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0891发布日期:2018-10-23 17:1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蛋白、生长素及一些前体物质,是氨基酸发酵中的重要复合原料。玉米浆质量高低不仅影响氨基酸发酵水平,而且与发酵是否染菌有很大关系。现有技术中玉米发酵时容易沉淀,通常通过人工每隔一定时间搅拌一次,这种搅拌方法效果不好,且费时费力,有待于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酵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人工搅拌费时费力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酵装置,包括一发酵罐、设于该发酵罐内的一固定过滤网、设于该固定过滤网上方并可沿发酵罐上下移动的可动过滤网、设于发酵罐内的一搅拌桨及一温控设备,该发酵罐的顶端设有一发酵原料投入口,该发酵罐于其顶端一侧设有一空气导入部,该发酵罐上还通过管道连接有一气罐,该气罐内设有可将有用气体分离的气体分离膜,该管道上设有一逆止阀,该发酵罐的底端连接有一下层液排出管,该搅拌桨的顶端设有一电机。

优选方案为,述固定过滤网为设有25孔的网体,可用于最大外径为0.7mm的颗粒物通过。

优选方案为,所述可动过滤网可用于最大外径1-2.5㎜的颗粒物通过。

优选方案为,所述可动过滤网可用于最大外径为1.5-2㎜的颗粒物通过。

优选方案为,所述发酵罐内壁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该可动过滤网可滑动地设于导轨上并可沿导轨上下移动。

优选方案为,所述可动过滤网距离发酵罐底端的距离为发酵罐整体高度的1/4~1/3。

优选方案为,所述固定过滤网距离发酵罐底端的距离为发酵罐整体高度的1/4~1/3。

优选方案为,所述温控设备为设于发酵罐外的加热器或设于发酵罐内的冷凝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发酵装置通过可动过滤网上下移动以根据时间对应发酵罐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及气体情况,同时通过搅拌桨的搅拌,从而加快发酵罐内发酵原料的发酵,提高其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发酵罐;20、固定过滤网;30、可动过滤网;11、发酵原料投入口;60、空气导入部;80、气罐;70、管道;71、逆止阀;12、下层液排出管;13、上层液排出管;51、加热器;52、冷凝管;90、搅拌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该发酵装置包括一发酵罐10、设于该发酵罐10内的一固定过滤网20、设于该固定过滤网20上方的并可沿发酵罐10上下移动的可动过滤网30及一温控设备。

该发酵罐10的顶端设有一发酵原料投入口11。该发酵罐10于其顶端一侧设有一空气导入部60,用于氧气及空气的导入。该发酵罐10上还通过管道70连接有一气罐80,该气罐80内设有可将氢等有用气体分离的气体分离膜,该管道上设有一逆止阀71。该发酵罐10的底端连接有一下层液排出管12。该发酵罐10的一侧设有一上层液排出管13。

该固定过滤网20水平设于发酵罐10内,并与发酵罐10的内壁相固定。该固定过滤网20距离发酵罐10底端的距离为发酵罐10整体高度的1/4~1/3。该固定过滤网20为设有25孔的网体,可用于最大外径为0.7mm的颗粒物通过。该可动过滤网30可用于最大外径为1-2.5㎜的颗粒物通过,择优为1.5-2㎜的颗粒物通过。该发酵罐10内壁沿竖直方向设有导轨,该可动过滤网30可滑动地设于导轨上并可沿导轨上下移动。该可动过滤网30距离发酵罐10底端的距离为发酵罐10整体高度的1/4~1/3。

该温控设备可为设于发酵罐外的加热器51或设于发酵罐内的冷凝管52。该冷凝管52为螺旋形沿发酵罐10的横向延伸设置。该温控设备用于控制发酵罐10内温度在40~60℃。

具体实施时,该发酵罐10内还设有一搅拌桨90,该搅拌桨90的顶端设有一电机(图未示),带动搅拌桨90旋转。

该发酵装置通过可动过滤网30上下移动以根据时间对应发酵罐10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及气体情况,同时通过搅拌桨90的搅拌,从而加快发酵罐10内发酵原料的发酵,提高其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