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0928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特别适用于汽车车窗、建筑物装饰玻璃、门窗玻璃等表面,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并且人在车内或者室内,朝膜面看不会有很强的镜面效果,消除灯光反射给人眼造成的不适。



背景技术:

为保护人们的隐私,汽车车窗、建筑物装饰玻璃、门窗玻璃上要达到单向透视的效果,一种方法是直接使用镀膜玻璃,即在玻璃表面镀一层或多层金属,合金或金属化合物,以改变玻璃的性能,由于膜层强度较差,一般都制成中空玻璃使用而不单独使用,这样,使得生产成本较大;另一种方法就是贴上单向透视膜来实现单向透视功能,此种方法优势明显,且使用成本与镀膜玻璃相比较低,以及贴膜的同时能够避免玻璃破裂时四处溅落伤人,并且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合适的单向透视膜来调节自己预想的光亮度。

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单向透视膜或者单向透视玻璃,虽然具有单向透视功能,但人在车内或者室内会明显感觉到很强的镜面效果,在内部有亮光源的时候玻璃表面会产生明显的眩光,造成光污染,使人眼感到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使玻璃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同时贴膜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眩光。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其创新点在于: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第一个基材层、防眩光层、复合胶层、金属层、第二个基材层、防紫外压敏胶层和离型膜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

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通过紫外光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的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一个表面的金属层复合在复合胶层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的另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离型膜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的外表面;

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折射率为1.21~1.4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为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第二个基材层为在一个表面有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的金属层的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层是由金属颗粒构成的,该金属是不锈钢、铝、银、铜、镍、铬、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50~500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厚度为1~5μm,第一个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5μm,防眩光层的厚度为1~20μm,复合胶层的厚度为6~25μm,金属层的厚度为0.01~1μm,第二个基材层的厚度为12~175μm,防紫外压敏胶层的厚度为6~25μm,离型膜的厚度为12~50μ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和第二个基材层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具有复合结构,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第一个基材层、防眩光层、复合胶层、金属层、第二个基材层、防紫外压敏胶层和离型膜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各层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折射率为1.21~1.40,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对光面的反射;由于单向透视膜为玻璃内贴膜,这样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会向内面对使用者,减少光的反射,也就是可以让使用者在屋内不会感觉很强的眩光及镜面效果,减少人体不适。具体的原理如下:光从一种介质反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把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叫做反射率,并用ρ表示,ρ= (À/Α)2,À和Α分别表示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设入射的光强度为1,则反射光的强度为ρ ,在不考虑吸收及散射情况下,折射光的强度为(1-ρ)。 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很小时,光从折射率n1的介质射向折射率n2介质,反射率为ρ= (À/Α)2=((n2 -n1)/(n2 +n1))2。当人站在室内时,屋内灯光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经空气射入折射率为1.40的低折射率抗划伤层表面时,则反射率为ρ1=((1.40 -1)/(1.40 +1))2=0.027;如果屋内灯光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1.65的基材层的表面时,则反射率为ρ2=((1.65 -1)/(1.65 +1))2=0.060。从计算结果分析,ρ1明显小于ρ2,在同样光线的条件下,使用低折射率抗划伤层与第一个基材层的结合形成一定的折射率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表面的光的反射率更低,可以有效地减少内部眩光及镜面效果;因此,在同样光线的条件下,利用低折射率抗划伤层与第一个基材层的结合形成一定的折射率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表面的光的反射率更低,可以有效地减少内部眩光及镜面效果,让使用该窗膜的人在屋内不会感觉很强的眩光及镜面效果,减少人体不适;

通过调节所述防眩光层中的防眩光主体材料及防眩光层厚度,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在两面光线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单向透视效果,且贴膜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眩光;

利用金属层可以阻隔一定的红外线和提高贴膜后室外的反光;

上述各层配合,使得在玻璃内表面粘贴有本实用新型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玻璃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同时贴膜玻璃内表面不会产生强烈的眩光,克服了目前市场上所销售的单向透视膜或者单向透视玻璃的缺点。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各层之间结合牢固,使用十分方便,使用时,将最外层的离型膜剥离后,粘贴在汽车车窗、建筑物装饰玻璃或是门窗玻璃表面,即能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并在车内或者室内朝膜面看不会有很强的镜面效果,消除灯光反射给人眼造成的不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描述,但不受此限制。

实施例所用原料,除另有说明外,均为市售工业品,通过商业渠道可以购得。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它是由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第一个基材层2、防眩光层3、复合胶层4、金属层5、第二个基材层6、防紫外压敏胶层7和离型膜8组成,且各层复合为一体;

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通过紫外光固化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防眩光层3的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另一个表面,复合胶层4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3的另一个表面,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在第二个基材层6一个表面的金属层5复合在复合胶层4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6的另一个表面热固化结合防紫外压敏胶层7,离型膜8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外表面;

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折射率为1.21~1.40。

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2为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第二个基材层6为在一个表面有通过真空蒸镀或磁控溅射结合的金属层5的有色透明的或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氨酯薄膜中的一种。

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金属层5是由金属颗粒构成的,该金属是不锈钢、铝、银、铜、镍、铬、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50~500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厚度为1~5μm,第一个基材层2的厚度为12~175μm,防眩光层3的厚度为1~20μm,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6~25μm,金属层5的厚度为0.01~1μm,第二个基材层6的厚度为12~175μm,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厚度为6~25μm,离型膜8的厚度为12~50μm。

在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中,所述第一个基材层2和第二个基材层6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

实施例1~3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C

具体操作如下:

(A)准备原料

①准备基材

准备厚度为25μm的无色透明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作为第一个基材层2;厚度为25μm的无色透明的聚碳酸酯薄膜作为第二个基材层6,它的一个表面有真空蒸镀的铝金属层5,其厚度为10.4nm;准备厚度为36μm的离型膜8;

②配制形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A~C

形成所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是由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15~50 wt%,附着促进剂0.1~20wt%,流平剂0.01~1wt%,光引发剂0.1~10wt%,稀释溶剂30~50wt%组成,上述各组分之和为100wt%,具体配方见表1。

按表1配方量称取各个组分,在容器内,在环境温度为15~25℃下,先将光引发剂与稀释溶剂混合并搅拌5~15分钟后,再加入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混合并搅拌15~30分钟后,加入附着促进剂,搅拌15~25分钟后,加入流平剂再搅拌5~15分钟,用旋转粘度计或者用蔡恩杯测量粘度为80~300厘泊,分别制得形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A~C,保存备用。

表1

其中,形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A中的稀释溶剂是乙酸乙酯,形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B中的稀释溶剂是质量比为6:4的乙酸乙酯和甲苯,形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C中的稀释溶剂是乙酸乙酯、甲苯和丁酮,三者质量比为2:3:5。

附着促进剂为南京曙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钛酸酯偶联剂,牌号为NDZ-201;流平剂为德国毕克化学公司的产品,牌号为BYK333;光引发剂是由英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其牌号为光引发剂1173和光引发剂184组成的混合物,光引发剂1173与光引发剂184的质量比为1:1~10;改性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为深圳市撒比斯科技有限公司 的产品,牌号为SPC1410 。

③配制形成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A~C

所述防眩光层3是由防眩光主体材料和溶剂组成,所述溶剂与防眩光主体材料的质量比为10~100 :1~10, 具体配方见表2。

按表2配方量称取各个组分,保存备用。

表2

其中,形成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A中的防眩光主体材料是纳米二氧化硅,溶剂为异丙醇;形成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B中的防眩光主体材料是纳米二氧化钛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脲树脂,二者的质量比为5:1,溶剂为乙酸乙酯和甲苯,二者的质量比为1:1;形成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C中的防眩光主体材料是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硅和改性聚脲聚合物,三者的质量比为1:6:3,溶剂为环己酮、丁酮和乙酸丁酯,三者的质量比为2:5:3。

按表2配方量称取各个组分,在环境温度为15~25℃下,在容器内,先加入防眩光主体材料,再加入溶剂,混合并搅拌5~15分钟分别制得形成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A~C,保存备用。

④配制形成复合胶层4的混合物料

按丙烯酸酯类胶黏剂:染料:紫外吸收剂:红外线阻隔材料:溶剂的质量比为50:5:1.5 :15:28.5进行配制,在容器内,在环境温度为15~25℃下,先将红外线阻隔材料与溶剂混合并搅拌10~15分钟制得后,再加入 紫外吸收剂混合并搅拌15~30分钟后,加入染料,搅拌15~25分钟后,加入丙烯酸类胶黏剂再搅拌20~30分钟,用旋转粘度计或者是蔡恩杯测量粘度为80~300厘泊,保存备用,上述所用丙烯酸酯类胶黏剂为西安航天三沃化学有限公司的SAA1401,染料为溶剂黑34,紫外光吸收剂T-571(2-(2'-羟基-3',5'-二特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为德国巴斯夫股份公司生产,红外线阻隔材料为氧化锡锑,溶剂为乙酸乙酯。

⑤配制形成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混合物料

按丙烯酸酯类胶黏剂:紫外吸收剂:溶剂的质量比为50:1.5:48.5进行配制,在容器内,在环境温度为15~25℃下,先将紫外吸收剂与溶剂混合并搅拌10~15分钟制得后,再加入丙烯酸类胶黏剂混合并搅拌15~30分钟后,用旋转粘度计或者是蔡恩杯测量粘度为80~300厘泊,保存备用,上述所用丙烯酸酯类胶黏剂为西安航天三沃化学有限公司的SAA1401,紫外光吸收剂T-571(2-(2'-羟基-3',5'-二特丁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为德国巴斯夫股份公司生产,溶剂为质量比7:3的丁酮和甲苯。

(B)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

①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

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一个表面上,涂覆形成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A后,在温度70~130℃干燥并经过紫外光固化后得到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其折射率为1.25,在第一个基材层2的另一个表面上涂覆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A后,在温度120℃,放置80秒后固化得到防眩光层3,形成复合胶层4的混合物料涂覆在防眩光层3的外表面,在温度130℃,放置60秒后热固化结合在防眩光层3的外表面,第二个基材层6的一个表面的铝金属层5复合在复合胶层4的外表面,在第二个基材层6的另一表面,涂覆形成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混合物料后,在温度100℃,放置90秒后热固化得到防紫外压敏胶层7,再将离型膜8复合在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外表面,从而得到各层复合为一体的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如附图1所示),所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117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厚度为2μm,第一个基材层2的厚度为25μm,防眩光层3的厚度为5μm,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15μm,金属层的厚度为0.0104μm,第二个基材层6的厚度为25μm,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厚度为9μm,离型膜8的厚度为36μm。

用GB/T 2680方法测定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的可见光光透射比和红外线阻隔率:

经检测得知,所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达到的效果:产品的可见光透射比为42% ,红外线阻隔率为60%,具有较好的隔热、防紫外线、防镜面、单向透视效果。

②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B

与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用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混合物料B替换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混合物料A,用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B替换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A,制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B(如附图1所示),所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114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厚度为3μm,第一个基材层2的厚度为25μm,防眩光层3的厚度为4μm,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12μm,金属层的厚度为0.0104μm,第二个基材层6的厚度为25μm,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厚度为9μm,离型膜8的厚度为36μm。

经检测得知,所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B达到的效果:产品的可见光透射比为40% ,红外线阻隔率为88%,具有优异的保色、隔热效果和良好的防紫外线、防镜面、单向透视效果。

③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C

与制备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A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用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混合物料C替换低折射率抗划伤层的混合物料A,用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C替换防眩光层3的混合物料A,制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C(如附图1所示),所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的厚度为110μm,其中,低折射率抗划伤层1的厚度为4μm,第一个基材层2的厚度为25μm,防眩光层3的厚度为2μm,复合胶层4的厚度为6μm,金属层的厚度为0.0104μm,第二个基材层6的厚度为25μm,防紫外压敏胶层7的厚度为12μm,离型膜8的厚度为36μm。

经检测得知,所得多功能单向透视窗膜C达到的效果:产品的可见光透射比为50% ,红外线阻隔率为55%,具有优异的防镜面、单向透视效果和较好的隔热、防紫外线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单向透视膜的使用方法简单易操作,只要根据所需具体尺寸裁剪后,将最外层的离型膜8剥离后粘贴在被粘贴表面即可;在汽车车窗、建筑装饰玻璃或是门窗玻璃表面,即能具有单向透视功能,并在车内或者室内朝膜面看不会有很强的镜面效果,消除灯光反射给人眼造成的不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