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3784发布日期:2019-03-30 08:12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发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发酵装置广泛应用于微生物菌种的发酵,具有发酵快,清洁卫生和规模化生产的优点,微生物的发酵工艺是在发酵器里进行的,发酵的过程需要氧气,故需要向发酵装置里通入洁净的空气以补充发酵器内因发酵而缺少的氧气,同时还需对发酵装置进行搅拌,使得与氧气充分接触,现有的发酵装置大都是单纯在罐体的底部设置曝气管,通过管道喷射气流,这些气流大都是直线式的气流,相对于上层的菌种来说,其曝气效果相对较差,进而造成曝气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提高发酵装置的曝气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以及曝气单元,所述内筒体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内筒体相通的排料管,所述排料管延伸至所述外筒体之外,所述内筒体的上部还设置有进料口、观察口以及排气管,所述进料口与所述观察口上均设置有密封盖,所述排气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内筒体内设置有与所述内筒体同轴线的搅拌轴,对应的所述内筒体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搅拌轴转动的搅拌电机,所述搅拌轴远离所述搅拌电机的端部通过固定架安装在所述内筒体的底部,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曝气单元包括外管、与所述外管相连通的主管,所述主管位于所述内筒体的底部且与所述内筒体同轴线,所述外管远离所述主管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外筒体之外,所述主管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分管,所述分管远离所述主管的端部的外周壁上安装有曝气头。

优选地,所述曝气头包括与所述分管相连通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分管的端部密封,所述连接管上嵌套有螺旋管,所述螺旋管靠近所述分管的端部与所述连接管相连通,所述连接管的轴线与所述主管的轴线相平行。

优选地,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内筒体之间还填充有保温泡沫。

优选地,所述排料管与所述外管上均设置有阀门。

优选地,所述外筒体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发酵装置通过螺旋叶片的搅拌作用以及螺旋叶片本身结构带来的推动作用,使得内筒体内的菌种在被搅拌的同时,将上层的菌种推送到下层,而位于菌种下层的曝气头喷射气流,进而使得上层的菌种也能够充分的接触到气体;此外利用曝气头上的螺旋管,使得气流喷射出来具有一定圆周运动的趋势,进而形成小范围的旋转气流,进而产生旋流,对菌种具有小范围的搅拌作用,随着上层的菌种被不断的推送下来,其与螺旋管形成的小范围旋转气流相接触,进而大大提高了菌种的曝气效果,使得内筒体内的菌种能够较为充分均匀的曝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壳体透明示意);

图2为曝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未画外管);

图3为曝气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筒体、11-支撑腿、2-内筒体、21-进料口、22-观察口、 23-排气管、24-搅拌电机、3-保温泡沫、4-搅拌轴、41-螺旋叶片、42-固定架、 51-外管、52-主管、53-分管、54-曝气头、541-连接管、542-螺旋管、6-排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微生物发酵装置,包括外筒体1、内筒体2以及曝气单元,所述内筒体2的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内筒体2相通的排料管6,所述排料管6延伸至所述外筒体1之外,所述内筒体2的上部还设置有进料口21、观察口22以及排气管23,所述进料口21与所述观察口22上均设置有密封盖,所述排气管23上设置有阀门;所述内筒体2内设置有与所述内筒体2同轴线的搅拌轴4,对应的所述内筒体2的顶端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搅拌轴4转动的搅拌电机24,所述搅拌轴4远离所述搅拌电机24的端部通过固定架42安装在所述内筒体2的底部,固定架42固定在内筒体2上,搅拌轴4与固定架42转动连接,所述搅拌轴4上设置有螺旋叶片41;所述曝气单元包括外管51、与所述外管51相连通的主管52,外管51与外部气源相连通,所述主管52位于所述内筒体2的底部且与所述内筒体2同轴线,所述外管51远离所述主管52的端部延伸至所述外筒体1之外,所述主管52上设置有若干个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分管53,所述分管53远离所述主管52的端部的外周壁上安装有曝气头54。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头54包括与所述分管53相连通的连接管541,所述连接管541远离所述分管53的端部密封,所述连接管541上嵌套有螺旋管542,所述螺旋管542靠近所述分管53的端部与所述连接管541相连通,所述连接管541的轴线与所述主管52的轴线相平行,气流从分管53内进入连接管541,然后再进入螺旋管542内,并通过螺旋管542远离分管53的端部喷出。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1与所述内筒体2之间还填充有保温泡沫3。

进一步的,所述排料管6与所述外管51上均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支撑腿11。

在本申请中,如图4所示,给出了固定架42的一种结构,在实际制造中也可以选择其他结构的固定架42,只要不影响分管53和曝气头54的布置即可,固定架42的具体安装方式本申请不在过多叙述。

使用时,通过进料口21加入菌种,通过观察口22可进行发酵情况的观察,在发酵过程中通过密封盖可将进料口21和观察口22密封,启动搅拌电机24 即可对菌种进行搅拌,利用螺旋叶片41的结构特点可在其转动过程中对菌种产生推动作用,在未进行曝气时,通过改变搅拌电机24的转动方向可以实现菌种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推动效果(根据螺旋叶片41的旋向可确定推动力的方向);当需要对菌种进行曝气时,打开排气管23,控制搅拌电机24朝一个方向转动,使得对菌种的推动力朝下,在螺旋叶片41的转动下,使得上层的菌种朝下运动,同时通入气流,向下的菌种与曝气头54朝上的气流产生对撞,同时曝气头54产生局部的旋转气流,产生搅拌作用,与螺旋叶片41的双重作用下,大大提高了菌种的曝气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该发酵装置通过螺旋叶片的搅拌作用以及螺旋叶片本身结构带来的推动作用,使得内筒体内的菌种在被搅拌的同时,将上层的菌种推送到下层,而位于菌种下层的曝气头喷射气流,进而使得上层的菌种也能够充分的接触到气体;此外利用曝气头上的螺旋管,使得气流喷射出来具有一定圆周运动的趋势,进而形成小范围的旋转气流,进而产生旋流,对菌种具有小范围的搅拌作用,随着上层的菌种被不断的推送下来,其与螺旋管形成的小范围旋转气流相接触,进而大大提高了菌种的曝气效果,使得内筒体内的菌种能够较为充分均匀的曝气。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