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户用连续进出料双储气沼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2647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沼气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户用连续进出料双储气沼气装置。



背景技术:

沼气是一种能够燃烧的气体。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天然沼气和人工沼气。人畜粪尿、秸秆等有机物质在沼气池中经过一定的水分、温度和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转换成的一种方便、清洁、优质、高品位的气体燃料,称为人工沼气。

由于近年来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及发展,比如雾霾天气,因此在农村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另外在农村由于大力发展养殖业,而产生的粪便及污水无法消化,同样严重的造成了周边环境的污染。

因此在农村提倡生产沼气具有五大能源、环境卫生、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来解决上述的粪便和秸秆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问题,提供了一种户用连续进出料双储气沼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户用连续进出料双储气沼气装置,包括发酵罐,所述发酵罐由发酵罐体和发酵罐盖组成,发酵罐体上方通过螺栓并配置密封圈密封连接发酵罐盖,所述发酵罐体的下部设有排液阀,排液阀附近的发酵罐体上设有出渣口,出渣口安装配置出渣口盖,所述发酵罐体的上部贯穿连接进料管,进料管配装进料口盖,所述发酵罐盖的顶部中间连接贮气桶,贮气桶的下端连接防浮过滤网,所述贮气桶的上端连接桶盖,桶盖连接导气管。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料管的上端口与贮气桶的上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且进料管的上端口高于贮气桶内的沼液上液面。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贮气桶和桶盖之间为螺柱密封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贮气桶和发酵罐盖之间为螺柱密封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出渣口和出渣口盖之间为密封连接,采用螺纹、螺栓连接中的任一连接方式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打开进料口盖,向发酵罐内加入沼气原料,然后再加入沼液,使沼液的上液面高于防浮过滤网,并且沼液的上液面位于贮气桶的中部,经厌氧发酵后,在贮气桶的上部存储有沼气,并通过桶盖上的导气管流出进行利用,当产生量下降时,再通过进料管向发酵罐内加入一部分沼气原料来提高产生率,当需要出料时,先打出排液阀,排放发酵罐内的沼液并储存,通过打开出渣口盖,从出渣口出料,然后从进料管加入沼气原料后,还需要加入沼液,若沼液量不够时,可加入水,保证沼液的上液面高于防浮过滤网,另外本装置放置在地面上,可以移动,根据用气情况可以经常或和定时进出料。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第一次进完料,产气下降不够用时,可以再进一部分新料,进料量多少根据用气量确定,进料无需打开发酵罐盖,根据用气情况可以经常定时进出料,从进料管口进料及出料口出料方便,放置在地面,便于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户用连续进出料双储气沼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中所示,一种户用连续进出料双储气沼气装置,包括发酵罐,所述发酵罐由发酵罐体1和发酵罐盖4组成,发酵罐体1上方通过螺栓10并配置密封圈密封连接发酵罐盖4,所述发酵罐体1的下部设有排液阀11,排液阀11附近的发酵罐体1上设有出渣口12,出渣口12安装配置出渣口盖13,所述发酵罐体1的上部贯穿连接进料管2,进料管2配装进料口盖3,所述发酵罐盖4的顶部中间连接贮气桶5,贮气桶5的下端连接防浮过滤网14,所述贮气桶5的上端连接桶盖6,桶盖6连接导气管7。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料管2的上端口与贮气桶5的上部处于同一水平面,且进料管2的上端口高于贮气桶5内的沼液上液面9。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贮气桶5和桶盖6之间为螺柱密封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贮气桶5和发酵罐盖4之间为螺柱密封连接。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出渣口12和出渣口盖13之间为密封连接,采用螺纹、螺栓连接中的任一连接方式

作为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打开进料口盖3,向发酵罐内加入沼气原料,然后再加入沼液,使沼液的上液面9高于防浮过滤网14,并且沼液的上液面9位于贮气桶5的中部,经厌氧发酵后,在贮气桶5的上部贮气室8存储有沼气,并通过桶盖6上的导气管7流出进行利用,当产气量下降时,再通过进料管2向发酵罐1内加入一部分沼气原料来提高产生率,当需要出料时,先打出排液阀11,排放发酵罐1内的沼液并储存,通过打开出渣口盖13,从出渣口12出料,然后从进料管2加入沼气原料后,还需要加入沼液,若沼液量不够时,可加入水,保证沼液的上液面9高于防浮过滤网14,另外本装置放置在地面上,可以移动,根据用气情况可以经常或和定时进出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