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交叉污染的多连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4660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用试管,尤其涉及一种防交叉污染的多连排管,属于检测仪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FQ PCR)是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的一种新定量试验技术,它是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的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结合相应的软件可以对产物进行分析,计算待测样品模板的初始浓度。其应用领域包括各种临床疾病诊断:如各型肝炎、艾滋病、禽流感、结核、性病等传染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地中海贫血、血友病、性别发育异常、智力低下综合症、胎儿畸形等优生优育检测;肿瘤标志物及瘤基因检测实现肿瘤病诊断;遗传基因检测实现遗传病诊断等。检测时通常采用检测试管进行检测,为了方便,实验人员通常会将多个检测试管连接起来,但由此也会存在一个不足,由于彼此距离较近,各个试管的检测物容易形成交叉污染,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防交叉污染的多连排管,该多连排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最大程度防止各个试管间的检测物形成交叉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交叉污染的多连排管,包括至少三个以上形状相同的检测试管,分别为第一检测试管、第二检测试管、第三检测试管,所述第一、第二检测试管之间以及第二、第三检测试管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而将三个检测试管连成一排,同时还包括可分别封闭第一、第二、第三检测试管的第一封盖、第二封盖和第三封盖,所述三个封盖之间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片和第四连接片形成连接,所述第一检测试管左端通过一塑胶连接夹片连接第一、第二、第三封盖并且可使三个封盖分别能封闭三个检测试管,所述每个检测试管之间均设有一能隔绝两个检测试管之间形成液体交叉感染的阻挡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优选,所述阻挡装置包括竖向连接于第三、第四连接片底部的第一塑料挡片和第二塑料挡片,所述第一、第二连接片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通孔大小为当三个封盖分别封闭三个检测试管时,所述第一、第二塑料挡片可分别插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各个检测试管之间设置阻挡片的结构,使得各个检测试管内的检测物不会滴溅到旁边的检测试管内,从而很好地防止了交叉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检测试管;2、第二检测试管;3、第三检测试管;4、第一连接片;5、第二连接片;6、第一封盖;7、第二封盖;8、第三封盖;9、第三连接片;10、第四连接片;11、第一塑料挡片;12、第二塑料挡片;13、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塑胶连接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防交叉污染的多连排管,包括至少三个以上形状相同的检测试管,分别为第一检测试管1、第二检测试管2、第三检测试管3,在第一检测试管1、第二检测试管2之间以及第二检测试管2、第三检测试管3之间分别通过第一连接片4和第二连接片5而将三个检测试管连成一排。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包括可分别封闭第一检测试管1、第二检测试管2、第三检测试管3的第一封盖6、第二封盖7和第三封盖8,这三个封盖之间分别通过第三连接片9和第四连接片10形成连接,第一检测试管1的左端通过一塑胶连接夹片15连接第一封盖6、第二封盖7和第三封盖8并且可使三个封盖分别能封闭第一检测试管1、第二检测试管2、第三检测试管3,在每个检测试管之间均设有一能隔绝两个检测试管之间形成液体交叉感染的阻挡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阻挡装置包括竖向连接于第三连接片9和第四连接片10底部的第一塑料挡片11和第二塑料挡片12,在第一连接片4和第二连接片5上设有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的大小为:当三个封盖分别封闭三个检测试管时,第一塑料挡片11和第二塑料挡片12可分别插入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内。

由于三个封盖分别封闭三个检测试管时,第一塑料挡片11和第二塑料挡片12分别插入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内,从而将相邻两个检测试管隔绝起来,这样在移动试管或者是封盖没有盖紧时,检测物也不会滴溅到相邻的检测试管内,从而很好地防止了交叉污染。

在实际应用中,上面所提到的检测试管、封盖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 的连排,如八个连排、十个连排,这些都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各个检测试管之间设置阻挡片的结构,使得各个检测试管内的检测物不会滴溅到旁边的检测试管内,从而很好地防止了交叉污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