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2645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体外诊断设备检测用反应仓,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



背景技术:

基因扩增技术又称无细胞分析克隆系统,可将极微量的靶DNA扩增上百万倍,从而大大提高对靶DNA分子的分析和检测能力,能检测单分子DNA或对每9万个细胞中仅含一个靶DNA分子的样品,因而在体外诊断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用于检测遗传病、传染病等疾病。常将体外诊断设备如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生化分析仪等仪器与基因扩增技术合为一体进行多种疾病或病毒的诊断。据统计,目前导致基因扩增检测失败的关键因素在于提纯质量的失控而导致靶DNA的丢失或受到污染,因而靶DNA复制后的提纯是直接影响基因扩增反应的关键操作,直接影响疾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纯步骤中用到的反应仓是用来获得提纯物的一次性耗材或可重复性耗材,需要有接收混合物的反应空间,在检测过程中,反应仓既要满足同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动作对接,又要依照其动作程序满足各类功能需求及防污染需求,并以此获得高质量的纯化物进而确保扩增反应的成功率及准确性。现有反应仓混合不均,反应混合物易出现挂壁现象,并且带有靶DNA的磁珠富集时间长,进而影响样品检测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包括顶部带有固定圈的仓体,所述仓体开口向上设置,所述仓体的上开口为由圆弧段和直线段衔接而成的类三角形结构,仓体的上侧壁为由四边形平面和第一弧形面衔接而成的柱形结构,仓体的下侧壁为由三角形平面和第二弧形面衔接而成的倒锥形结构,仓体下侧壁的三角形平面与仓体上侧壁的四边形平面相衔接,仓体下侧壁的第二弧形面与仓体上侧壁的第一弧形面相衔接,仓体上侧壁和仓体下侧壁的横截面轮廓均为与所述上开口形状相同的类三角形结构,仓体上侧壁的第一弧形面和仓体下侧壁的第二弧形面均与上开口的圆弧段对应设置,仓体下侧壁的底部为圆弧底;仓体的下侧壁上活动设置有富集装置。

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上端向上延伸至第一弧形面上部。

所述第一弧形面的最高位置处与所述固定圈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6~20mm。

所述仓体的壁厚为0.4~1.0mm。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仓体上侧壁和仓体下侧壁的横截面轮廓均为类三角形,并且越向下横截面越小,便于涡旋,同时避免挂壁,减小富集距离,缩短富集时间;反应过程中,直接对仓体下侧壁整体加热,使反应更加完全,提高样品检测的准确度;仓底为圆弧底,吸液时使仓体底部无用容量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隐去富集装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弧形面向上延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弧形面向上延伸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隐去富集装置)。

图6是图5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体外诊断设备并带有类三角形开口的反应仓,包括顶部带有固定圈1的仓体,所述仓体开口向上设置,仓体的上开口2为由大直径圆弧段和直线段通过小直径圆弧过渡段衔接而成的半圆形结构,仓体的上侧壁为由四边形平面3和第一弧形面4衔接而成的半圆柱形结构,上侧壁的横截面与上开口2形状相同并对应设置,即第一弧形面4与所述上开口2的大直径圆弧段对应设置;仓体的下侧壁为由三角形平面5和第二弧形面6衔接而成的倒半圆锥形结构,即仓体的下侧壁的横截面越向下越小,下侧壁的底部为呈弧形尖端结构的仓底7,便于吸液且使无用容量最小化,下侧壁的三角形平面5与所述上侧壁的四边形平面3相衔接,三角形平面5的下端向仓底7所在轴线倾斜,第二弧形面6与第一弧形面4相衔接,第二弧形面6为富集面,富集距离短,节约磁珠富集时间;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第二弧形面4、6与所述大直径圆弧段对应设置,第二弧形面6的外表面活动设置有富集装置8,在反应试剂混匀过程中将富集装置8取下,在反应结束后需要对反应后的磁珠试剂富集时再将富集装置8设置在第二弧形面6对应位置处,实际使用时,富集装置8可以为磁铁块。

实际制造时,为了满足不同反应试剂总量对仓体容量的要求,第二弧形面6的上端向上延伸至第一弧形面4的上端部,第二弧形面6的最高处与上侧壁顶端之间的距离越短,仓体可用于反应的实际容量越大。如图1、图3所示,第二弧形面6的上端直接与第一弧形面4的下端相衔接,第二弧形面6的上端与固定圈1底部之间的距离为20mm,此时仓体可用于反应的实际容量为5.1mL;如图4-6所示,第二弧形面6上端的一侧向上延伸至第一弧形面4的上部,并与第一弧形面4相切,第二弧形面6的最高处与固定圈1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6mm,仓体可用于反应的实际容量为5.6mL;可根据具体实验要求选择合适容量的反应仓。

实际制造时,仓体为一体结构,注液过程中可直接对下侧壁进行加热;仓体的横截面为类三角形结构,避免挂壁;反应试剂涡旋过程中,上侧壁具有避位作用,仓底7具有涡旋作用,下侧壁的内表面具有缓冲作用,反应试剂从仓底7顺着下侧壁向上涡旋;仓体的壁厚为0.7mm,使反应试剂受热均匀。

实际使用时,向仓体内注液反应试剂时,注液管9位于所述富集装置8上侧位置处的第二弧形面6上,使反应试剂顺着第二弧形面6流入仓底7,避免因注液位置过高而引起挂壁现象、或者避免因注液位置过低而影响反应试剂的涡流效果,进而增加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简述如下:

实际使用时,首先向仓体内添加磁珠试剂,然后向仓体内注入反应试剂,反应试剂顺着第二弧形面6向下流入仓底7,根据涡旋原理,流入仓底7的反应试剂顺着下侧壁向上涡旋,然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重新落入仓体内,涡旋过程中反应试剂与磁珠试剂混合均匀;根据实验需求,根据实验需求并按照上述实验操作可注入不同的反应试剂,可以反复进行吸液、注液动作,使反应混合均匀,注液的同时加热下侧壁的三角形平面5和第二弧形面6,提供反应所需的热量。

反应结束后,将富集装置8连接在第二弧形面6相应的位置处,用富集装置8对反应后的磁珠试剂进行富集,富集30~70秒后,磁珠试剂完全吸附在第二弧形面6上,仓底7为吸液位,用吸液管10进行缓慢吸液直至将仓底7处的液体完全吸出后,移开富集装置8,即可实现磁珠试剂的富集操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