(1)与沿管壁内表面贴装的环形内电极(3)之间搭接导线(4),在玻璃管(5)壳外侧装不易氧化的导电材料做成的外电极(6),该电极(6)通过导线(7)与高频低压激励电源装置(8)一个输出端相接,该激励电源装置(8)的另一输出端与玻璃管(5)内电极烧结点(1)的导电帽(10)之间通过导线(9)相联接。密闭玻璃管(5)腔内填充有惰性气体(2)。
本实施例的结构形式与已知技术的线形单内电极发生管相比较,在相同功率(5瓦)和相同外形尺寸(长100毫米、直径22毫米)的条件下,激励电源的工作电压前者为1000伏,后者为1500~2000伏;工作频率前者为1500~3000赫以上,后者为300赫以下;臭氧发生量前者比后者增加50%。
图2,是双层内电极臭氧发生管结构示意图。图中内玻璃管 (11)与外玻璃管(12)烧结形成一环形密闭腔(13),在其中沿腔(13)内壁设置一对环形内电极(16)和(17),并由引线(18)联接激励电源装置一个输出端,而装设在密闭腔壁外的环形电极(15)和(14),由引线(19)联接激励电源装置的另一端。本实施例的双层电极结构,将会使臭氧发生量进一步提高。
权利要求1.一种臭氧发生管,在密闭的玻璃放电管内充以惰性气体,在管腔内装设有内电极,在管壳外装有环形外电极,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内电极是沿管腔内壁装设的环形内电极,该环形内电极与管壳外的环形外电极同轴心,两极板与其间的管壳构成电容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管,其特征是所述环形内电极可以是装设在圆柱体放电管腔内的单层内电极;也可以是装设在环柱体放电管腔内的双层环形内电极。
专利摘要一种臭氧发生管,是在一密闭的玻璃放电管腔内充以惰性气体,并装有内电极,在玻璃放电管腔外装设有环形外电极,其特征是所述内电极是沿管腔内壁装设的环形内电极,该环形内电极与管壳外的环形外电极同轴心,两极板与管壳构成电容结构,使放电管工作处在低压、高频激励的无光放电势态,从而提高臭氧产量、延长使用寿命和增强工作可靠性。
文档编号C01B13/11GK2126230SQ9221828
公开日1992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6日
发明者沈少锋, 毛恒松 申请人:沈少锋, 毛恒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