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4658发布日期:2020-06-17 00:33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浮游生物采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拆卸和清洗,可以将杂质、大型生物清除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



背景技术:

目前还没有专门采集纤毛虫的装置,通常是将采集中型浮游生物的采集装置进行改进后,用于采集纤毛虫。但是,由于传统的采集装置不能拆卸,不利于清洗;纤毛虫的体长为20-200μm,网的孔径较大不适用于纤毛虫的采集;传统的采集装置在采集纤毛虫的过程中将杂质、大型生物一并采集,对后期观察造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采集纤毛虫的过程中,由于采集网较小,且并没有多次过滤、使得大型浮游生物如六足类、还有各种藻类也被采集起来,有时会碰到这种大型浮游生物大规模爆发的时候、会导致观察纤毛虫极其困难、且静水域采集问题需要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采集装置不能拆卸,不利于清洗,杂质、大型生物一起被采集,不利于后期对纤毛虫的观察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拆卸和清洗,可以将杂质、大型生物清除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包括下网筒,与下网筒连接的圆筒,伸入下网筒和圆筒中的竖杆,设于露出圆筒之外的竖杆上的横杆,设于横杆两端的旋转叶片;横杆中部与竖杆转动连接,下网筒包括底板,与底板连接的纺锤形网,设于纺锤形网上端的第一过滤网;竖杆下端与底板连接;圆筒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圆筒下端与第一过滤网的外边缘连接,横杆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有间隙,竖杆上端设有拉环,下网筒上设有配重块,第二过滤网的外边缘通过若干个卡扣与圆筒可拆卸连接;圆筒左侧上部设有辅助筒,圆筒右侧下部设有收集桶;辅助筒和收集桶均与圆筒连通,辅助筒上端设有第三过滤网,收集桶下端设有第四过滤网,第三过滤网的网目尺寸与第二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相同,第二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第四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纺锤形网和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导环与拉绳连接,在收集纤毛虫的过程中,不断拉起和放松拉绳,从而使两个旋转叶片在水流的作用下带动横杆转动,横杆将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上表面的杂质、大型生物拨开,只有纤毛虫才能通过第二过滤网进入圆筒中,然后纤毛虫通过第一过滤网进入下网筒中,当纤毛虫收集好后,打开阀门将纤毛虫放出;

当需要拆卸清洗的时候,将第二过滤网的外边缘各个卡扣拆除,将竖杆下端与底板分离,竖杆、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与底板、纺锤形网、圆筒分离,便于清洗,清洗完毕后重新安装即可。

另外,从第二过滤网及第三过滤网进入辅助筒和圆筒中的浮游生物,如果无法均通过第一过滤网进入下网筒,则将进入收集桶中,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收集纤毛虫和比纤毛虫尺寸大的另一种浮游生物。

作为优选,底板下部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阀门;竖杆下端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与底板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纺锤形网上设有圆圈,圆圈与纺锤形网的横截面尺寸最小的部位连接。

作为优选,第一过滤网中部与竖杆连接,第一过滤网呈向下张开的喇叭形。

作为优选,第二过滤网中部通过圆环与竖杆连接,圆环通过紧固螺钉与竖杆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横杆上部的竖杆上设有垫块,垫块上方的竖杆上设有紧固螺母。

作为优选,垫块呈圆形,垫块上设有长圆形缺口,长圆形缺口与竖杆相配合。

作为优选,横杆下表面中部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与第二圆环相配合。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便于拆卸和清洗,可以将杂质、大型生物清除;有利于后期对纤毛虫的观察,可以同时收集纤毛虫和比纤毛虫尺寸大的另一种浮游生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垫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下网筒1、圆筒2、竖杆3、横杆4、旋转叶片5、圆环7、垫块8、紧固螺母9、配重块10、底板11、纺锤形网12、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23、紧固螺钉71、长圆形缺口81、拉环101、辅助筒102、收集桶103、第三过滤网104、第四过滤网105、阀门111、固定板112、圆圈1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包括下网筒1,与下网筒连接的圆筒2,伸入下网筒和圆筒中的竖杆3,设于露出圆筒之外的竖杆上的横杆4,设于横杆两端的旋转叶片5;横杆中部与竖杆转动连接,下网筒包括底板11,与底板连接的纺锤形网12,设于纺锤形网上端的第一过滤网13;竖杆下端与底板连接;圆筒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23,圆筒下端与第一过滤网的外边缘连接,横杆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有间隙,竖杆上端设有拉环101,下网筒上设有配重块10,第二过滤网的外边缘通过多个卡扣与圆筒可拆卸连接;圆筒左侧上部设有辅助筒102,圆筒右侧下部设有收集桶103;辅助筒和收集桶均与圆筒连通,辅助筒上端设有第三过滤网104,收集桶下端设有第四过滤网105,第三过滤网的网目尺寸与第二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相同,第二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第四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纺锤形网和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相同。

底板下部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阀门111;竖杆下端设有固定板112,固定板与底板可拆卸连接。

纺锤形网上设有圆圈121,圆圈与纺锤形网的横截面尺寸最小的部位连接。

第一过滤网中部与竖杆连接,第一过滤网呈向下张开的喇叭形。

第二过滤网中部通过圆环7与竖杆连接,第二圆环通过紧固螺钉与竖杆固定连接。

横杆上部的竖杆上设有垫块8,垫块上方的竖杆上设有紧固螺母9。

横杆下表面中部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与第二圆环相配合。

如图2所示,垫块上设有长圆形缺口81,长圆形缺口与竖杆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不断拉起和放松拉绳,使两个旋转叶片在水流的作用下带动横杆转动,横杆将第二过滤网和第三过滤网上表面的杂质、大型生物拨开,只有纤毛虫才能通过第二过滤网进入上网筒中,然后纤毛虫通过第一过滤网进入下网筒中,当纤毛虫收集好后,打开阀门将纤毛虫放出。

当需要拆卸清洗的时候,将第二过滤网的外边缘各个卡扣拆除,将竖杆下端与底板分离,竖杆、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与底板、纺锤形网、圆筒分离,清洗完毕后重新安装即可。

另外,从第二过滤网及第三过滤网进入辅助筒和圆筒中的浮游生物,如果无法均通过第一过滤网进入下网筒,则将进入收集桶中,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收集纤毛虫和比纤毛虫尺寸大的另一种浮游生物。

应理解,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

本技术:
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包括下网筒(1),与下网筒连接的圆筒(2),伸入下网筒和圆筒中的竖杆(3),设于露出圆筒之外的竖杆上的横杆(4),设于横杆两端的旋转叶片(5);横杆中部与竖杆转动连接,下网筒包括底板(11),与底板连接的纺锤形网(12),设于纺锤形网上端的第一过滤网(13);竖杆下端与底板连接;圆筒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23),圆筒下端与第一过滤网的外边缘连接,横杆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有间隙,竖杆上端设有拉环(101),下网筒上设有配重块(10),第二过滤网的外边缘通过若干个卡扣与圆筒可拆卸连接;圆筒左侧上部设有辅助筒(102),圆筒右侧下部设有收集桶(103);辅助筒和收集桶均与圆筒连通,辅助筒上端设有第三过滤网(104),收集桶下端设有第四过滤网(105),第三过滤网的网目尺寸与第二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相同,第二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第四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纺锤形网和第一过滤网的网目尺寸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底板下部设有开口,开口上设有阀门(111);竖杆下端设有固定板(112),固定板与底板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纺锤形网上设有圆圈(121),圆圈与纺锤形网的横截面尺寸最小的部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第一过滤网中部与竖杆连接,第一过滤网呈向下张开的喇叭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第二过滤网中部通过圆环(7)与竖杆连接,圆环通过紧固螺钉(71)与竖杆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横杆上部的竖杆上设有垫块(8),垫块上方的竖杆上设有紧固螺母(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垫块呈圆形,垫块上设有长圆形缺口(81),长圆形缺口与竖杆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其特征是,横杆下表面中部设有圆形凹槽,圆形凹槽与圆环相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静水域的两种浮游生物采样器,包括下网筒,与下网筒连接的圆筒,伸入下网筒和圆筒中的竖杆,设于露出圆筒之外的竖杆上的横杆,设于横杆两端的旋转叶片;横杆中部与竖杆转动连接,下网筒包括底板,与底板连接的纺锤形网,设于纺锤形网上端的第一过滤网;竖杆下端与底板连接;圆筒上端设有第二过滤网,圆筒下端与第一过滤网的外边缘连接,横杆和第二过滤网之间设有间隙,竖杆上端设有拉环,下网筒上设有配重块,第二过滤网的外边缘通过若干个卡扣与圆筒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便于拆卸和清洗,可以同时收集两种浮游生物的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魏子凯;李鑫熠;王勇;丰美萍;樊英萍;王健鑫;刘雪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海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7.03
技术公布日:2020.06.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