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结底的高粱酒蒸煮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20261发布日期:2019-01-15 23:36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结底的高粱酒蒸煮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酿酒装置,特别是指一种防结底的高粱酒蒸煮锅炉。



背景技术:

在高粱酒(也称烧酒或者白酒)其生产工艺主要分为三步:蒸煮、发酵以及酿酒。其中,蒸煮是整个生产工艺的第一步,它是将浸泡后的高粱倒入蒸煮锅炉内进行蒸煮,使得高粱颗粒破壁并使其内部的汁液流出,从而得到可以用于发酵的熟粮,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蒸煮设备,一种是传统的柴火锅炉,另一种是较为先进的蒸汽锅炉,考虑到蒸汽锅炉的购置成本偏高(一般都在17000元左右),因此大部分的家庭作坊还是采用柴火锅炉进行蒸煮。

传统的蒸煮锅炉结构非常简单,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炤台1和蒸锅2,蒸锅2放置于炤台1上,为了能跟火苗有足够的接触面积,蒸锅2的锅底呈圆弧形,使用时,往炤台1的燃烧腔内添加柴火即可。这种结构的蒸煮锅炉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受到蒸锅自身的体积限制,通常每次都只能放置30-40斤左右的高粱;2、由于蒸锅的底部温度较高,因此每次蒸煮完成时,高粱都会在锅底表面结底,蒸煮完成后,需要用铲子将结底层铲掉,由于锅底最下端100的弧度较小,而铲子又相对较大,很难下铲,因此最下端处的高粱结底比较难处理,实际生产时,往往是先用水泡一会,使其软化待粘度降低后,再行清理;3,另外,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高粱内的大量汁液外流,导致蒸锅内的高粱牢牢粘结在一起,这就会使得底部的热量很难传递到蒸锅的上部,从而出现底部的高粱烧焦,而上部的高粱还未煮熟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结底的高粱酒蒸煮锅炉,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结底的高粱酒蒸煮锅炉,包括炤台和蒸锅,所述蒸锅安装于炤台上,所述蒸锅包括半球形的蒸锅本体以及固定安装于蒸锅本体上端口的加高圆筒,所述加高圆筒与蒸锅本体之间密封连接;所述高粱酒蒸煮锅炉还包括防止蒸锅本体最下端结底的隔离桶,所述隔离桶倒置于锅炉的中心。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桶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和围壁,围壁的上端分布有进水孔,所述进水孔的孔径小于高粱的粒径。进水孔的设置不仅方便进水,而且也便于热量传递,即有利于热量从蒸锅底部传导至蒸锅上部。

更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桶呈圆台形,且开口端的直径大于底板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桶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围壁以及向上延伸的蒸汽管,所述蒸汽管安装于底板上方并且跟围壁围成的空间连通,蒸汽管的上端封口,且蒸汽管的上部侧壁排列有气孔,所述气孔的孔径小于高粱的粒径。

更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桶呈圆台形,且开口端的直径大于底板的直径。

再进一步的,所述蒸汽管的高度小于锅盖的高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高粱无法进入隔离桶内部,这样可确保蒸锅本体的最下端处不再出现高粱结底的问题。

2、加高圆筒的设置,可极大的增加每次高粱的蒸煮量,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3、在蒸煮时,水分会预先进入隔离桶内,这部分水分烧开后会形成蒸汽,并从蒸汽管的上部气孔排出,从而对蒸锅上部的高粱进行持续加热,进而减小了蒸锅底部和上部的温差,避免在蒸煮时出现底部烧焦,而上部未煮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示说明:1炤台,2蒸锅,3烟囱,11燃烧室,4蒸锅本体,5加高圆筒,6隔离桶,7底板,8围壁,81进水孔,9蒸汽管,91气孔,10锅盖,100锅底最下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

同时参照图2、图3和图4,一种防结底的高粱酒蒸煮锅炉,包括炤台1、蒸锅2、烟囱3以及隔离桶6。所述炤台1内形成燃烧室11,烟囱3安装于炤台1的上部并与燃烧室11连通。如图3所示,所述蒸锅2包括半球形的蒸锅本体4以及固定安装于蒸锅本体4上端口的加高圆筒5,所述加高圆筒5与蒸锅本体4之间密封连接。使用时,高粱连同水倒入加高圆筒5和蒸锅本体4内,通过加高圆筒5的设置,可极大的增加每次高粱的蒸煮量(每次大概可以放置120斤左右的高粱),从而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所述隔离桶6具有防止蒸锅本体4最下端结底的问题,它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7和围壁8,如图所示,隔离桶6倒置于蒸锅本体4的中心,围壁8的上端分布有进水孔81,所述进水孔81的孔径小于高粱的粒径。高粱无法进入隔离桶6内部,这样可确保蒸锅本体4的最下端处不再出现高粱结底的问题。此外,所述隔离桶6的形状并不固定,但优选为圆台形,且开口端的直径大于底板的直径。一方面,圆台形的隔离桶6安放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其与蒸锅本体4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便于热量传递。

实施例二

参照图5和图6,实施例二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它与上述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所述隔离桶6上还安装有向上延伸的蒸汽管9,所述蒸汽管9安装于底板7上方并且跟围壁8围成的区域连通。蒸汽管9的上端封口,且蒸汽管9的上部侧壁排列有气孔91,所述气孔91的孔径小于高粱的粒径。进一步的,所述隔离桶6呈圆台形,开口端的直径大于底板7的直径,并且蒸汽管9的高度小于锅盖10的高度。在蒸煮时,水分会预先进入隔离桶6内,这部分水分烧开后会形成蒸汽,并从蒸汽管9的上部气孔91排出,从而对蒸锅上部的高粱进行持续加热,进而减小了底部和上部的温差,避免在蒸煮时出现底部烧焦,而上部未煮熟的问题。

以上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