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洗衣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64796发布日期:2018-08-24 22:59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日用化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洗衣片。



背景技术:

洗衣片由于便于携带,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洗衣片克服了传统洗衣粉、洗衣液使用中计量的繁琐,即节约了洗涤用品,同时洗衣片的低泡超浓缩特性又节约了用水,因而洗衣片有望在国内得到推广。

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洗衣片不含活性酶,所以在实际洗涤过程中遇到蛋白、油脂等污渍时难以去除干净。另外,少数的含酶洗衣片一般是采用将活性酶加入到浆料中,在配料及烘干时遇高温酶容易失去活性,且这种含酶洗衣片由于酶裸露在空气中,稳定性较差,容易受环境影响,例如遇高温、潮湿、过酸、过碱等环境而失去活性。此外,为了提升洗衣片的洗涤性能,使衣物洗涤后柔软、色泽艳丽、无异味等,通常会将柔软剂、护色剂及抗菌剂加入到洗衣片中。然而大多数柔软剂、护色剂及抗菌剂在高温、过酸、过碱环境中不稳定,容易失去作用。

因此,研发一种稳定性好、且具有多功能性的复合洗衣片成为了洗衣片研发的重要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稳定性好、且具有多功能性的复合洗衣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1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0~15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2~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0.1份、山梨醇1~3份、增稠剂2~4份、成膜剂0.5~2.0份、成型助剂0.2~1.2份、ph调节剂0.1~1.0份、去离子水10~4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1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0~1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0.1份、润湿剂1~10份、增稠剂2~4份、成膜剂0.5~2.0份、成型助剂0.2~1.2份、ph调节剂0.1~1.0份、香精0.1~1.0份、去离子水10~40份。

优选地,所述纤维层包括经过阳离子改性剂改性后的纤维,所述阳离子改性剂包括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或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

优选地,所述活性酶层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及甘露聚糖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成膜剂包括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成型助剂包括膨润土、滑石、云母及高岭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润湿剂包括山梨醇、丙二醇、芦荟、蜂蜜、人参液、珍珠液、牛奶、硅油、甘油、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增稠剂包括海藻酸钠、卡拉胶、氯化钠、聚乙烯醇、羟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和柠檬酸钠。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其中,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由于纤维层具有较好的吸色功能,解决了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之间的串色问题,提高了洗涤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洗衣层与第二洗衣层,提高了该复合洗衣片的稳定性,并赋予了该复合洗衣片较好的抗菌性能、护色性能、保湿性能;同时,通过在第一洗衣层与第二洗衣层之间设置活性酶层,进一步提升了该复合洗衣片的去污能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复合洗衣片,该复合洗衣片不仅稳定性好,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去污能力、抗菌性能、护色性能、保湿性能。

本发明提出的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1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0~15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2~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0.1份、山梨醇1~3份、增稠剂2~4份、成膜剂0.5~2.0份、成型助剂0.2~1.2份、ph调节剂0.1~1.0份、去离子水10~4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1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0~1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0.1份、润湿剂1~10份、增稠剂2~4份、成膜剂0.5~2.0份、成型助剂0.2~1.2份、ph调节剂0.1~1.0份、香精0.1~1.0份、去离子水10~40份。

其中,纤维层采用纤维素纤维和粘胶纤维混纺而成,并通过水刺非织造布工艺加工制成。粘胶纤维是再生纤维素纤维,在纤维表面存在无数个羟基,可以为后续纤维的离子改性提供基础,同时它是由木桨或棉桨为原材料再生而来的纤维材料,是可完全降解、对环境非常友好的纤维。而粘胶纤维的强力较低,特别是湿强低,所以一般采用将粘胶纤维与纤维素纤维混纺,来提高粘胶纤维的强度。

众所周知,衣服上洗脱的颜色其实是染料,易洗脱的染料一般是活性染料、直接染料,或者酸性染料等,而这些染料都是呈现负离子性的。可以理解地,为了提高纤维层的吸色能力,也即提高纤维层对这些染料的有效吸附,所述纤维层可以包括经过阳离子改性剂改性后的纤维,这样纤维层会带上正电荷,从而有利于染料阴离子吸附到该纤维层上。具体而言,所述阳离子改性剂包括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或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

例如,若阳离子改性剂为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由于分子量较小,能够渗透到纤维的内部对纤维进行改性,从而可以实现对纤维的充分改性,使得纤维层上的正电荷分布较均匀。若阳离子改性剂为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由于分子量较大,对纤维的直接性较好,能够吸附在纤维的表面,从而使纤维的表面正电性较强,有利于染料负离子吸附到纤维层上。若阳离子改性剂为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即采用大分子改性剂与小分子改性剂进行复配,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对纤维的内部与表面的充分改性,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纤维表面的正电性,从而能够保证纤维层具有较强的吸色能力。

所述第一洗衣层通过单面涂覆设置在纤维层上,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通过活性酶层粘贴在一起,如此,可以有效地提高该复合洗衣片的去污能力。制备该复合洗衣片时,可以在第一洗衣层的表面与第二洗衣层的表面涂抹或喷洒活性酶层,然后再将涂抹或喷洒后的第一洗衣层与第二洗衣层粘贴在一起。在此,通过将活性酶层包裹在第一洗衣层与第二洗衣层之间,可以避免酶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提高了酶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该复合洗衣片的洗涤效果。具体地,所述活性酶层包括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及甘露聚糖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中都包含有成膜剂、成型助剂、增稠剂和ph调节剂。其中,所述成膜剂包括聚乙烯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及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所述成型助剂包括膨润土、滑石、云母及高岭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所述增稠剂包括海藻酸钠、卡拉胶、氯化钠、聚乙烯醇、羟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所述ph调节剂为柠檬酸和柠檬酸钠。

另外,为了提高该复合洗衣片的洗涤效果和抗菌效果,可以使所述第一洗衣层中包含有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其中,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可由环氧氯丙烷与二甲胺作为反应单体,乙二胺作为交联剂,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得。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epi-dma结构如下:

由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它能够较好地吸附于织物表面形成膜,可减少有色织物上染料分子的损失及白色织物沾附染料的量。又由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的分子末端含有-ch(oh)ch2cl基团,在弱碱性条件下,它可以与织物纤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有利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更好地附着在织物表面,可减少有色织物上染料分子的损失及白色织物沾附染料的量,这对衣物的固色及防串色有较好的作用。同时,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还可通过与阴离子染料络合,从而使有色织物上染料分子的吸附牢固度增加,还可络合溶液中已脱失的染料分子,从而提高洗衣液的固色性能及抗染料迁移性能。另外,由于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带有正电荷,能通过静电引力与织物上带负电荷的细菌细胞壁很好的吸附在一起,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代谢中间产物溢出,致使细菌停止呼吸功能而致死,从而达到除菌的效果。

为了提高该复合洗衣片的润湿效果,可以使所述第二洗衣层中包含有润湿剂,具体地,所述润湿剂包括山梨醇、丙二醇、芦荟、蜂蜜、人参液、珍珠液、牛奶、硅油、甘油、氨基酸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的复合洗衣片,由于纤维层具有较好的吸色功能,解决了深色衣服与浅色衣服之间的串色问题,提高了洗涤效果;通过设置第一洗衣层与第二洗衣层,提高了该复合洗衣片的稳定性,并赋予了该复合洗衣片较好的抗菌性能、护色性能、保湿性能;同时,通过在第一洗衣层与第二洗衣层之间设置活性酶层,进一步提升了该复合洗衣片的去污能力。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实施例1: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0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2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份、山梨醇1份、增稠剂2份、成膜剂0.5份、成型助剂0.2份、ph调节剂0.1份、去离子水4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0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0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份、润湿剂1份、增稠剂2份、成膜剂0.5份、成型助剂0.2份、ph调节剂0.1份、香精0.1份、去离子水40份。

实施例2: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2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2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3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5份、山梨醇2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份、成型助剂0.4份、ph调节剂0.3份、去离子水2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2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2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5份、润湿剂3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0份、成型助剂0.4份、ph调节剂0.3份、香精0.3份、去离子水20份。

实施例3: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山梨醇2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5份、去离子水3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润湿剂8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7份、香精0.7份、去离子水30份。

实施例4: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5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份、山梨醇3份、增稠剂4份、成膜剂2.0份、成型助剂1.2份、ph调节剂1.0份、去离子水1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5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5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份、润湿剂10份、增稠剂4份、成膜剂2.0份、成型助剂1.2份、ph调节剂1.0份、香精1.0份、去离子水10份。

实施例5: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山梨醇2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5份、去离子水3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润湿剂8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7份、香精0.7份、去离子水30份。

其中,所述纤维层包括经过阳离子改性剂改性后的纤维,所述阳离子改性剂为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实施例6: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山梨醇2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5份、去离子水3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润湿剂8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7份、香精0.7份、去离子水30份。

其中,所述纤维层包括经过阳离子改性剂改性后的纤维,所述阳离子改性剂为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

实施例7:

一种复合洗衣片,包括纤维层、第一洗衣层、活性酶层及第二洗衣层,所述第一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洗衣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远离所述纤维层的一侧,所述活性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洗衣层与所述第二洗衣层之间;所述第一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山梨醇2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5份、去离子水30份;所述第二洗衣层按重量份计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14份、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酸钠14份、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8份、润湿剂8份、增稠剂3份、成膜剂1.5份、成型助剂0.6份、ph调节剂0.7份、香精0.7份、去离子水30份。

其中,所述纤维层包括经过阳离子改性剂改性后的纤维,所述阳离子改性剂为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

为了验证本发明复合洗衣片的洁净性能和抗菌性能,对上述五个实施例的复合洗衣片和市售洗衣片的性能进行测试。具体如下:

(1)去污力测试

根据qb/t13174-2008《衣料用洗涤剂去污力及循环洗涤性能的测定》规定的方法,对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5制备的复合洗衣片和市售的洗衣片进行去污力测试。

表1去污力测试表

由表1可知,实施例1至实施例7制备的复合洗衣片的去污力值均较大,说明该复合洗衣片具有较好的洁净能力,并且实施例7制备的复合洗衣片的去污效果最好。

(2)抗菌性能测试

根据qb/t2738-2012《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5制备的复合洗衣片和市售洗衣片进行抑菌效果测试,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抑菌效果测试表

根据qb/t2738-2012《日化产品抗菌抑菌效果的评价方法》规定,产品抑菌率≥50%—90%为有抑菌作用,产品抑菌率≥90%为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由表2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7制备的复合洗衣片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实施例5至实施例7中纤维层均采用阳离子改性的纤维,并且,实施例7中纤维层采用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聚环氧氯丙烷二甲胺复配改性的纤维,其抑菌效果达到99.99%。

(3)护色效果测试

将废旧的易褪色的大红色衣物剪成32块15cm×15cm的样品,经过相同的污渍作用,然后用实施例1至实施例7所制得的复合洗衣片和市售洗衣片分别处理4块样品。

结果表明,与原衣物对比,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至实施例7制备的复合洗衣片处理过的上述样品,可以保持颜色鲜艳,艳丽如新。并且,采用实施例7制备的复合洗衣片处理过的上述样品,可以保持颜色鲜艳的时间最长久。采用市售洗衣片处理过的上述样品,掉色现象严重,颜色暗淡。

(4)ph值测试

根据gb/t6368《表面活性剂水溶液ph值的测定电位法》的规定,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复合洗衣片和市售洗衣片分别进行ph值测试,结果见下表3表示。

表3ph值测试表

根据表3可以看出,实施例1至实施例7的ph值范围为6.8~7.5,呈弱碱性;而市售洗衣片的ph值为10.2,呈强碱性。因此,可以得出,当复合洗衣片的ph值呈弱碱性时,该复合洗衣片具有较好的去污效果、杀菌效果及护色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