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0347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
目前,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工业废气等装置中使用的放电管,其外电极一般为管状,内电极为棒状,并用绝缘材料如陶瓷管等作为单电介质层。管状外电极套在管状绝缘材料外侧。这种结构的放电管往往出现丝状电放或局部放电现象,使放电不均匀。此外,气体通过放电区域时,分子会被解离,同时生成大量自由基或其他活性物质等。而管状外电极的放电区域是连续的,于是这些活性物质将反复受到电激活,直到流出放电管,其能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而使工作效率不高。另外,用该放电管处理工业废气时,需要大功率电源,且连续运作棒状内电极容易发热,影响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且可适合于大功率连续运转工作状态的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由内、外电极和隔阻电介质构成。其中电介质采用内、外管双层结构形式,内、外管之间有通气空间,外电极采用带状形式,以螺旋形状缠绕于外管外侧面,内电极采用管状或丝状结构,置于内管里面。内、外管在两端处同轴固定,需处理的气体可进入放电管的内、外管之间。内管可通气或通水,以便对内电极进行气冷或水冷。其结构如


图1和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放电管,其内、外管采用绝缘材料,如陶瓷或石英、玻璃等,长度一般为100~500mm,壁厚2-3mm,外管的内径一般为15~100mm,内管外径可为10~96mm。
本放电管的内、外电极可采用不锈钢或镍或其它金属材料,带状外电极宽度为5-20mm,内电极直径只要小于内管内径即可。内、外电极分别与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由于外电极成螺旋状,每一个放电区域具有一定间隔,气体中的活性粒子在非放电区域中有一定时间与有害气体分子作用,使有害气体分子产生充分的化学变化。这样,使这些活性物质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其结果是对有害气体的去除率大为提高,即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处理废气的工作效率。而且,由于电介质采用双层管状结构,处理的气体从两管中间流过,避免了丝状放电或局部放电现象,使放电均匀,也有利于提高处理废气的工作效率。由于对内电极设计有冷却装置(内管通气或通水),可避免因长时间连续运转而产生的高温,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可用于工业废气处理装置,也可以用于臭氧发生装置等。
图1为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放电管的结构图。
图2为本放电管的两端的内、外管的叉形固定支架。
其中,1为外管,2为内管,3为外电极,4为内电极,5为上支架,6为下支架。
实施例如附图所示,内、外管采用石英玻璃材料制作,放电管长度为300mm,外管1的内径为40mm,内管2外径10mm,带状外电极3采用不锈钢材料,带宽为5mm,以螺旋形状缠绕于外管外侧面,螺距为5mm。内电极4采用不锈钢管,外直径为8mm,置于内管2中间。上、下支架5和6制成三叉形状,将内、外管同轴固定。本放电管可用于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工业废气的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由内、外电极和隔阻电介质构成,其特征在于隔阻介质采用内、外管双层结构形式,在两端处同轴固定,内、外管之间有通气空间,外电极采用带状金属,以螺旋形状缠绕于外管外侧面,内电极采用管状或丝状结构,置于内管里面,内管可通气或通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放电管长度为100~500mm,壁厚2-3mm,外管内径15~100mm,内管外径10~9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带状外电极宽度为5-20mm,内电极外直径小于内管内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放电管,其隔阻介质利用内、外管状双层结构形式,同轴固定。外电极采用带状形式以螺旋形状缠绕于外管外侧面,内电极采用管状或丝状结构,置于内管里面。内管可通气或通水,对内电极进行冷却。本放电管可避免丝状放电或局部放电现象,使放电均匀;可充分利用由电离产生的活性粒子的能量,提高工作效率;可防止因长时间连续运转而产生的高温,延长使用寿命。本放电管可用于工业废气处理装置和臭氧发生装置等。
文档编号C01B13/11GK2312518SQ9724275
公开日1999年3月31日 申请日期1997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1997年11月28日
发明者侯惠奇, 刘先年, 潘循晢, 张振满 申请人:复旦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