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多向迁移实验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4715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胞多向迁移实验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细胞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细胞多向迁移实验用装置。



背景技术:

细胞迁移在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中普遍存在,例如细胞的觅食、伤口损伤愈合、胚胎发生、神经系统形成、免疫反应、癌症转移等很多事件都涉及到细胞迁移。细胞迁移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热点,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对细胞迁移的研究,在血管损伤修复、阻止癌症转移、植皮等医学应用方面取得更大成果。目前研究细胞迁移主要用划痕实验。上皮细胞、角质细胞等在生理状态下形成单层或者复层上皮,在创伤愈合等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迁移,以侧向的运动为主。划痕实验很好地模拟了这种运动形式,并且操作方便,因此是研究细胞迁移的一个很好的模型。目前很多的细胞迁移实验用装置都是单向迁移的,只能满足细胞进行单向迁移的试验需求,很多时候需要细胞进行多向迁移的研究时,原有的实验用装置不能满足需求,因此设计了一种细胞多向迁移实验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细胞多向迁移实验用装置,能很好的将细胞划痕试验之后的迁移进行多向分布,使得细胞能完成多向的迁移,便于研究细胞的多向迁移特性,值得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胞多向迁移 实验用装置,它包括圆形底盘与细胞放置盲孔,所述细胞放置盲孔设置在圆形底盘内,所述圆形底盘内设置有细胞分隔板,所述细胞分隔板将圆形底盘分成六个实验区,所述实验区内设置有细胞迁移盲孔,所述细胞迁移盲孔通过细胞迁移凹槽与细胞放置盲孔相连接,所述细胞迁移凹槽内设置有弹性聚乙烯环,所述实验区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圆形底盘外侧设置有保温挡板,所述保温挡板外侧设置有移动手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细胞分隔板上设置有生物渗透膜。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细胞放置盲孔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羊膜层,所述羊膜层上端设置有聚碳酸酯膜层,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细胞迁移出口,所述细胞迁移出口内设置有栅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将细胞放置在细胞放置盲孔内,细胞通过细胞迁移凹槽完成迁移动作进入细胞迁移盲孔内,从而进入实验区,实验区内生物条件不同,利用细胞分隔板很好的分隔开,便于研究不同生物环境对于细胞的影响,能同时完成多个方向的迁移实验,整个实验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原理简单,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能很好的将细胞划痕试验之后的迁移进行多向分布,使得细胞能完成多向的迁移,便于研究细胞的多向迁移特性,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细胞放置盲孔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形底板,2-细胞放置盲孔,3-细胞分隔板,4-实验区,5-细胞迁移盲孔,6-细胞迁移凹槽,7-弹性聚乙烯环,8-温度传感器,9-保温挡板,10-移动手柄,11-生物渗透膜,12-主体,13-羊膜层,14-聚碳酸酯膜层,15-细胞迁移出口,16-栅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细胞多向迁移实验用装置,它包括圆形底盘1与细胞放置盲孔2,细胞放置盲孔2设置在圆形底盘1内,圆形底盘1内设置有细胞分隔板3,细胞分隔板3将圆形底盘1分成六个实验区4,实验区4内设置有细胞迁移盲孔5,细胞迁移盲孔5通过细胞迁移凹槽6与细胞放置盲孔2相连接,细胞迁移凹槽6内设置有弹性聚乙烯环7,实验区4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8,圆形底盘1外侧设置有保温挡板9,保温挡板9外侧设置有移动手柄10,细胞分隔板3上设置有生物渗透膜11,细胞放置盲孔2包括主体12,主体12内设置有羊膜层13,羊膜层13上端设置有聚碳酸酯膜层14,主体12上设置有细胞迁移出口15,细胞迁移出口15内设置有栅格16。

将细胞放置在细胞放置盲孔内,细胞通过细胞迁移凹槽完成迁移动作进入细胞迁移盲孔内,从而进入实验区,实验区内生物条件不同,利用细胞分隔板很好的分隔开,便于研究不同生物环境对于细胞的影响,能同时完成多个方向的迁移实验,整个实验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原理简单,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能很好的将细胞划痕试验之后的迁移进行多向分布,使得细胞能完成多向的迁移,便于研究细胞的多向迁移特性,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