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05967发布日期:2018-06-15 23:26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绒面革是表面磨制成细绒状的皮革的统称,磨去部分或全部粒面的正面磨绒革和肉面磨绒的反绒革。多用猪皮、牛皮、羊皮经铬鞣法制作,由于绒面革只经磨绒和染色,没有化学涂饰层,使其透气性极好,同时也具有很好的柔软性。而绒面革制成品穿着舒适、卫生性能好,使其广泛应用于制作皮鞋、皮服装、皮包、手套等。

牛皮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皮革原料之一,因为它的价格相对便宜,来源丰富,而且牛皮皮革生产出来的皮革类产品结实耐用,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牛皮绒面革也是我们日常皮鞋、运动鞋中经常能够见到的一种原材料。由于牛皮绒面革既具有透气吸汗的良好性能,又比较能够保暖,所以使其在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鞋款中均被广泛的使用。但是该种革类表面较硬,手感不是很理想,为使牛皮绒面革具有更好的使用手感,通常通过加脂工艺和油脂的选择来对其进行手感处理,以使其柔软、油润。常用的工艺流程一般为削匀皮经磨绒、复鞣、中和、水洗、染色、加脂、固定,然后采用油脂进行手感处理,再进过水洗、出转鼓、摔软等处理而形成。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追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绒面革的绒毛细致均匀性、手感度、柔软度、饱满度、读写效应及丝光感等性能均具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技术生产的绒面革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如何进行绒面革生产工艺的改进,以满足人们对绒面革的绒毛细致均匀性、手感度、饱满度、读写效应及丝光感等性能要求,成为绒面革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以解决如何对绒面革工艺进行改性,以提供绒毛细致均匀、手感度、饱满度、读写效应及丝光感等性能良好的绒面革,满足人们对绒面革性能追求的问题。

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将皮料经过浸水、浸灰、脱灰、浸酸、鞣制、削匀、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干燥整理处理工艺获得绒面革;

其中,所述复鞣处理工艺包括:分别使用2%的耐酸丙烯酸、0.5%的耐酸油脂进行处理后,控制pH为3.0,加入铬复鞣剂进行处理;

所述中和处理工艺包括:加入150%的水,2%的甲酸钠和2%的中和助剂,转鼓转动60min,随后水洗10min并升温至60℃;

所述染色加脂处理工艺包括:加入150%温度为40℃的水,1.5%的双聚氰胺丹宁,2%的两性合成丹宁,4%的栲胶,2%的染料,转鼓转动50min后,加入2%的磺化油,2%的磷酸酯,5%的合成油,转鼓转动50min后,再加入0.8%的甲酸,停鼓后静止3小时。

可选的,所述中和处理工艺中所加水的温度为40℃,中和后革中的pH为5.4-5.6。

可选的,所述浸酸处理工艺包括:将脱灰软化后的皮革置于含水、盐、甲酸的混合溶液中,在温度为18-20℃,pH为2.5-2.8的条件下,转鼓转动30min,停30min,反复进行三次。

可选的,所述混合溶液中水、盐、甲酸的比例为皮重的2%:1%:1.2%。

可选的,所述鞣制处理工艺包括:使用5%-7%的铬鞣剂,在温度为40℃,液比为0.8%的条件下,缓慢转动8小时以上,确保皮心完全透。

可选的,所述浸灰处理工艺包括:加入2%的硫化钠,4%的氢氧化钠,1%的浸灰剂,3%的石灰,转动90min,以后每小时转动5min,共2天。

可选的,所述削匀包括:分级、片皮、削匀、修边、称重处理;

其中,所述片皮处理中片皮的速度为15m/min。

可选的,所述干燥整理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挤水伸展:使用挤水伸展机进行,使皮革初步定型,其水分含量为60%;

绷板干燥:经过回潮、打软或震软后的皮革,在绷板机上进行绷板干燥,绷板机内温度为60℃,相对湿度为30%,皮革最后含结合水量为20%;

磨革:在磨革机上,使用高速旋转的砂纸进行磨革,所述砂纸为150mm-240mm;

喷染:使用浓度较低的染料水进行喷染;

修边:将革边修剪整齐,修出皮形,获得绒面革。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提供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与现有的绒面革生产工艺相比,主要针对绒面革生产中的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处理工艺,对复鞣剂种类用量及加脂剂种类用量等均进行了改进,有效的提高了绒面革绒面的细致均匀性,增强绒面革的手感度、饱满度、读写效应及丝光感等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简单的介绍。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将皮料经过浸水、浸灰、脱灰、浸酸、鞣制、削匀、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干燥整理处理工艺获得绒面革。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百分量均为占皮重的百分量。在进行处理前首先将牛皮按大小不同,产地不同,原皮状态不同,分别组批,保证原料皮得到充分的利用,尽可能缩小皮张间的差异。

浸水处理的目的是使处理过的生皮失去的水分恢复到鲜皮的状态,有利于后续工序操作,并除去生皮上的泥土、赃物(如粪便等)、防腐剂(如盐等)。其工艺步骤为将皮革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在适当的温度下,转30min停15min,反复4次,停鼓过夜。次日,检查浸水程度,然后排液,去肉。

浸灰处理的目的是使裸皮膨胀,以松散胶原纤维的编织结构,进一步除去纤维间质,除去残余的毛和表皮,皂化除去部分油脂,使弹性纤维肌肉组织部分变性,以便在软化工序被酶催化水解,以使于片皮和局部片皮。现有技术中浸灰处理步骤为在转鼓中调液比2.0-3.0,温度25℃左右,转动30min,停30min再转30min,停30min,以后每2h转10min。浸灰过程中液比不能太小,转鼓的转速一般应为4r/min。

脱灰处理的目的是在脱灰剂配合水、硫酸铵、氯化铵等制剂的共同作用下,在一定的温度、pH值条件下作用于皮革表面和深层,使皮革脱灰软化。脱灰处理需保证脱灰透心,粒面洁白柔软,光滑,粒纹清晰。

浸酸处理的目的是调节pH值,为鞣制等工序做准备;同时进一步松散胶原结构,进一步清除纤维间质。

鞣制处理是通过鞣剂使生皮变成革的物理化学过程称为鞣制。鞣制是制革和裘皮加工的重要工序。

削匀处理是对鞣制后的蓝湿革进行加工处理、修边称重等,以供后序复鞣的使用。

复鞣是在鞣制之后,对革进行的补充鞣制,目的是改善革的性能或利于下一步加工的需要。鞋面革和服装革通过适当的复鞣能赋予革以良好的性能,如改善柔软性,提高丰满度,缩小部位差,改变革的表面电荷,促进染色均匀等。

中和目的是除去革中的中性盐和未结合的铬盐,中和革中的自由酸;调整革表面所带的电荷,以提高其与复鞣剂、染料、加脂剂的渗透和结合,使染色均匀,而且对成革的感官质量及产品风格有密切的关系。

染色加脂的目的是将脂类物质引入革内,像润滑剂一样,均匀地渗透到皮革原纤维组织之间。将原纤维隔开,以防止在干燥失水后原纤维之间黏结,增加原纤维之间的滑动性,防止皮革变硬、变脆。使皮革具有柔软性、丰满性、防水性、延伸性、透气性等优点。

干燥整理是对绒面革进行最后的整理,使其成型。

复鞣处理工艺包括:分别使用2%的耐酸丙烯酸、0.5%的耐酸油脂进行处理后,控制pH为3.0,加入铬复鞣剂进行处理。复鞣的处理对绒面革的柔软性及绒毛的细致均匀性具有较大的影响,采用耐酸性的丙烯酸、耐酸性的油脂及铬复鞣剂配合进行复鞣,可有效改进皮革的磨革性能,并使其身骨更加丰满,有效提高绒面革的饱满性和形成绒毛的细致均匀性。

中和处理工艺包括:加入150%的水,2%的甲酸钠和2%的中和助剂,转鼓转动60min,随后水洗10min并升温至60℃。绒面革的中和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对绒面革后期的染色加脂等均具有较大的影响。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中和处理工艺,处理后革中pH为5.4-5.6,与现有技术使用的中和处理后革中pH为4.8左右相比,具有更优的中和效果,有利于皮革后序与染色剂、加脂剂的渗透和结合,提高绒面革染色的均匀性,有助于提高绒面革的手感度、饱满度和丝光感等性能。

染色加脂处理工艺包括:加入150%温度为40℃的水,1.5%的双聚氰胺丹宁,2%的两性合成丹宁,4%的栲胶,2%的染料,转鼓转动50min后,加入2%的磺化油,2%的磷酸酯,5%的合成油,转鼓转动50min后,再加入0.8%的甲酸,停鼓后静止3小时。其中两性合成单宁是指阴阳离子的丹宁,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可以使用在染色加脂处理中。加脂剂的选择不仅对绒面革的手感及柔软度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对绒面革的颜色、色泽强度、鲜艳度、坚牢度、磨革性能等均有所影响。本申请提供的染色加脂工艺,使用磺化油、磷酸酯、合成油等结合进行加脂,使加脂后的绒面革具有良好的饱满度、手感度、丝光感及油润感,同时加脂后绒面革易起绒,赋予绒面革良好的读写效应。

将皮料经过浸水、浸灰、脱灰、浸酸、鞣制、削匀、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干燥整理处理工艺获得绒面革。其中,复鞣处理工艺包括:分别使用2%的耐酸丙烯酸、0.5%的耐酸油脂进行处理后,控制pH为3.0,加入铬复鞣剂进行处理。复鞣后进行中和处理,中和处理工艺包括:加入150%的水,2%的甲酸钠和2%的中和助剂,转鼓转动60min。随后水洗10min并升温至60℃。中和后进行染色加脂处理,该染色加脂处理工艺包括:加入150%温度为40℃的水,1.5%的双聚氰胺丹宁,2%的两性合成丹宁,4%的栲胶,2%的染料,转鼓转动50min后,加入2%的磺化油,2%的磷酸酯,5%的合成油,转鼓转动50min后,再加入0.8%的甲酸,停鼓后静止3小时。

可选的,中和处理工艺中所加水的温度为40℃,中和后革中的pH为5.4-5.6,有利于皮革后序与染色剂、加脂剂的渗透和结合。

可选的,浸酸处理工艺包括:将脱灰软化后的皮革置于含水、盐、甲酸的混合溶液中,在温度为18-20℃,pH为2.5-2.8的条件下,转鼓转动30min,停30min,反复进行三次。与现有绒面革生产技术中,多使用硫酸进行浸酸处理相比,可减小裸皮发生膨胀的机率,同时还可降低酸对胶原的破坏程度。

可选的,混合溶液中水、盐、甲酸的比例为皮重的2%:1%:1.2%。

可选的,鞣制处理工艺包括:使用5%-7%的铬鞣剂,在温度为40℃,液比为0.8%的条件下,缓慢转动8小时以上,确保皮心完全透。

可选的,浸灰处理工艺包括:加入2%的硫化钠,4%的氢氧化钠,1%的浸灰剂,3%的石灰,转动90min,以后每小时转动5min,共2天。

可选的,削匀包括:分级、片皮、削匀、修边、称重处理。分级是根据蓝湿皮的状况进行不同的加工准备。

片皮处理中片皮的速度为15m/min,片皮的厚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削匀过程中须保持厚度均匀,不可削的偏薄或者背面有刀痕。可能的一种情况下,批源有洞,则减低削匀的速度。

修边是修去削匀时产生的多余折边,尽量减少浪费,修边后的皮称重进行复鞣工序。称重后要用塑料膜盖好,防止削匀皮变干。

可选的,干燥整理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挤水伸展:使用挤水伸展机进行,使皮革初步定型,其水分含量为60%。该挤水伸展在专用挤水伸展机上进行,横竖向操作。在伸展过程中,可采用自动往复伸展,将粒面上的皱纹展平,使革身平整无压折。

绷板干燥:经过回潮、打软或震软后的皮革,在绷板机上进行绷板干燥,绷板机内温度为60℃,相对湿度为30%,皮革最后含结合水量为20%。绷板干燥处理后在滚过式烫平机上烫平。

磨革:在磨革机上,使用高速旋转的砂纸进行磨革,砂纸为150mm-240mm。磨革是在磨革机上,用高速旋转的砂纸上的砂粒,切削或拉划皮革表面,达到磨削皮革或起绒的作用。对于不同品种其磨革方向不同。磨革竖磨一至二次即可,也可横磨;磨面时,第一次要横磨或斜磨,最后一次自尾至头磨;磨绒时,是一次横磨,最后一次从头至尾竖磨。

喷染:使用浓度较低的染料水进行喷染。一般磨革后颜色会变淡,因此使用浓度较低的染料水喷染,为喷出自然的颜色,喷量要大,干燥的温度不能太高,使燃料喷上去能够流动。

修边:将革边修剪整齐,修出皮形,获得绒面革。

本申请提供一种绒面革的生产方法,与现有的绒面革生产工艺相比,主要针对绒面革生产中的复鞣、中和、染色加脂处理工艺,对复鞣剂种类用量及加脂剂种类用量等均进行了改进,有效的提高了绒面革绒面的细致均匀性,增强绒面革的手感度、饱满度、读写效应及丝光感等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的内容,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