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镜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0155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光学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镜面。

背景技术:
镜面材料曾经以玻璃为主要材料,但玻璃在成型过程中温度较高,并且所需设备及生产成本偏高,所以亚克力材料逐渐替代了玻璃成为镜面材料的主要原料。但亚克力材料和玻璃的共同缺点是:运输过程中容易破碎,如何增加其柔韧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克服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镜面。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柔性镜面,原材料包括:亚克力、PC、增韧剂、流平剂和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各组分的重量份数为:亚克力30-60;PC20-40;增韧剂2-20;流平剂1-5;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1-3。所述原料材料的重量份数为:亚克力40-50;PC25-35;增韧剂5-15;流平剂1-5;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1-3。所述增韧剂为丙烯酸丁酯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任一种或两种混合物。所述流平剂为有机硅。一种柔性镜面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a、将亚克力料、PC、增韧剂、流平剂和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按照比例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混合;b、以3-8℃/min迅速升温至120-150℃,搅拌;c、以5-12℃/min的温度提高反应容器的温度至230-350℃,恒温;d、通过冲压成型为柔性透明材料,e、在柔性透明材料的一面电镀一层电镀层,电镀层外面附一层隔离漆膜,得到柔性镜面。步骤c中恒温的温度为260-320℃。有益效果:我司研发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仅仅在亚克力材料中加入增韧剂根本不能达到所需柔性镜面的效果,而且亚克力和PC混合两者结合度有问题,问题研发人员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发现了本发明的配方,将本发明的配方制得的柔性镜面用于广角镜而不用担心以往运输中易碎的问题,而且镜面不易有划痕。具体实施例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实施例的范围。任何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变化或改变能够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确定。实施例1:一种柔性镜面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a、将亚克力料400g、PC400g、增韧剂160g、流平剂20g和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20g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混合;b、以3-8℃/min迅速升温至120-150℃,搅拌;c、以5-12℃/min的温度提高反应容器的温度至230-350℃,恒温;d、通过冲压成型为柔性透明材料,e、在柔性透明材料的一面电镀一层电镀层,电镀层外面附一层隔离漆膜,得到实施例1的柔性镜面。实施例2:一种柔性镜面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a、将亚克力料400g、PC350g、增韧剂120g、流平剂40g和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40g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混合;b、以3-8℃/min迅速升温至120-150℃,搅拌;c、以5-12℃/min的温度提高反应容器的温度至230-350℃,恒温;d、通过冲压成型为柔性透明材料,e、在柔性透明材料的一面电镀一层电镀层,电镀层外面附一层隔离漆膜,得到实施例2的柔性镜面。实施例3:一种柔性镜面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a、将亚克力料500g、PC300g、增韧剂140g、流平剂30g和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20g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混合;b、以3-8℃/min迅速升温至120-150℃,搅拌;c、以5-12℃/min的温度提高反应容器的温度至230-350℃,恒温;d、通过冲压成型为柔性透明材料,e、在柔性透明材料的一面电镀一层电镀层,电镀层外面附一层隔离漆膜,得到实施例3的柔性镜面。实施例4:一种柔性镜面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a、将亚克力料400g、PC350g、增韧剂120g、流平剂40g和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40g投入混合容器中进行混合;b、以3-8℃/min迅速升温至120-150℃,搅拌;c、以5-12℃/min的温度提高反应容器的温度至230-350℃,恒温;d、通过冲压成型为柔性透明材料,e、在柔性透明材料的一面电镀一层电镀层,电镀层外面附一层隔离漆膜,得到实施例4的柔性镜面。对比例1:采用了实施例1的配方,但主要成分是亚克力料和增韧剂,没有加入PC料,其他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对比例2:没有添加增韧剂,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对比例3:没有采用马来酸酐接枝型化合物;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对比例4:灭有采用流平剂,其他与实施例2相同。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柔性镜面对比测试方法为:高度60cm平摔测试;实施例1-4镜面没有任何破损,而对比例1-4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综上所述,本发明的镜面材料与现有技术以及其他改进其他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且并不仅限于实施例内容。因此不能仅以此来限定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即凡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