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7608发布日期:2020-09-23 01:2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菌发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



背景技术:

微生物菌剂是指目标微生物经过工业化生产扩繁后,利用多孔的物质作为吸附剂,吸附菌体的发酵液加工制成的活菌制剂,微生物菌剂特定的肥料效应不仅为农作物提供营养元素,其有效菌还能分泌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活性物质,刺激、调节、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农作物增产,改善品质。

现有技术中专利编号为cn201820945297.2的中国专利提出一种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该装置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可以更好的带动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对罐体内部的微生物菌液体进行充分的搅拌,避免在加热时导致微生物菌液体加热不均匀导致无法很好的进行发酵,同时设有的加热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热,设有的套筒可以根据需要加入冷却液对罐体中的微生物菌进行冷却,虽然该装置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微生物菌体发酵的效率,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

该装置中通过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带来便利的同时,但是第一搅拌叶和第二搅拌叶不便于及时进行清洗,如若清洗不及时,就很难进行下次使用,而且清洗后的搅拌叶上多少会带有些许残留物,同样还是会影响发酵效果,因此发明一种代替搅拌叶还能实现原有效果的发酵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对称设置有左立板和右立板,所述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滑动安装有l型支撑板,所述l型支撑板上固定设置发酵罐体,所述l型支撑板由驱动装置驱动并沿着右立板以及左立板的侧壁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所述左立板和右立板上均设有用于容纳l型支撑板的滑槽,滑槽的下端设有矩形凹槽,所述l型支撑板的底部设有若干组万向球,所述万向球与矩形凹槽滚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右立板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叶、第二旋装柱、立柱以及配合柱,所述第一转动叶通过驱动轴带动旋装,所述第二旋装柱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右立板的侧壁上,所述立柱设置在第一转动叶的左侧,所述配合柱设置在第二旋装柱的右侧,且立柱和配合柱依次固定设置在l型支撑板的顶部两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叶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与立柱抵触配合,所述第二旋装柱上呈l字型结构设置有短扇叶和长扇叶,所述长扇叶与配合柱抵触配合,所述短扇叶与推杆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l型支撑板底部位于左立板和右立板两侧均设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万向球,所述万向球与矩形凹槽滚动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万向球作为l型支撑板的支撑分别与左立板和右立板接触,万向球避免推杆、短扇叶以及长扇叶受到负荷,降低第一转动叶和第二旋装柱的传动磨损,延长驱动装置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合理,操作简单,通过设置第一转动叶、第二旋装柱、立柱以及配合柱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发酵罐体的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得该装置无需借助搅拌叶就能实现发酵罐体连续震荡,不仅免掉繁杂搅拌叶清洗工作,还能保障罐体的发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左立板2、右立板3、空腔301、滑槽302、l型支撑板4、发酵罐体5、万向球6、第一转动叶7、推杆701、第二旋装柱8、短扇叶801、长扇叶802、立柱9、配合柱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端对称设置有左立板2和右立板3,左立板2和右立板3之间滑动安装有l型支撑板4,l型支撑板4上固定设置发酵罐体5,l型支撑板4由驱动装置驱动并沿着右立板3以及左立板2的侧壁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左立板2和右立板3上均设有用于容纳l型支撑板4的滑槽302,滑槽302的下端设有矩形凹槽,l型支撑板4底部位于左立板2和右立板3两侧均设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万向球6,万向球6与矩形凹槽滚动配合。

万向球6作为l型支撑板4的支撑分别与左立板2和右立板3接触,万向球6避免推杆701、短扇叶801以及长扇叶802受到负荷,降低第一转动叶7和第二旋装柱8的传动磨损,延长驱动装置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右立板3内部开设有空腔301,空腔301内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叶7、第二旋装柱8、立柱9以及配合柱10,第一转动叶7通过驱动轴带动旋装,第二旋装柱8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右立板3的侧壁上,立柱9设置在第一转动叶7的左侧,配合柱10设置在第二旋装柱8的右侧,且立柱9和配合柱10依次固定设置在l型支撑板4的顶部两端。第一转动叶7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杆701,推杆701与立柱9抵触配合,第二旋装柱8上呈l字型结构设置有短扇叶801和长扇叶802,长扇叶802与配合柱10抵触配合,短扇叶801与推杆701相配合。通过设置第一转动叶7、第二旋装柱8、立柱9以及配合柱10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发酵罐体5的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得该装置无需借助搅拌叶就能实现发酵罐体5连续震荡,不仅免掉繁杂搅拌叶清洗工作,还能保障罐体的发酵效率。

底座1、左立板2、右立板3、空腔301、滑槽302、l型支撑板4、发酵罐体5、万向球6、第一转动叶7、推杆701、第二旋装柱8、短扇叶801、长扇叶802、立柱9、配合柱10。

工作原理:实际使用中,驱动轴带动第一转动叶7旋转,当第一转动叶7上转动到立柱9的位置并与推杆701抵触时,l型支撑板4便带动发酵罐体5向左侧移动,当第一转动叶7上转动到第二旋装柱8的位置并与短扇叶801抵触时,使得短扇叶801带动第二旋装柱8向右侧旋转,配合柱10便会在长扇叶802抵触作用下带动l型支撑板4向右侧移动,从而使得发酵罐体5也随之向右端位移,与此反复,便可实现发酵罐体5的往复左右运动,达到震荡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端对称设置有左立板(2)和右立板(3),所述左立板(2)和右立板(3)之间滑动安装有l型支撑板(4),所述l型支撑板(4)上固定设置发酵罐体(5),所述l型支撑板(4)由驱动装置驱动并沿着右立板(3)以及左立板(2)的侧壁进行直线往复运动,所述左立板(2)和右立板(3)上均设有用于容纳l型支撑板(4)的滑槽(302),滑槽(302)的下端设有矩形凹槽,所述l型支撑板(4)的底部设有若干组万向球(6),所述万向球(6)与矩形凹槽滚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立板(3)内部开设有空腔(301),所述空腔(301)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转动叶(7)、第二旋装柱(8)、立柱(9)以及配合柱(10),所述第一转动叶(7)通过驱动轴带动旋装,所述第二旋装柱(8)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右立板(3)的侧壁上,所述立柱(9)设置在第一转动叶(7)的左侧,所述配合柱(10)设置在第二旋装柱(8)的右侧,且立柱(9)和配合柱(10)依次固定设置在l型支撑板(4)的顶部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叶(7)上下两端均固定连接有推杆(701),所述推杆(701)与立柱(9)抵触配合,所述第二旋装柱(8)上呈l字型结构设置有短扇叶(801)和长扇叶(802),所述长扇叶(802)与配合柱(10)抵触配合,所述短扇叶(801)与推杆(701)相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支撑板(4)底部位于左立板(2)和右立板(3)两侧均设有呈矩形分布的四个万向球(6),所述万向球(6)与矩形凹槽滚动配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菌发酵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微生物菌液体发酵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端对称设置有左立板和右立板,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安装有L型支撑板,L型支撑板上设置发酵罐体,L型支撑板由驱动装置驱动并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左立板和右立板上均设有用于容纳L型支撑板的滑槽,滑槽的下端设有矩形凹槽,L型支撑板的底部设有若干组万向球,万向球与矩形凹槽滚动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转动叶、第二旋装柱、立柱以及配合柱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发酵罐体的直线往复运动,从而使得该装置无需借助搅拌叶就能实现发酵罐体连续震荡,不仅免掉繁杂搅拌叶清洗工作,还能保障罐体的发酵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盼盼;孙长柏;李隽丽;冀会鸽;胡东昊;王朝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技术研发日:2020.01.11
技术公布日:2020.09.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