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醒酒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7344发布日期:2019-03-08 23:01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电动醒酒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葡萄酒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动醒酒器。



背景技术:

葡萄酒都要经由醒酒来呼吸才会得到比较好的味道,经过醒酒的葡萄酒,在葡萄酒与空气充分的接触后,可以柔化葡萄酒中较为苦涩的单宁,达到去除长期停放产生的杂味,使酒香散发。传统的醒酒器一般是一种玻璃器皿,为了让红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化,醒酒器底部设计较宽大而容器口较小,但仍需等待半个小时以上才能达到醒酒的效果,所以这种醒酒器体积偏大,易碎,携带或运输非常不方便,且醒酒的效果缓慢,需要大量的等待时间才会有较好的醒酒效果。

中国专利号为201610770174.5,申请日为2016.08.30的专利,其公布了一种具有真空保鲜功能的电动醒酒器,其中每个阀芯包括有提拉杆,提拉杆外套有弹簧,提拉杆顶端贯穿阀体与驱动装置固定连接,提拉杆底端穿插有密封塞,密封塞与弹簧相抵接,密封塞与阀口相适配;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电机输出轴上连接有齿轮传动组,齿轮传动组连接有丝杠,丝杠连接有连接杆,连接杆中端铰接有支杆,支杆固定于阀体上,连接杆两端分别铰接有左拉杆和右拉杆,左拉杆与第二阀芯、第三阀芯固定连接,右拉杆与第一阀芯、第四阀芯以及第五阀芯固定连接。电机通过齿轮传动组带动丝杆转动,并用丝杠将回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通过“跷跷板”的结构原理,通过左右拉杆分别上下拉动对应阀芯实现阀口开关闭合。然而上述技术方案存在的问题:通过连接杆绕支杆摆动,从而带动左拉杆和右拉杆,连接杆需要一定的摆动空间,这样增大了醒酒器整体的体积,并且驱动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动醒酒器,其阀芯的驱动结构简单,整体的体积更小,部件之间更加紧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醒酒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气泵,外壳上连接有出酒管,外壳的底部设有用于将醒酒器固定在酒液容器开口处的底座,底座上设有与酒液容器内空气相通的通气孔以及伸入酒液容器的导酒管,所述外壳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气泵气路转换换向阀以及控制换向阀运行的驱动机构,换向阀包括阀体以及安装在阀体底部的阀座,阀体上设有阀腔,阀腔内设有阀芯,阀座上设有与阀芯相适配的阀口,所述驱动机构与阀体之间还设有转动座,所述转动座转动设置在外壳内,所述阀芯的端部设有抵触杆,所述转动座在对应抵触杆处设有抵触块,抵触块在随转动座转动时,抵触块与抵触杆相抵触可带动阀芯上移,所述阀体内设有驱动阀芯下移复位的复位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本文中外壳上部是外壳靠近气泵所在位置,外壳下部是外壳导酒管所在位置,只需将本发明的醒酒器安装于酒液容器口上,驱动机构驱动转动座进行转动,转动座转动时,可通过转动座上的抵触块抵触阀芯的抵触杆,使得阀芯随抵触杆上移,从而打开对应的阀口,通过各个不同阀口的开启关闭,气流流动路径也会因此改变,实现了保压、抽真空、醒酒出酒的多种功能,当抵触杆脱离与抵触块抵触时,复位件可带动阀芯下移复位,关闭对应的阀口,这种对阀芯的驱动结构简单,并且整体的体积更小,部件之间更加紧凑。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转动座沿其周向设有供阀芯的端部穿过的导向孔,阀芯与导向孔导向滑移配合,所述抵触块设置在转动座远离阀体的一侧,并且设置在导向孔的一旁,阀芯的抵触杆与转动座的端面相抵触,抵触杆可从转动座的端面移至抵触块的上端面处实现阀芯的上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转动座在背离阀座的一侧设有凹腔,凹腔的底面上导向孔,阀芯的端部穿过导向孔,阀芯与导向孔滑移配合,抵触块一体设置在凹腔的底面上,当阀芯关闭阀口时,阀芯端部的抵触杆抵触在凹腔的底面上,当转动座转动时,阀芯上的抵触杆与抵触块相抵触,并抵触杆移至抵触块上,使得阀芯随着抵触杆上移,从而打开了对应的阀口,充分利用了转动座的空间,设计合理。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阀座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有转轴,转动座转动设置在转轴上,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齿轮传动组,转动座上固定或一体设置有驱动齿轮,齿轮传动组与驱动齿轮联动。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阀座上一体设置有转轴,转动座套设在转轴上,并可沿转轴进行转动,电机通过齿轮传动组带动驱动齿轮转动,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并且齿轮传动组可起到减速作用,结构简单,传动稳定。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转动座的侧壁上设有检测杆,所述外壳在对应检测杆处设有光电传感器,检测杆可插入光电传感器的槽口内。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检测杆随转动座进行转动,光电传感器的位置位于转盘的初始状态,在该状态下,各个阀芯分别关闭阀口,光电传感器上设有供检测杆端部插设的槽口,转动座在复位过程中,检测杆转至槽口挡住光时,光电传感器采集到信号,可停止电机继续转动,光电传感器和检测杆配合便于转动座进行复位。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阀腔包括第一阀腔、第二阀腔、第三阀腔、第四阀腔以及第五阀腔,阀芯包括对应各个阀腔的第一阀芯、第二阀芯、第三阀芯、第四阀芯以及第五阀芯,阀芯包括与各个阀芯相适配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以及第五阀口,第一阀口与底座上的通气孔连通,第二阀口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三阀口与通气孔连通,第四阀口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五阀口与导酒管连通,阀体上还设有与气泵出气口连通的第一气孔、与气泵进气口连通的第二气孔以及与出酒管连接的出酒孔;所述第一气孔分别与第一阀腔、第二阀腔连通,第二气孔与第三阀腔、第四阀腔分别连通,出酒孔与第五阀腔连通,转动座正转可带动第一阀芯、第四阀芯和第五阀芯同步上移;转动座反转可带动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同步上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正转和反转是两个相反的转动方向,当五个阀芯的抵触杆均抵触在转动座的端面上,此时密封相对应的五个阀口,五个阀腔便形成封闭空间,此时醒酒器处于保压状态;当转动座反转时,第二阀芯上的抵触杆移至抵触块的上端面,第三阀芯上的抵触杆移至抵触块的上端面,此时第一阀芯、第四阀芯和第五阀芯同步上移,而第一阀芯上的抵触杆、第四阀芯上的抵触杆和第五阀芯上的抵触杆还是抵触在转动座的端面上,第二阀芯开启第二阀口、第三阀芯开启第三阀口,第一阀口、第四阀口以及第五阀口仍处于密封状态,此时通过气泵运作,醒酒器进入抽真空状态;当转动座正转时,第一阀芯上的抵触杆移至抵触块的上端面,第四阀芯上的抵触杆移至抵触块的上端面,第五阀芯上的抵触杆移至抵触块的上端面,此时第一阀芯、第四阀芯和第五阀芯同步上移,而第二阀芯上的抵触杆和第三阀芯上的抵触杆还是抵触在转动座的端面上,第一阀芯开启第一阀口、第四阀芯开启第四阀口以及第五芯开启第五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密封,此时通过气泵运作,向酒液内溅射空气,醒酒器进入醒酒出酒状态,所以只需将本发明的醒酒器安装于酒液容器口上,通过各个不同阀口的开启关闭,气流流动路径也会因此改变,实现了保压、抽真空、醒酒出酒的多种功能,而且小巧易携带;醒酒器在抽真空状态下可抽取容器内空气,后进入保压状态,可避免酒液与空气过多过久接触而导致酒液变质变味,以长时间真空保存好珍贵酒液,在酒液未品尝完之前醒酒器都可安装于容器上;醒酒器在醒酒出酒状态下,充分鼓入外界空气使酒液快速醒酒,能将个把小时以上的醒酒时间缩短至五分钟内,无需繁琐的倒瓶或静置等待,直接按压出酒至酒杯,操作简单便利,并且有效的降低酒中苦涩口感,使人能在忙碌的状态下快速品尝到醇正口感的美酒。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各个阀芯均包括有提拉杆,复位件为外套于提拉杆的弹簧,提拉杆的顶部贯穿于阀体,提拉杆的底部连接有与各个阀口相适配的密封塞,弹簧一端抵触在密封塞上,另一端抵触在阀体上,所述抵触块上设有左倾斜面和右倾斜面,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的抵触杆可经左倾斜面移至抵触块上,第一阀芯、第四阀芯和第五阀芯的抵触杆可经右倾斜面移至抵触块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提拉杆上移时会压缩弹簧,可利用弹簧恢复变形,带动阀芯上下移动,保证了阀芯的正常运行,便于密封塞开启或关闭阀口,当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的抵触杆经左倾斜面移至抵触块上时,第一阀芯、第四阀芯和第五阀芯的抵触杆并未移至抵触块上;当第一阀芯、第四阀芯和第五阀芯的抵触杆经右倾斜面移至抵触块上时,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的抵触杆并未移至抵触块上,左倾斜面和右倾斜面便于抵触杆移至抵触块上,也能确保转动座正反转分别带动两组阀芯进行运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阀体上端面设有盖板,盖板在对应五个阀腔处分别设有台阶孔,台阶孔内套有密封套,所述提拉杆穿设于密封套。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密封套套设在提拉杆上,密封套与阀腔的内壁相贴合,可对阀腔进行密封处理,防止在台阶孔处发生漏气的情况。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阀座与底座之间安装有导通板,导通板上设有与阀座上的五个阀口相对应连通的第一错位孔、第二错位孔、第三错位孔、第四错位孔以及第五错位孔,第一错位孔与底座上的通气孔连通,第二错位孔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三错位孔与通气孔连通,第四错位孔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五错位孔与导酒管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导通板上的错位孔代替常规的导管连接,这样有利于缩小醒酒器的体积,并且结构设计合理,优化了醒酒器的内部结构。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外界空气的外通孔,外通孔与第二错位孔、第四错位孔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相比较于将外通孔设置在外壳上,在底座上设置外通孔的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美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光电传感器与检测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动座与换向阀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转动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阀芯、阀座和导通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阀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阀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导通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保压状态下换向阀的原理图;

图13为抽真空状态下换向阀的原理图;

图14为醒酒出酒状态下换向阀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4所示,一种电动醒酒器,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有气泵2,外壳1上连接有出酒管3,外壳1的底部设有用于将醒酒器固定在酒液容器开口处的底座4,底座4上设有与酒液容器内空气相通的通气孔41以及伸入酒液容器的导酒管42,外壳1内还设有用于控制气泵2气路转换换向阀5以及控制换向阀5运行的驱动机构,换向阀5包括阀体51以及安装在阀体51底部的阀座52,阀体51上设有阀腔,阀腔包括第一阀腔511、第二阀腔512、第三阀腔513、第四阀腔514以及第五阀腔515,阀腔内设有阀芯,阀芯包括对应第一阀腔511的第一阀芯521、对应第二阀腔512的第二阀芯522、对应第三阀腔513的第三阀芯523、对应第四阀腔514的第四阀芯524以及对应第五阀腔515的第五阀芯525,阀座52上设有与各个阀芯相适配的第一阀口531、第二阀口532、第三阀口533、第四阀口534以及第五阀口535,第一阀口531与底座4上的通气孔41连通,第二阀口532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三阀口533与通气孔41连通,第四阀口534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五阀口535与导酒管42连通,阀体51上还设有与气泵出气口21连通的第一气孔541、与气泵进气口22连通的第二气孔542以及与出酒管3连接的出酒孔543;第一气孔541分别与第一阀腔511、第二阀腔512连通,第二气孔542与第三阀腔513、第四阀腔514分别连通,出酒孔543与第五阀腔515连通,驱动机构与阀体51之间还设有转动座7,转动座7转动设置在外壳1内,各个阀芯的端部分别穿设有抵触杆526,转动座7在对应抵触杆526处设有抵触块71,抵触块71在随转动座7转动时,抵触块71与抵触杆526相抵触可带动阀芯上移,阀体51内设有驱动阀芯下移复位的复位件,转动座7正转可带动第一阀芯521、第四阀芯524和第五阀芯525同步上移;转动座7反转可带动第二阀芯522和第三阀芯523同步上移。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座7背离阀体51的一侧设有凹腔72,凹腔72的底面沿转动座7的周向设有供各个阀芯的端部穿过的导向孔73,各个阀芯分别与对应的导向孔73导向滑移配合,抵触块71一体设置在凹腔72的底面上,并且设置在导向孔73的一旁,各个阀芯的抵触杆526与凹腔72的底面相抵触,抵触杆526可从凹腔72的底面移至抵触块71的上端面处实现阀芯的上移。当然也可以在转动座7靠近阀体51的一侧设置滑槽,转动座转动时,阀芯的抵触杆移至滑槽内,从而带动阀芯上移。

在本实施例中,阀座51上端面的中部位置一体设置有转轴55,转动座7转动设置在转轴55上,驱动机构包括电机61,电机61的输出轴上连接有齿轮传动组62,该齿轮传动组包括由多个齿轮啮合组成的第一传动组621以及由两个齿轮组成的第二传动组622,转动座7上部一体设置有驱动齿轮74,第二传动组622与驱动齿轮74联动。当然电机61也可通过减速齿轮直接带动驱动齿轮74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转动座7的侧壁上一体设置有检测杆75,外壳1在对应检测杆75处设有光电传感器8,检测杆75可插入光电传感器8的槽口81内。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阀芯均包括有提拉杆527,复位件为外套于提拉杆527的弹簧63,提拉杆527的顶部贯穿于阀体51,提拉杆527的底部连接有与各个阀口相适配的密封塞528,弹簧63一端抵触在密封塞528上,另一端抵触在阀体51上,抵触块71上设有左倾斜面711和右倾斜面712,第二阀芯522和第三阀芯523的抵触杆526可经左倾斜面711移至抵触块71上,第一阀芯521、第四阀芯524和第五阀芯525的抵触杆526可经右倾斜面712移至抵触块71上。

在本实施例中,阀体51上端面设有盖板56,盖板56在对应五个阀腔处分别设有台阶孔,台阶孔内套有密封套57,提拉杆527穿设于密封套57。

在本实施例中,阀座52与底座4之间安装有导通板57,导通板57上设有与阀座52上的五个阀口相对应连通的第一错位孔571、第二错位孔572、第三错位孔573、第四错位孔574以及第五错位孔575,第一错位孔571与底座4上的通气孔41连通,第二错位孔572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三错位孔573与通气孔41连通,第四错位孔574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五错位孔575与导酒管42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4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外界空气的外通孔43,外通孔43与第二错位孔572、第四错位孔574连通,第一气孔541与气泵出气口21、第二气孔542与气泵进气口22之间均用导管9连接。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发明优选地具体实施例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