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65582发布日期:2022-03-01 18:5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组合物,并涉及这些化合物或其盐、组合物作为除草剂的用途。


背景技术:

2.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的重要作用,目前已普遍采用化学除草、杀虫或杀菌,如玉米、大豆、棉花、小麦和水稻等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使用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药物。尽管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种类繁多,但由于植物病虫草害的抗性问题、药物的效率及使用成本等问题的不断涌现,依然需要针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药物的高效性、成本、残留等问题进行持续地研究。其中,对于具有苯基吡唑啉结构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已经在公开号为cn1292791a、cn1355806a的专利中有描述,但其植物出苗后的除草活性可能不甚令人满意,且均不能同时兼具杀菌、除草的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取代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组合物及其用途。申请人通过对苯基吡唑啉衍生物类化合物的大量研究,以苯基吡唑啉衍生物的结构为基础引入了取代的吡唑基团,开发得到了一类可用作除草剂和/或杀菌剂,具有非常突出的生物活性和作物安全性。
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其结构式如下:
5.式中,
6.r1、r2、r3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代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卤代c
1-c6烷硫基、c
1-c6烷胺基、卤代c
1-c6烷胺基、c
3-c6环烷基、卤代c
3-c6环烷基、c
2-c6烯基、c
2-c4炔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c
1-c6烷硫基取代的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氧基、c
1-c6烷羰基、c
1-c6烷氧基羰基、c
1-c6烷胺基羰基、c
1-c6烷基磺酰基、卤素、cn、no2、羟基、巯基、羧基、醛基或氨基;
7.r4和r5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代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或卤代c
1-c6烷硫基;
8.或者,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m-,m表示1-6;
9.r6表示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c
1-c6烷胺基、c
3-c6环烷基、c
3-c6环烷基氧基、c
2-c6烯基、卤代c
2-c6烯基、c
2-c6烯氧基、c
2-c6烯硫基、c
2-c4炔基、c
1-c6烷基羰基、卤代c
1-c6烷基羰基、c
1-c6烷氧基羰基、卤代c
1-c6烷氧基羰基、c
1-c6烷胺基羰基、卤代c
1-c6烷胺基羰基、c
1-c6烷基磺酰基、卤代c
1-c6烷基磺酰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氧基、c
3-c6环烷基氧羰基、c
3-c6环烷基胺羰基、c
3-c6杂环基、c
3-c6杂环基氧基、c
3-c6杂环基氧羰基、c
3-c6杂环基胺羰基、c
1-c6烷基取代的c
3-c6杂环基、氨基羰基取代的c
1-c6烷基、cn、卤素、no2、coor1、conr1r2、巯基、羧基、醛基、羟基或氨基;
10.进一步地,式(i)中,r1、r2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代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卤代c
1-c6烷硫基、c
3-c6环烷基、卤代c
3-c6环烷基、c
2-c6烯基、c
2-c4炔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取代的c
1-c6烷基、卤素、cn或氨基;
11.r3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代c
1-c6烷氧基、c
2-c6烯基、c
2-c4炔基、c
3-c6环烷基、卤代c
3-c6环烷基、卤素、cn或氨基;
12.r4和r5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或卤代c
1-c6烷氧基;
13.或者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m-,m表示2-6;
14.r6表示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c
1-c6烷胺基、c
3-c6环烷基、c
3-c6环烷基氧基、c
2-c6烯基、卤代c
2-c6烯基、c
2-c6烯氧基、c
2-c6烯硫基、c
2-c4炔基、c
1-c6烷基羰基、卤代c
1-c6烷基羰基、c
1-c6烷氧基羰基、卤代c
1-c6烷氧基羰基、c
1-c6烷胺基羰基、卤代c
1-c6烷胺基羰基、c
1-c6烷基磺酰基、卤代c
1-c6烷基磺酰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氧基、c
3-c6环烷基氧羰基、c
3-c6环烷基胺羰基、c
3-c6杂环基、氨基羰基取代的c
1-c6烷基、cn、卤素、no2、coor1、conr1r2、巯基、羧基、醛基、羟基或氨基;
15.进一步地,式(i)中,r1、r2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代c
1-c6烷氧基、c
2-c6烯基、c
2-c4炔基、c
3-c6环烷基或卤代c
3-c6环烷基;
16.r3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代c
1-c6烷氧基、c
3-c6环烷基、卤代c
3-c6环烷基、c
2-c6烯基、c
2-c4炔基、卤素或cn;
17.r4和r5相同或不同,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或卤代c
1-c6烷氧基;
18.或者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m-,m表示2-5;
19.r6表示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c
1-c6烷胺基、c
3-c6环烷基、c
2-c6烯基、c
2-c6烯氧基、c
2-c6烯硫基、c
2-c4炔基、c
1-c6烷基羰基c
1-c6烷氧基羰基、c
1-c6烷胺基羰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氧基、氨基羰基取代的c
1-c6烷基、cn、卤素、no2、coor1、巯基、羧基、醛基、羟基或氨基;
20.进一步地,式(i)中,r6表示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c
1-c6烷硫基、c
3-c6环烷基、c
2-c6烯基、c
1-c6烷基羰基、c
1-c6烷氧基羰基、c
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氨基羰基取代的c
1-c6烷基、cn、卤素、巯基、羧基、羟基或氨基;
21.进一步地,式(i)中,r1、r2相同、分别独立地选自h、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或c
2-c6烯基;
22.r3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c
2-c6烯基、卤素或cn;
23.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m-、m表示3-5;
24.r6选自h、c
1-c6烷基、卤代c
1-c6烷基、c
1-c6烷氧基、卤素、羟基或氨基;
25.进一步地,式(i)中,r1、r2均为相同的c
1-c4烷基;
26.r3为c
1-c4烷基;
27.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3-或-(ch2)
4-;
28.r6选自h、c
1-c4烷基、c
1-c4烷氧基、卤素、羟基或氨基;
29.进一步地,r1、r2均为相同的甲基或乙基,r3为甲基或乙基,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3-或-(ch2)
4-,r6选自h、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正丁氧基、仲丁氧基、异丁氧基、叔丁氧基、氟、氯、溴、羟基或氨基;
30.进一步地,r1、r2均为相同的甲基或乙基,r3为甲基或乙基,r4和r5一起形成基团-(ch2)
3-或-(ch2)
4-,r6选自h、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异丙氧基、氟、氯、溴、羟基或氨基;
31.再进一步地,式(i)结构如下任意一种;
32.[0033][0034]
[0035]
在上述化合物结构式的定义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均具有如下含义:
[0036]c1-c6烷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或叔丁基等。
[0037]
卤或卤素:指氟、氯、溴、碘。
[0038]
卤代c
1-c6烷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在这些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素所取代,例如,氯甲基、二氯甲基、三氯甲基、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等。
[0039]c1-c6烷氧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甲氧基、乙氧基等。
[0040]
卤代c
1-c6烷氧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氧基,在这些烷氧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素所取代,例如,氯甲氧基、二氯甲氧基、三氯甲氧基、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三氟甲氧基、氯氟甲氧基、三氟乙氧基等。
[0041]c1-c6烷硫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经硫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甲硫基、乙硫基等。
[0042]
卤代c
1-c6烷硫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硫基,在这些烷硫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例如,氯甲硫基、二氯甲硫基、三氯甲硫基、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三氟甲硫基、氯氟甲硫基等。
[0043]c2-c6烯基:碳原子数为2-6的直链或支链烯基,例如乙烯基等。
[0044]c2-c4炔基:碳原子数为2-4的直链或支链炔基,例如乙炔基等。
[0045]c1-c6烷胺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经氮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例如甲胺基、乙胺基等。
[0046]
卤代c
1-c6烷胺基:碳原子数为1-6的直链或支链烷胺基,在这些烷胺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素所取代,例如,氯甲胺基、二氯甲胺基、三氯甲胺基、氟甲胺基、二氟甲胺基、三氟甲胺基、氯氟甲胺基、三氟乙胺基等。
[0047]c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作为取代基对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进行取代的基团。
[0048]c1-c6烷硫基取代的c
1-c6烷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硫基作为取代基对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进行取代的基团。
[0049]c1-c6烷氧基取代的c
1-c6烷氧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作为取代基对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进行取代的基团。
[0050]c1-c6烷羰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羰基连接形成的基团。
[0051]c1-c6烷氧基羰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与羰基连接形成的基团。
[0052]c1-c6烷胺基羰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胺基与羰基连接形成的基团。
[0053]c1-c6烷基磺酰基:由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与磺酰基连接形成的基团。
[0054]c3-c6环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
[0055]
卤代c
3-c6环烷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在这些环烷基上的氢原子可部分或全部被卤原子所取代。
[0056]
氨羰基取代的c
1-c6烷基:由氨基、羰基依次连接形成的基团作为取代基对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进行取代形成的基团,例如,-ch
2-co-nh2。
[0057]c3-c6环烷基氧羰基:由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与氧原子、羰基依次连接形成的基
团。
[0058]c3-c6杂环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中插入o、s或n形成的基团。
[0059]c3-c6杂环基氧基:碳原子数为3-6的环烷基中插入o、s或n形成的基团经氧原子键连接到结构上。
[0060]c3-c6杂环基氧羰基:由碳原子数为3-6的杂环基与氧原子、羰基依次连接形成的基团。
[0061]
所述的盐为农药可接受的盐,具体可以为本发明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与化学上可接受的酸进行反应制得的盐,其中化学上可接受的酸可以是无机酸(如盐酸、硫酸、磷酸或氢溴酸等)或有机酸(如草酸、马来酸、富马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或苯甲酸等);所述的农药可接受的盐也可以为本发明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与化学上可接受的碱进行反应制得的盐,其中化学上可接受的碱可以是无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钠或碳酸氢钾)或有机碱(如三甲胺、三乙胺等);
[0062]
进一步地,所述的农药可接受的盐可以为钾盐、钠盐、铵盐、钙盐、吡啶盐或胆碱盐。
[0063]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除草组合物,包括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还包括制剂载体或制剂助剂。
[0064]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控制不想要的植物和/或作物病害的方法,包括将有效量的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或如上所述的杀菌和/或除草组合物使用在不想要的植物和/或作物上;优选的,作物可以为产生或未产生病害的作物。
[0065]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或如上所述的杀和/或除草组合物在控制和/或预防不想要的植物和/或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0066]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除草组合物,包括除草有效量的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还包括制剂载体或制剂助剂。
[0067]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包括杀菌有效量的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还包括制剂载体或制剂助剂。
[0068]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控制不想要的植物的方法,包括将除草有效量的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或如上所述的除草组合物使用在不想要的植物上。
[0069]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控制作物病害的方法,包括将有效量的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或如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使用在作物上;优选的,作物可以为产生或未产生病害的作物。
[0070]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或如上所述的除草组合物在控制不想要的植物上的用途。
[0071]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苯基吡唑啉衍生物或其盐中的至少一种或如上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控制作物病害上的用途。
[0072]
式ⅰ所述化合物可以由式(ii)所示中间体化合物与式(iii)所示中间体化合物进行反应后得到产物(在下列列举的化学式中,只要未另外进行定义,取代基和符号与通式ⅰ中定义的取代基和符号具有相同的意义):
[0073][0074]
为便于反应进行,还可在如上所示的反应过程中使用碱性试剂作为缚酸剂,优选的缚酸剂为有机碱性试剂,如三乙胺等;溶剂可选自乙腈、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四氢呋喃、二氯甲烷、苯、甲苯、二甲苯、二氯乙烷、乙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溶剂。
[0075]
式ii化合物是已知的或可以类似于已知方法制备。例如可以根据专利cn99803747.8提供的方法进行合成,式iii化合物可以由具有相应结构的吡唑酸进行制备。具有相应结构的吡唑酸的制备可以根据公开号为专利cn1161965a或cn102224149a的专利中提供的方法进行合成,其中对于氨基的转换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浓盐酸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将氨基替换为氯基团,再使用mg/thf生成格氏试剂后通入二氧化碳、再加入酸性试剂水解后使用socl2进行反应即可将氨基转换为酰氯基团。
[0076]
对于许多一年生的单子叶和双子叶不想要的植物,本发明的式i化合物具有突出的除草活性。本发明的活性物质也对于多年生杂草有效,这些杂草从根茎、根状茎、或其它的多年生的器官上生长出来。至于本发明的活性物质的使用时机,可以是在播种前、萌发前或萌发后。特别提及本发明化合物可以控制的单子叶和双子叶杂草群的代表例,本发明的活性物质能起到有效作用的杂草物种代表例包括单子叶植物:一年生燕麦属、黑麦草属、看麦娘属、稗、马唐属、狗尾草属和莎草属,和多年生的冰草属、狗牙根属、白茅属和高粱属、以及多年生的莎草属。
[0077]
关于双子叶杂草物种,其作用可以扩展到的物种例如一年生的猪殃殃属、堇菜属、婆婆纳属、野芝麻属、繁缕属、苋属、白芥属、番薯属、黄花稔属、母菊属和苘麻属,和多年生杂草旋花属、蓟属、酸模属和艾属。本发明活性物质在水稻播种这种特定条件下依然能有效控制不想要的植物,例如稗、慈姑属、泽泻属、荸荠属、蔗草和莎草属。如果将本发明化合物在萌芽前施用于土壤表面,可以在杂草长出前完全预防杂草的秧苗,或在杂草长出子叶时就停止生长,最后在三到四星期之后完全死亡。虽然本发明化合物对于单子叶和双子叶的杂草具有优良的除草活性,但对于重要的经济类作物植物,例如小麦、大麦、黑麦、稻子、玉米、甜菜、棉花和大豆却没有损害,或者是损害非常微小。因此,本发明化合物非常适于有选择地控制在农用作物或观赏植物中的无用植物。另外本发明化合物可以明显调节作物植物的生长。通过调节参与植物代谢,使用这些化合物定向控制植物的组分和促进收获,例如使植物干化和矮化生长。而且它们也适于调节和抑制不希望的植物生长,而不破坏作物的生长。抑制植物的生长在许多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作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或完全预防倒伏。
[0078]
可以使用一般的制剂来应用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使用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乳油、水乳剂、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粉剂、微囊悬浮剂、水分散粒剂、水溶性粒剂等。这样
本发明也提供了包括式i化合物的除草剂组合物。根据通常的生物学和/或化学的物理参数,可以用多种方式配制式i化合物。适合的制剂选择实例为:可湿性粉剂(wp)、可湿性液剂(sl)、可溶性粉剂(sp)、可分散液剂(dc)、水剂(as)、微乳剂(me)、乳油(ec)、水乳剂(ew)、可喷洒溶液、悬浮剂(sc)、可分散油悬浮剂(od)、粉剂(dp)、微囊悬浮剂(cs)、水分散粒剂(wg)、水溶性粒剂(sg)、大粒剂(gg)、用于撒播和土壤施药的颗粒剂(gr)、气雾剂(ae)、超低容量剂(ulv)和蜡制品。必要的制剂助剂,例如惰性物质、表面活性剂、溶剂及其它添加剂。
[0079]
在混配制剂或桶混制剂中,可以和本发明的活性物质混合的合适的活性物质为,例如《世界农药新品种技术大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中的已知物质。例如以下提到的除草剂活性物质可以和式i化合物混合:乙草胺、丁草胺、甲草胺、异丙草胺、异丙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丙草胺、毒草胺、克草胺、萘丙酰草胺、r-左旋萘丙酰草胺、敌稗、苯噻酰草胺、双苯酰草胺、吡氟酰草胺、杀草胺、氟丁酰草胺、溴丁酰草胺、二甲噻草胺、高效二甲噻草胺、乙氧苯草胺、氟噻草胺、甲氧噻草胺、吡草胺、异噁草胺、高效麦草氟甲酯、高效麦草氟丙酯、二丙烯草胺、烯草胺、丁酰草胺、环丙草胺、氟磺酰草胺、庚酰草胺、异丁草胺、丙炔草胺、特丁草胺、二甲苯草胺、二甲草胺、落草胺、三甲环草胺、氯甲酰草胺、炔苯酰草胺、戊酰苯草胺、卡草胺、新燕灵、三环噻草胺、丁烯草胺、牧草胺、苄草胺、醌萍胺、苯氟磺胺、萘丙胺、乙酰甲草胺、萘草胺、噻草胺、吡氰草胺、苯草多克死、草克乐、氯酞亚胺、丁脒胺、氟吡草胺、莠去津、西玛津、扑草净、氰草净、西草净、莠灭净、扑灭津、异丙净、氟草净、特丁净、特丁津、三嗪氟草胺、环丙津、甘扑津、草达津、扑灭通、西玛通、叠氮净、敌草净、异戊乙净、灭莠津、另丁津、仲丁通、特丁通、甲氧丙净、氰草净、抑草津、可乐津、莠去通、灭草通、甘草津、三聚氰酸、indaziflam、绿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氯嘧磺隆、苯磺隆、噻磺隆、吡嘧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甲酰氨基嘧磺隆、醚磺隆、醚苯磺隆、甲嘧磺隆、烟嘧磺隆、胺苯磺隆、酰嘧磺隆、乙氧嘧磺隆、环丙嘧磺隆、砜嘧磺隆、四唑嘧磺隆、啶嘧黄隆、单嘧磺隆、单嘧磺酯、氟唑磺隆、氟啶嘧磺隆、氟吡嘧磺隆、环氧嘧磺隆、唑吡嘧磺隆、氟嘧磺隆、丙苯磺隆、三氟丙磺隆、磺酰磺隆、三氟啶磺隆、氟胺磺隆、三氟甲磺隆、甲磺隆钠盐、氟吡磺隆、甲硫嘧磺隆、嘧苯胺磺隆、propyrisulfuron(丙嗪嘧磺隆)、嗪吡嘧磺隆、三氟羧草醚、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乙羧氟草醚、乙氧氟草醚、草枯醚、苯草醚、氯氟草醚乙酯、甲羧除草醚、三氟甲草醚、甲氧除草醚、三氟硝草醚、氟化除草醚、氟呋草醚、除草醚、甲草醚、二甲草醚、氟酯肟草醚、氟草醚酯、halosafen、绿麦隆、异丙隆、利谷隆、敌草隆、莎扑隆、氟草隆、苯噻隆、甲基苯噻隆、苄草隆、磺噻隆、异噁隆、特丁噻草隆、炔草隆、氯溴隆、甲基杀草隆、酰草隆、甲氧杀草隆、溴谷隆、甲氧隆、绿谷隆、灭草隆、环草隆、非草隆、氟硫隆、草不隆、枯草隆、草完隆、异草完隆、环莠隆、噻氟隆、丁噻隆、枯莠隆、对氟隆、甲胺噻唑隆、隆草特、三甲异脲、噁唑隆、monisouron、anisuron、methiuron、chloreturon、四氟隆、甜菜宁、甜菜宁-乙酯、甜菜安、磺草灵、特草灵、燕麦灵、苯胺灵、氯苯胺灵、二氯苄草酯、灭草灵、氯炔灵、carboxazole、chlorprocarb、fenasulam、bcpc、cppc、carbasulam、丁草特、禾草丹、灭草猛、禾草特、野麦畏、哌草丹、禾草畏、稗草丹、环草敌、燕麦敌、菌达灭、乙硫草特、坪草丹、克草猛、苄草丹、仲草丹、硫烯草丹、草灭散、isopolinate、methiobencarb、2,4-滴丁酯、2甲4氯钠、2,4-滴异辛酯、2甲4氯异辛酯、2,4-滴钠盐、2,4-滴二甲胺盐、2甲4氯乙硫酯、2甲4氯、2,4-滴丙酸、高2,4-滴丙酸盐、2,4-滴丁酸、2甲4氯丙酸、2甲4氯丙酸盐、2甲4氯丁酸、2,4,5-涕、2,4,5-涕丙酸、2,4,5-涕丁酸、2甲4氯胺盐、麦草畏、抑草蓬、伐草克、赛松、三氯苯酸、氨
二氯苯酸、甲氧三氯苯酸、禾草灵、吡氟禾草灵、精吡氟禾草灵、氟吡甲禾灵、高效吡氟氯禾灵、喹禾灵、精喹禾灵、恶唑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喔草酯、氰氟草酯、恶唑酰草胺、炔草酯、噻唑禾草灵、炔禾灵、羟戊禾灵、三氟禾草肟、异恶草醚、百草枯、敌草快、安磺灵、乙丁烯氟灵、异丙乐灵、甲磺乐灵、环丙氟灵、氨基丙氟灵、乙丁氟灵、氯乙氟灵、氨基乙氟灵、地乐灵、氯乙地乐灵、methalpropalin、丙硝酚、草甘膦、莎稗膦、草铵膦、甲基胺草磷、草硫膦、哌草膦、双丙氨膦、地散磷、抑草磷、蔓草磷、伐垅磷、双甲胺草磷、草特磷、咪唑烟酸、咪唑乙烟酸、咪唑喹啉酸、甲氧咪草烟、甲氧咪草烟铵盐、甲咪唑烟酸、咪草酯、氯氟吡氧乙酸、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三氯吡氧乙酸、氟硫草定、卤草定、三氯吡啶酚、噻草啶、氟啶草酮、氯氨吡啶酸、氟吡草腙、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cliodinate、烯禾啶、烯草酮、噻草酮、禾草灭、环苯草酮、丁苯草酮、肟草酮、吡喃草酮、buthidazole、嗪草酮、环嗪酮、苯嗪草酮、乙嗪草酮、ametridione、amibuzin、溴苯腈、辛酰溴苯腈、辛酰碘苯腈、碘苯腈、敌草腈、二苯乙腈、双唑草腈、羟敌草腈、iodobonil、唑嘧磺草胺、双氟磺草胺、五氟磺草胺、磺草唑胺、氯酯磺草胺、双氯磺草胺、啶磺草胺、呋草黄、双草醚、嘧啶肟草醚、环酯草醚、嘧草醚、嘧硫草醚、双环磺草酮、硝磺草酮、磺草酮、tembotrione、tefuryltrione、bicyclopyrone、ketodpiradox、异噁唑草酮、异噁氯草酮、fenoxasulfone、methiozolin、异丙吡草酯、吡草醚、吡唑特、野燕枯、苄草唑、吡草酮、吡氯草胺、pyrasulfotole、苯唑草酮、pyroxasulfone、唑草胺、氟胺草唑、杀草强、胺唑草酮、唑啶草酮、氟唑草酮、甲磺草胺、bencarbazone、双苯嘧草酮、氟丙嘧草酯、除草定、异草定、环草啶、特草定、flupropacil、吲哚酮草酯、氟烯草酸、丙炔氟草胺、炔草胺、酞苄醚、flumezin、五氯酚(钠)、地乐酚、特乐酚、特乐酯、戊硝酚、二硝酚、氯硝酚、地乐施、地乐特、丙炔噁草酮、噁草酮、环戊噁草酮、氟唑草胺、嗪草酸甲酯、四唑酰草胺、氟哒嗪草酯、杀草敏、溴莠敏、二甲达草伏、哒草醚、草哒酮、草哒松、哒草伏、pyridafol、二氯喹啉酸、氯甲喹啉酸、苯达松、哒草特、噁嗪草酮、草除灵、异噁草酮、环庚草醚、异丙酯草醚、丙酯草醚、茚草酮、氯酸钠、茅草枯、三氯醋酸、一氯醋酸、六氯丙酮、四氟丙酸、牧草快、溴酚肟、三唑磺、灭杀唑、呋草酮、乙呋草磺、嘧草胺、氯酞酸、氟咯草酮、稗草稀、丙烯醛、苯草灭、灭草环、燕麦酯、噻二唑草胺、棉胺宁、羟草酮、甲氧苯酮、苯嘧磺草胺、氯酰草膦、三氯丙酸、alorac、diethamquat、etnipromid、iprymidam、ipfencarbazone、thiencarbazonemethyl、pyrimisulfan、chlorflurazole、tripropindan、sulglycapin、甲硫磺乐灵、cambendichlor、环丙嘧啶酸、氟氯吡啶酯、氯氟吡啶酯。
[0080]
例如以下提到的具有杀菌活性的物质可以和式i化合物混合:苯霜灵、精苯霜灵、乙嘧酚磺酸酯、chiralaxyl、clozylacon、二甲嘧酚、乙嘧酚、呋霜灵、恶霉灵、甲霜灵、高效甲霜灵、呋酰胺(ofurace)、噁霜灵、喹菌酮、苯菌灵、多菌灵、乙霉威、麦穗宁、戊菌隆、噻菌灵、甲基硫菌灵、苯酰菌胺、氟嘧菌胺、bixafen、啶酰菌胺、萎锈灵、甲呋酰胺、氟吡菌胺、氟酰胺、呋吡菌胺、灭锈胺、氧化萎锈灵、吡噻菌胺、溴氟唑菌、n-[2-(1,3-二甲基丁基)苯基]-5-氟-1,3-二甲基-1h-吡唑-4-羧酰胺、吲唑磺菌胺、嘧菌酯、氰霜唑、醚菌胺、烯肟菌酯、噁唑菌酮、咪唑菌酮、氟嘧菌酯、醚菌酯、苯氧菌胺、肟醚菌胺、唑菌胺酯、pyribencarb、啶氧菌酯、肟菌酯、敌螨普、氟啶胺、三苯基乙酸锡、三苯基氯化锡、毒菌锡、硅噻菌胺、胺扑灭、灭瘟素、嘧菌环胺、春雷霉素、春雷霉素-水合盐酸盐、嘧菌胺、嘧霉胺、拌种咯、咯菌腈、苯氧喹啉、乙菌利、异菌脲、腐霉利、乙烯菌核利、氨丙膦酸、氨丙膦酸钾、敌瘟磷、异稻瘟净、稻瘟灵、吡菌磷、甲基立枯磷、霜霉威、霜霉威盐酸盐、环酰菌胺、氧环唑、双苯三唑醇、糠菌唑、苄
氯三唑醇、苯醚甲环唑、烯唑醇、r-烯唑醇、乙环唑、腈苯唑、氟喹唑、氟硅唑、粉唑醇、呋菌唑、呋醚唑、己唑醇、亚胺唑、种菌唑、腈菌唑、多效唑、戊菌唑、丙环唑、硅氟唑、螺噁茂胺、戊唑醇、三唑酮、唑菌醇、灭菌唑、烯效唑、伏立康唑、抑霉唑、烯菌灵、恶咪唑、氯苯嘧啶醇、呋嘧醇、氟苯嘧啶醇、啶斑肟、嗪氨灵、稻瘟酯、咪鲜胺、氟菌唑、烯霜苄唑、aldimorph、十二环吗啉、十二环吗啉乙酸盐、丁苯吗啉、十三吗啉、苯锈啶、螺环菌胺、萘替芬、稗草丹、特比萘芬、苯噻菌胺、双丙氨膦、烯酰吗啉、氟吗啉、异丙菌胺、多抗霉素、多氧霉素、有效霉素a、环丙酰菌胺、双氯氰菌胺(diclocymet)、氰菌胺、四氯苯酞、咯喹酮、三环唑、苯并噻二唑、噻菌灵、噻酰菌胺、敌菌丹、克菌丹、百菌清、铜盐如:氢氧化铜、环烷酸铜、氯氧化铜、硫酸铜、氧化铜、喹啉铜和波尔多液、苯氟磺胺、二氰蒽醌、多果定、多果定游离碱、福美铁、灭菌丹、氟灭菌丹、双胍辛盐、双胍辛乙酸盐、双胍辛胺、双胍辛胺烷苯磺酸盐、双胍辛胺乙酸盐、代森锰铜、代森锰锌、代森锰、代森联、代森联锌、丙森锌、硫及硫制剂包括多硫化钙、福美双、甲苯氟磺胺、代森锌、福美锌、amibromdol、苯噻硫氰、哒菌酮、卡巴西霉素、香芹酮、灭螨猛、氯化苦、硫杂灵、环氟菌胺、霜脲氰、棉隆、咪菌威、哒菌酮、双氯酚、氯硝胺、苯敌快、二苯胺、噻唑菌胺、嘧菌腙、氟联菌胺、磺菌胺、氟啶酰菌胺、氟氯菌核利、三乙膦酸铝、六氯苯、8-羟基喹啉、异菌脲、异噻菌胺、磺菌威、苯菌酮、氰土灵、米多霉素、多马霉素、福镁镍、酞菌酯、辛噻酮、oxamocarb、oxyfenthiin、五氯苯酚及其盐、2-苯基苯酚及其盐、病花灵、propanosine-sodium、丙氧喹啉(proquinazid)、硝吡咯菌素、五氯硝基苯、叶枯酞、四氯硝基苯、咪唑嗪、水杨菌胺、氰菌胺。
[0081]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82]
通过对苯基吡唑啉衍生物进行化学修饰和分子设计,引入了取代的吡唑基结构,得到了一系列更加高效、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安全性的可用于农业或林业除草用和/或防治作物病害的具有除草活性和/或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尤其针对水田常见杂草具有很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极佳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83]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84]
通过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经济性、多样性以及生物活性进行综合考量,优选了部分化合物列于下表中。具体的化合物结构如表1所示、具体的化合物物性数据如表2所示。表1-2中的化合物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并不会对本发明产生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化合物。
[0085][0086]
表1式i化合物结构
[0087]
[0088]
[0089]
[0090]
[0091][0092]
表2 1
h nmr数据
[0093]
[0094]
[0095]
[0096][0097]
制备本发明化合物的方法在以下技术方案和实施例中进行了说明。原料可以经市场购买到或者可以通过文献中已知的方法或者如详解所示进行制备。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也可以利用其它合成路线合成本发明的化合物。尽管在下文中已经对合成路线中的具体原料和条件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以很容易地将其替换为其它类似的原料及条件,这些对本发明制备方法的变型或者变体而产生的诸如化合物的各种异构体等都包括在本发明范围内。另外,如下所述制备方法可以按照本发明公开内容、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化学方法进行进一步修饰。例如,在反应过程中对适当的基团进行保护等等。
[0098]
实施例1
[0099]
化合物10的合成:
[0100][0101][0102]
将中间体1(3.16g,10mmol)、乙腈(30ml)加入到反应瓶内,10℃搅拌下加入中间体2(1.98g,10mmol),10℃下搅拌反应加入三乙胺(2eq),tlc跟踪反应(乙酸乙酯:石油醚=1:
1,gf254,uv显色),反应完全后,旋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化合物,得到目标化合物10,白色固体粉末,熔点:126-128℃;1h-nmr(cdcl
3-d6,500mhz)δ:6.88(s,2h),4.31-4.28(m,2h),4.05-4.00(t,2h),3.96-3.93(t,2h),3.92-3.89(m,4h),2.78-2.73(t,2h),2.59-2.52(m,2h),2.48-2.43(m,2h),2.29-2.25(s,6h),1.99-1.93(s,2h),1.79-1.74(s,2h),1.13-1.08(m,6h)。
[0103]
实施例2
[0104]
化合物11的合成:
[0105][0106]
将中间体1(3.16g,10mmol)、乙腈(30ml)加入到反应瓶内,10℃搅拌下加入中间体3(2.52g,10mmol),10℃下搅拌反应加入三乙胺(2eq),tlc跟踪反应(乙酸乙酯:石油醚=1:1,gf254,uv显色),反应完全后,旋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化合物,得到目标化合物11,白色固体粉末,熔点:138-141℃;1h-nmr(cdcl
3-d6,500mhz)δ:6.87(s,2h),4.33-4.30(t,2h),4.06-4.02(t,2h),3.95-3.92(t,2h),3.67-3.63(m,4h),2.72-2.68(t,2h),2.67-2.63(m,4h),2.53-2.49(s,3h),1.97-1.93(m,2h),1.77-1.74(m,2h),1.15-1.11(m,6h)。
[0107]
实施例3
[0108]
化合物12的合成:
[0109][0110]
将中间体1(3.16g,10mmol)、乙腈(30ml)加入到反应瓶内,10℃搅拌下加入中间体4(2.40g,10mmol),10℃下搅拌反应加入三乙胺(2eq),tlc跟踪反应(乙酸乙酯:石油醚=1:1,gf254,uv显色),反应完全后,旋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化合物,得到目标化合物12,淡黄色固体粉末,熔点:133-136℃;1h-nmr(cdcl
3-d6,500mhz)δ:6.88(s,2h),4.35-4.31(t,2h),4.05-4.01(t,2h),3.93-3.90(t,2h),3.68-3.64(m,4h),2.73-2.69(t,2h),2.67-2.63(m,4h),2.54-2.50(s,3h),1.98-1.93(m,2h),1.78-1.74(m,2h),1.26-1.22(s,9h),1.16-1.11(m,6h)。
[0111]
实施例4
[0112]
化合物66的合成:
[0113][0114]
将中间体1(3.16g,10mmol)、乙腈(30ml)加入到反应瓶内,10℃搅拌下加入中间体5(1.84g,10mmol),10℃下搅拌反应加入三乙胺(2eq),tlc跟踪反应(乙酸乙酯:石油醚=1:1,gf254,uv显色),反应完全后,旋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化合物,得到目标化合物66,黄色固体粉末,熔点:128-131℃;1h-nmr(cdcl
3-d6,500mhz)δ:6.88(s,2h),4.38-4.31(t,2h),4.09-4.04(t,2h),3.97-3.95(t,2h),3.96-3.90(m,4h),2.83-2.79(m,2h),2.59-2.52(m,4h),2.49-2.43(m,2h),2.35-2.32(s,3h),2.30-2.27(s,3h),1.13-1.08(m,6h)。
[0115]
实施例5
[0116]
化合物120的合成:
[0117][0118]
将中间体1(3.16g,10mmol)、乙腈(30ml)加入到反应瓶内,10℃搅拌下加入中间体120(2.15g,10mmol),10℃下搅拌反应加入三乙胺(2eq),tlc跟踪反应(乙酸乙酯:石油醚=1:1,gf254,uv显色),反应完全后,旋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化合物,得到目标化合物120,淡黄色固体粉末,熔点:121-123℃;1h-nmr(cdcl
3-d6,500mhz)δ:6.86(s,2h),4.26(s,3h),4.14-4.10(m,4h),3.75-3.72(m,4h),2.66(m,2h),2.66-2.60(m,4h),2.42-2.38(s,3h),1.17-1.10(m,9h),2.13(m,2h),1.05-1.02(m,3h)。
[0119]
实施例6
[0120]
除草生物活性评价(苗后):
[0121]
待测化合物原药用dmf溶解配制成2.5%母液,再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备用。将靶标种子播于高9cm、盆口直径10cm的塑料盆中,播后覆土0.5-1cm,底部吸水后置于温室内培养,待长至两叶期时按试验设计剂量用喷雾塔进行茎叶喷雾处理,试验设3次重复。待土面药液自然风干后,土壤处理于底部吸水至60%后,移入温室内按常规方法培养,定期观察试材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第4部分ny/t 1155.4-2006,并依据实际情况,于处理后定期通过目测法调查供试药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防除效果分级标准:
[0122]
9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67.6-100%;
[0123]
8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35.1-67.5%;
[0124]
7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25.1-35%;
[0125]
6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15.1-25%;
[0126]
5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10.1-15%;
[0127]
4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5.1-10%;
[0128]
3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2.6-5%;
[0129]
2级:相当于空白对照区杂草的0-2.5%;
[0130]
1级:全部死亡。
[0131]
按照以上方法,选取部分化合物与对照组(95%唑啉草酯tc,市售)进行了除草活性的平行测定。除草活性实验效果如下表所示:
[0132]
表3防效级别
[0133]
[0134][0135]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本发明所保护的化合物具有极佳的生物活性,尤其是针
对多花黑麦草和早熟禾,具有很好的除草效果,具备较好的商业应用前景。
[0136]
实施例7
[0137]
作物安全性评价:
[0138]
准备营养土装至直径为10cm、高9cm的纸杯中,将定量的作物种子撒入纸杯中,播后覆土1.5cm,镇压、淋水后在温室培养2周后,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溶解有待测化合物原药的丙酮溶液至所需的浓度,按试验设计剂量用喷雾塔进行茎叶喷雾处理(每处理设3次重复),之后置于温室内按常规方法管理,定期观察试材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第8部分,并依据实际情况,于处理后定期通过目测法调查供试药剂对作物的影响,同时描述药害症状,主要症状有:
[0139]
1)颜色变化(黄化、白化、变紫等);
[0140]
2)形态变化(新叶畸形、扭曲等);
[0141]
3)生长变化(脱水、枯萎、矮化、簇生等)。
[0142]
药害评价分级:
[0143]
a级:无药害;
[0144]
b级:药害程度为1-10%,无明显药害;
[0145]
c级:药害程度为11-30%,轻微药害;
[0146]
d级:药害程度为31-50%,中度药害;
[0147]
e级:药害程度为51-100%,严重药害。
[0148]
按照以上方法,选取部分化合物(化合物编号10-13、化合物16、化合物19、化合物66、化合物69-70、化合物73)与唑啉草酯进行了作物安全性的平行测定。施药3周后的作物安全性实验效果如下表所示:
[0149]
表4作物安全性试验
[0150]
[0151][0152]
可见,在当前用药量下本发明所保护的化合物对于小麦或大麦经目测法观察基本为无药害或无明显药害,因此,在适合的剂量下对于作物尤其是小麦或大麦有很好的安全性。
[0153]
实施例8
[0154]
杀菌生物活性评价:
[0155]
称取一定质量化合物样品,溶解于丙酮中,配制成母液备用。试验时,将化合物样品和对照药剂(95%氟吡菌胺tc、10%氟噻唑吡乙酮od、95%唑啉草酯tc,均为市售)用0.1%吐温80的水配制成系列浓度梯度药液(供试化合物及对照药剂的药剂浓度:400mg/l),用于活体筛选。选择生长整齐一致的1叶1心期盆栽黄瓜幼苗(新泰密刺)作为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的试验寄主植物。喷雾器类型为生测喷雾塔,每处理喷30ml药液,自然晾干。24h后接种病原菌,设空白对照。采用接种器将黄瓜霜霉病菌孢子悬浮液喷雾于黄瓜苗上,用黑色塑料袋将接种好的黄瓜苗套袋保湿12h后,摘袋,温室培养(22℃,rh=50,无光照)。4d-10d后待幼苗长至4-6片真叶期时调查化合物的杀菌活性。结果调查参照美国植病学会编写的《a manual of assessment keys for plant diseases》,用100~0来表示,以“100”级代表无病和“0”级代表最严重的发病程度。
[0156]
表5对黄瓜霜霉病试验结果
[0157]
[0158]
[0159][0160]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发现本发明所保护的化合物具有极佳的杀菌生物活性,尤其是针对黄瓜霜霉病,具有极佳的防治效果,具备较好的商业应用前景。
[0161]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