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绶曲霉Q-1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4758阅读:1201来源:国知局
红绶曲霉Q-1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红绶曲霉q-1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白蚁一种古老的社会性昆虫,也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其分布广,危害严重。我国是白蚁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40%陆地均有分布。白蚁能破坏建筑物的木结构、毁坏水库堤坝、为害农林作物、蛀食埋地的电缆交通设施等。据2007年统计,我国每年因白蚁为害损失可达15亿元以上。

利用化学药剂防治白蚁仍是目前主要措施之一。我国用于白蚁防治的药物有毒死蜱、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氯菊酯、吡虫啉等,目前市场上用得较多的药物主要为联苯菊酯、吡虫啉。化学药剂具有有效、成本低、操作简便,但在杀灭白蚁的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可能具有潜在的风险和影响。

生物防治白蚁对环境友好,可以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已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沙雷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白僵菌、绿僵菌和黄曲霉等多种微生物对白蚁具有致病性的相关报道。生物菌剂或制剂可减少或替代化学药剂的使用,从而既达到预防和防治白蚁的目的,又避免或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带来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提供的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于2017年12月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no.14994,保藏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本发明提供的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对白蚁具有致病性,可用于白蚁的防治。

本发明提供白蚁防治菌剂,其活性成分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

红绶曲霉q-1的孢子浓度为106时,处理白蚁20d校正死亡率为74.32%。该菌株有望在白蚁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分离的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对白蚁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在pda上的生长情况;

图2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的孢子梗和孢子的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除非有另外说明,一般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数据进一步详细的描述本发明。以下实施例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本发明,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面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是不以任何方式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下述实施例中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一般为常规方法。

菌株q-1的分离与鉴定

菌株q-1的分离:2016年7月份从崂山采集白蚁。

收集自然感染真菌的白蚁的工蚁。在超净工作台上,用镊子将全身覆盖绿色粉状物的工蚁夹到已灭菌的pda培养基平板上方轻轻地快速抖动一下,置于26℃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待长出菌落,挑取菌丝与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与虫体上的真菌一致,选取与虫体一致的菌落接pda培养基上,置26℃下进行纯化培养。纯化后的菌株编号为q-1,并保存于4℃冰箱中。分离与保存的培养基为pda培养基:200g马铃薯煮汁过滤至1000ml,加20g葡萄糖,20g琼脂。

菌株的鉴定:包括形态鉴定与分子鉴定

形态鉴定:菌株q-1在pda上培养,均为白色菌落,几天后白色菌落中出现黄色斑点,之后整个菌落全部变成黄色。继续培养,黄色菌落中央出现绿色斑点,之后逐渐扩散为整个菌落变成绿色(如图1),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如图2)。

分子鉴定:菌株q-1送到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做分子鉴定。真菌引物ns1

(5’gtagtcatatgcttgtctc3’)和ns6(5’gcatcacagacctgttattgcctc3’)进行pcr扩增,得到大小约1.3kb的扩增条带(1309bp),its测序结果:

tgtgaaactgcgaatggctcattaaatcagttatcgtttatttgatagtaccttactacatggatacctgtggtaattctagagctaatacatgctaaaaacctcgacttcggaaggggtgtatttattagataaaaaaccaatgcccttcggggctccttggtgattcataataacttaacgaatcgcatggccttgcgccggcgatggttcattcaaatttctgccctatcaactttcgatggtaggatagtggcctaccatggtggcaacgggtaacggggaattagggttcgattccggagagggagcctgagaaacggctaccacatccaaggaaggcagcaggcgcgcaaattacccaatcccgacacggggaggtagtgacaataaatactgatacggggctcttttgggtctcgtaattggaatgagtacaatctaaatcccttaacgaggaacaattggagggcaagtctggtgccagcagccgcggtaattccagctccaatagcgtatattaaagttgttgcagttaaaaagctcgtagttgaaccttgggtctggctggccggtccgcctcaccgcgagtactggtccggctggacctttccttctggggaaccccatggccttcactggctgtggggggaaccaggacttttactgtgaaaaaattagagtgttcaaagcaggcctttgctcgaatacattagcatggaataatagaataggacgtgcggttctattttgttggtttctaggaccgccgtaatgattaatagggatagtcgggggcgtcagtattcagctgtcagaggtgaaattcttggatttgctgaagactaactactgcgaaagcattcgccaaggatgttttcattaatcagggaacgaaagttaggggatcgaagacgatcagataccgtcgtagtcttaaccataaactatgccgactagggatcgggcggtgtttctatgatgacccgctcggcaccttacgagaaatcaaagtttttgggttctggggggagtatggtcgcaaggctgaaacttaaagaaattgacggaagggcaccacaaggcgtggagcctgcggcttaatttgactcaacacggggaaactcaccaggtccagacaaaataaggattgacagattgagagctctttcttgatcttttggatggtggtgcatggccgttcttagttggtggagtgatttgtctgcttaattgcgataacgaacgagacctcggcccttaaatagcccggtccgcgtttgcgggccgctggcttcttagggggatg,经过序列比对鉴定菌株q-1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

菌株q-1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

孢子液的制备:将菌株q-1接到pda培养基上,25℃恒温下培养10d,然后用0.02%tween-80无菌水配成孢子液,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浓度,然后配成106、105、104和103个孢子/ml4种浓度的孢子液。

菌株q-1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在直径为60mm培养皿中测定菌株q-1对白蚁的毒力。将直径为55mm的滤纸片放在直径为60mm培养皿中,取100μl不同孢子浓度的菌液均匀点滴到滤纸上,空白对照为0.02%tween-80,每皿30头工蚁,每个浓度重复3次。在26±1℃黑暗环境中饲养,连续观察20d,每天取出死亡个体,并详细记录各浓度组及对照组的累计死亡率。必须始终保持实验培养皿中较为湿润的环境,空白对照的试虫死亡率控制20%以内。

数据统计方法:

死亡率及校正死亡率的计算公式:

死亡率(%)=死亡虫数/供试总虫数×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数据采用excel2007处理,以浓度和时间取对数作为x,校正死亡率换算为几率值作为y,进行直线回归,求得毒力方程、计算lc50和相关参数。

表1菌株q-1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测定

从表1可以看出,孢子液浓度为106个/ml时,随着时间的延长,死亡率增加,15天时,校正死亡率超过50%,20天时,校正死亡率为74.32%。

表2菌株q-1对黄胸散白蚁的致死中浓度

菌株q-1的再分离与鉴定

收集菌株q-1致死的黄胸散白蚁,继续保湿,待长出菌丝及孢子时,镜检其形态是否与菌株q-1一致,通过抖动法分离与培养,结果显示无论镜检还是分离出的菌株与菌株q-1相同。说明菌株q-1是白蚁的致病菌,可用于白蚁的防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序列表

<110>青岛农业大学

<120>红绶曲霉q-1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130>2017

<160>3

<170>siposequencelisting1.0

<210>1

<211>19

<212>dna

<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

<400>1

gtagtcatatgcttgtctc19

<210>2

<211>24

<212>dna

<213>人工序列(artificialsequence)

<400>2

gcatcacagacctgttattgcctc24

<210>3

<211>1309

<212>dna

<213>红绶曲霉(aspergillusnomiusq-1)

<400>3

tgtgaaactgcgaatggctcattaaatcagttatcgtttatttgatagtaccttactaca60

tggatacctgtggtaattctagagctaatacatgctaaaaacctcgacttcggaaggggt120

gtatttattagataaaaaaccaatgcccttcggggctccttggtgattcataataactta180

acgaatcgcatggccttgcgccggcgatggttcattcaaatttctgccctatcaactttc240

gatggtaggatagtggcctaccatggtggcaacgggtaacggggaattagggttcgattc300

cggagagggagcctgagaaacggctaccacatccaaggaaggcagcaggcgcgcaaatta360

cccaatcccgacacggggaggtagtgacaataaatactgatacggggctcttttgggtct420

cgtaattggaatgagtacaatctaaatcccttaacgaggaacaattggagggcaagtctg480

gtgccagcagccgcggtaattccagctccaatagcgtatattaaagttgttgcagttaaa540

aagctcgtagttgaaccttgggtctggctggccggtccgcctcaccgcgagtactggtcc600

ggctggacctttccttctggggaaccccatggccttcactggctgtggggggaaccagga660

cttttactgtgaaaaaattagagtgttcaaagcaggcctttgctcgaatacattagcatg720

gaataatagaataggacgtgcggttctattttgttggtttctaggaccgccgtaatgatt780

aatagggatagtcgggggcgtcagtattcagctgtcagaggtgaaattcttggatttgct840

gaagactaactactgcgaaagcattcgccaaggatgttttcattaatcagggaacgaaag900

ttaggggatcgaagacgatcagataccgtcgtagtcttaaccataaactatgccgactag960

ggatcgggcggtgtttctatgatgacccgctcggcaccttacgagaaatcaaagtttttg1020

ggttctggggggagtatggtcgcaaggctgaaacttaaagaaattgacggaagggcacca1080

caaggcgtggagcctgcggcttaatttgactcaacacggggaaactcaccaggtccagac1140

aaaataaggattgacagattgagagctctttcttgatcttttggatggtggtgcatggcc1200

gttcttagttggtggagtgatttgtctgcttaattgcgataacgaacgagacctcggccc1260

ttaaatagcccggtccgcgtttgcgggccgctggcttcttagggggatg1309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