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

文档序号:25571042发布日期:2021-06-22 15:3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分离的装置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



背景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此时,向该状态气体加压,气体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体的性质,同时还保留气体的性能。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的优点,其密度接近于液体,溶解能力较强,而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远大于一般的液体,有利于传质。另外,超临界流体具有零表面张力,很容易渗透扩散到被萃取物的微孔内。因此,超临界流体具有良好的溶解和传质特性,能与萃取物很快地达到传质平衡,实现物质的有效分离。

中国专利名称为《一种高效超临界萃取油脂方法》、专利号2017120701217780中记载,当萃取剂从上到下流经萃取釜时,既能发挥萃取剂萃取效应又能发挥萃取剂的压榨效应,萃取效率可以大幅提高,同时翻转萃取釜也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目前的超临界萃取釜上有超临界流体管线,控温水管线,保温层等多种附着物,翻转耗时耗力;而料筒在萃取釜内工作环境狭窄且多为螺纹结构设计,拆卸费工费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成为阻拦超临界大规模使用的严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通过将上进下出的萃取釜料筒设计为快开式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用于加快装卸料速度,同时设计料筒为上下双向颠倒可互换结构,实现只简单翻转料筒而无需翻转含有复杂管线的萃取釜的目的,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第一端盖、料筒体和第二端盖;所述料筒体的一端和第一端盖密封连接,料筒体的另一端和第二端盖密封连接;

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包括盖体,所述盖体沿轴向设置有贯穿的油孔,所述盖体内壁设置有与所述油孔连通的油槽,油槽内设置有过滤片;

当超临界萃取料筒置于萃取釜内时,第一端盖或第二端盖均能够置于萃取釜底部。

所述料筒体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为凹凸配合。

所述盖体侧壁上设置有挂点,所述料筒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挂点配合连接的固定位。

所述盖体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料筒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的连接孔,通孔和连接孔通过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与所述料筒体螺纹连接。

所述盖体一端具有台肩,另一端具有盖缘;所述料筒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台肩匹配的结构。

所述台肩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盖缘处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拆卸点。

所述盖缘外侧倒角。

所述第一端盖、料筒体和第二端盖连接形成中心对称式结构。

所述料筒体内腔为中间细、两端粗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上进下出的萃取釜料筒设计为快开式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用于加快装卸料速度,同时设计料筒为上下对称式结构,实现只简单翻转料筒而无需翻转含有复杂管线的萃取釜的目的,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伸出料筒体外的一端均设计有密封件位置,密封件位置配合密封件与萃取釜形成密封作用,防止超临界流体从料筒体的外壁和萃取釜内壁形成的空隙中流出萃取釜,用于控制超临界流体流经物料并保持超临界流体对物料的压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大量扩增萃取釜的用量,扩大产能,节省人力物力及经济消耗,可推广应用到大规模超临界萃取领域。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设计为端盖与料筒为挂点式旋转连接,当然也可以通过在料筒体开贯穿孔,在伸入料筒体的端盖侧面打孔,将料筒体上贯穿孔与端盖侧面的孔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萃取完成后,取出连接件,实现料筒体与端盖的快速分离,达到快开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开贯穿孔(圆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开贯穿孔(六边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圆柱形料筒由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整个料筒可上下端颠倒使用;料筒体2的上端和第一端盖1形成密封结构;料筒体2的下端和第二端盖3形成密封结构;

料筒竖直安装在超临界萃取设备的萃取釜内,从上到下可以依次为第一端盖、料筒体、第二端盖,也可以从上到下依次为第二端盖、料筒体、第一端盖,即料筒可上下颠倒使用。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伸出料筒体2外的一端均设计有密封件位置,密封件位置配合密封件与萃取釜形成密封作用,防止超临界流体从料筒体2的外壁和萃取釜内壁形成的空隙中流出萃取釜,用于控制超临界流体流经物料并保持超临界流体对物料的压强;

第一端盖1、第二端盖3与料筒体2可有多种锁定形式,优化地选择图1的挂点锁定形式。

当然,也可以通过在料筒体2开贯穿孔(如图2、图3),在伸入料筒体2的端盖侧面打孔,将料筒体2上贯穿孔与端盖侧面的孔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萃取完成后,取出连接件,实现料筒体2与端盖的快速分离,达到快开的目的。

第一端盖1由拆卸点101、挂点102、油孔103、油槽104、密封圈105以及过滤片106组成;

料筒体2为中空圆筒状,含有201上固定位和202下固定位,两端壁薄,中间壁厚,筒壁的厚薄衔接处用于分别和密封圈105及304密封圈形成密封作用;

第二端盖3由301过滤片、302油槽、303油孔、304密封圈、305挂点以及306拆卸点组成;所述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均包括盖体,所述盖体沿轴向设置多个贯穿的油孔103,所述盖体内壁设置有与所述油孔103连通的油槽104,油槽104内设置有过滤片106。

挂点102与上固定位201通过锁定作用挤压两部件接触面的密封圈105,挂点305与上固定位202通过锁定作用挤压两部件接触面的密封圈304,形成对料筒体2的密封,料筒体2上下各端的锁定部位数量大于等于2处;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伸入料筒体2内的一端均安装有过滤片106和过滤片301,过滤片用于过滤流体和阻隔料筒内物料外流;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伸出料筒体2外的一端均设计有拆卸孔101和拆卸孔301。

如图2和图3所示,料筒体与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为凹凸配合。例如盖体侧壁上设置有挂点,所述料筒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挂点配合连接的固定位。固定位为l型槽,挂点插入l型槽时,转动既可以进行锁定。

又例如,盖体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料筒体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位置相对的连接孔,通孔和连接孔通过连接件连接。

还可以,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均与所述料筒体螺纹连接。

其中,盖体一端具有台肩,另一端具有盖缘;所述料筒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台肩匹配的结构。台肩处设置有密封圈,所述盖缘处设置有多个拆卸点。

作为优选的方案,盖缘外侧倒角。这样在料筒放入萃取釜之前,先在萃取釜底部放置密封圈;料筒放入后,盖缘外侧倒角与所述密封圈及萃取釜可形成密封配合,使得气体从油孔103进入料筒。

作为优选的方案,料筒体内腔为中间细、两端粗结构。拆卸端盖后方便物料取出。

超临界流体从上到下流经料筒时,用法1如下:

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第二端盖3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料体表面平整,并从上到下压紧,使原料与料筒体2的内壁无间隙;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打开萃取釜,在釜底放入密封垫,调入料筒,使得料筒盖缘外侧倒角与所述密封圈及萃取釜可形成密封配合。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103,经油槽104,穿过过滤片106,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301,经油槽302和油孔3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挤压萃取结束。

超临界流体从上到下流经料筒时,用法2如下: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第二端盖3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料体表面平整,并从上到下压紧,使原料与料筒体2的内壁无间隙;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103,经油槽104,穿过过滤片106,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301,经油槽302和油孔3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时,超临界流体停止进入萃取釜。泄压后,将料筒从萃取釜内取出,整个料筒上下颠倒后,第二端盖1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再次装入萃取釜。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303,经油槽304,穿过过滤片301,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106,经油槽104和油孔1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流体停止进入萃取釜,一批萃取完成。泄压,取出料渣;第二端盖3继续做底部,开始下批原料的装料……,如此循环,达到过滤片106和过滤片301的正反向循环清洗,连续使用的目的。

超临界流体从下到上流经料筒时,用法3如下:

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松散,不可太满;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在第一端盖1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下部进入油孔303,经油槽302,穿过过滤片301,对原料进行从下到上的常规超临界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106,经油槽104和油孔1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上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萃取结束。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圆柱形料筒由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第一端盖1由拆卸点101、挂点102、油孔103、油槽104、密封圈105以及过滤片106组成;

料筒体2为中空圆筒状,含有201上固定位和202下固定位,两端壁薄,中间壁厚,筒壁的厚薄衔接处用于分别和密封圈105及304密封圈形成密封作用;

第二端盖3由301过滤片、302油槽、303油孔、304密封圈、305挂点以及306拆卸点组成;

工作原理为:

当超临界流体从上到下流经料筒时,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第二端盖3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料体表面平整,并从上到下压紧,使原料与料筒体2的内壁无间隙;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103,经油槽104,穿过过滤片106,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301,经油槽302和油孔3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挤压萃取结束。

实施例2

如图1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圆柱形料筒由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第一端盖1由拆卸点101、挂点102、油孔103、油槽104、密封圈105以及过滤片106组成;

料筒体2为中空圆筒状,含有201上固定位和202下固定位,两端壁薄,中间壁厚,筒壁的厚薄衔接处用于分别和密封圈105及304密封圈形成密封作用;

第二端盖3由301过滤片、302油槽、303油孔、304密封圈、305挂点以及306拆卸点组成;

工作原理为:

当超临界流体从上到下流经料筒时,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第二端盖3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料体表面平整,并从上到下压紧,使原料与料筒体2的内壁无间隙;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103,经油槽104,穿过过滤片106,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301,经油槽302和油孔3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时,超临界流体停止进入萃取釜。泄压后,将料筒从萃取釜内取出,整个料筒上下颠倒后,第二端盖1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再次装入萃取釜。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303,经油槽304,穿过过滤片301,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106,经油槽104和油孔1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流体停止进入萃取釜,一批萃取完成。泄压,取出料渣;第二端盖3继续做底部,开始下批原料的装料……,如此循环,达到过滤片106和过滤片301的正反向循环清洗,连续使用的目的。

实施例3

如图2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上第二端盖与料筒体2的连接改为采用连接件连接,其他同方法一。连接件的具体连接方法如下所述:通过在料筒体2开贯穿孔(如图2的圆形孔,图3的六边形孔),在伸入料筒体2的端盖侧面打孔,将料筒体2上贯穿孔与端盖侧面的孔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实现端盖与料筒体2的紧密连接;萃取完成后,取出连接件,实现料筒体2与端盖的快速分离,达到快开的目的。

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萃取剂的流向为从下到上的传统方式,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松散,不可太满;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在第一端盖1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下部进入油孔303,经油槽302,穿过过滤片301,对原料进行从下到上的常规超临界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106,经油槽104和油孔1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上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萃取结束。

实施例5

原料为液体,且萃取剂的流向为从下到上的传统方式,本实用新型一种双向互换式超临界萃取料筒,包括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入液态物料,不可太满,80%左右;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在第一端盖1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下部进入油孔303,经油槽302,穿过过滤片301,对原料进行从下到上的常规超临界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106,经油槽104和油孔1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上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萃取结束。

使用方法介绍:

1:圆柱形料筒由第一端盖1、料筒体2、第二端盖3三部分组成;

整个料筒上下端为对称式结构,可上下端颠倒使用;

料筒体2的上端和第一端盖1形成密封结构;料筒体2的下端和第二端盖3形成密封结构;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伸出料筒体2外的一端均设计有密封件位置,密封件位置配合密封件与萃取釜形成密封作用,防止超临界流体从料筒体2的外壁和萃取釜内壁形成的空隙中流出萃取釜,用于控制超临界流体流经物料并保持超临界流体对物料的压强;

第一端盖1由拆卸点101、挂点102、油孔103、油槽104、密封圈105以及过滤片106组成;

料筒体2为中空圆筒状,含有201上固定位和202下固定位,两端壁薄,中间壁厚,筒壁的厚薄衔接处用于分别和密封圈105及304密封圈形成密封作用;

第二端盖3由301过滤片、302油槽、303油孔、304密封圈、305挂点以及306拆卸点组成;

挂点102与上固定位201通过锁定作用挤压两部件接触面的密封圈105,挂点305与上固定位202通过锁定作用挤压两部件接触面的密封圈304,形成对料筒体2的密封,料筒体2上下各端的锁定部位数量大于等于2处;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伸入料筒体2内的一端均安装有过滤片106和过滤片301,过滤片用于过滤流体和阻隔料筒内物料外流;

第一端盖1和第二端盖3伸出料筒体2外的一端均设计有拆卸孔101和拆卸孔301;

第一端盖1、第二端盖3与料筒体2可有多种锁定形式,优化地选择图1的挂点锁定形式。

当然,也可以通过在料筒体2开贯穿孔(如图2、图3),在伸入料筒体2的端盖侧面打孔,将料筒体2上贯穿孔与端盖侧面的孔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萃取完成后,取出连接件,实现料筒体2与端盖的快速分离,达到快开的目的。

2:设备用法:

当超临界流体从上到下流经料筒时,安装第二端盖3于料筒体2底部,第二端盖3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挂点305抵达料筒体2的下固定位202处;开始向料筒体2内装料,装料要求料体表面平整,并从上到下压紧,使原料与料筒体2的内壁无间隙;加盖第一端盖1,挂点102移动至上固定位201处,萃取釜料筒形成。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103,经油槽104,穿过过滤片106,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301,经油槽302和油孔3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时,超临界流体停止进入萃取釜。泄压后,将料筒从萃取釜内取出,整个料筒上下颠倒后,第二端盖1与萃取釜内接触面上安装密封垫,再次装入萃取釜。超临界流体从萃取釜上部进入油孔303,经油槽304,穿过过滤片301,对原料进行从上到下的超临界挤压萃取;超临界流体携带溶解的萃取物穿过过滤片106,经油槽104和油孔103流出料筒,进而从萃取釜底部流出萃取釜,当流出的萃取物流量明显降低甚至为0时,超临界流体停止进入萃取釜,一批萃取完成。泄压,取出料渣;第二端盖3继续做底部,开始下批原料的装料……,如此循环,达到过滤片106和过滤片301的正反向循环清洗,连续使用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例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前述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申请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