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代的稠合咪唑环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73110发布日期:2021-04-30 12:4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06月05号、申请号为201780004832.2、发明名称为“一种取代的稠合咪唑环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取代的稠合咪唑环化合物及其用途,更具体地是,涉及稠合咪唑环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可作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用于治疗和预防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背景技术: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因为病人敏感性过高,在血液中产生一种对某种特殊的过敏原过敏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这种病人有遗传倾向。ige敏感可导致以下几种典型的过敏性疾病:哮喘、鼻炎、过敏性湿疹、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由花粉、尘螨、真菌和宠物等致敏因素引起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眼变态反应是一种ige依赖性的(i型)超敏性炎性反应,最通常影响20至40岁之间的成人。在易感个体中,过敏原与眼睛表面的最初接触刺激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抗体的产生。然后ige与眼粘膜中膜结合的fcεr-1受体肥大细胞结合。肥大细胞是一种粒细胞,含许多预先形成的介质,包括组胺和蛋白多糖。一旦肥大细胞被激活,新形成的化学介质就形成,其包括前列腺素d2、白细胞三烯和血小板凝聚因子。随后过敏原与ige覆盖的肥大细胞接触,导致肥大细胞微粒内所含的预先形成和新形成的介质释放。

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症状包括眼睑的发痒、红肿、肿胀、结膜水肿和流泪。组胺是该变态反应中的主要介质。肥大细胞脱粒后,组胺与位于结膜内的受体结合。组胺与神经细胞上的h1受体结合诱发痒感。血管内皮上的h1和h2受体的激活诱发血管舒张并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炎症介质如il-1α和il-1β迁移进入血管内且继发粒细胞补充到结膜组织内。组胺受体的激活导致眼睛充血、结膜水肿、眼睑肿胀以及体液由血管渗入周围的组织,从而导致炎症。粒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进入结膜组织内的趋化性从而导致进一步的组织损伤。

抗组胺药物即h1受体拮抗剂,是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根据结构特点分为四类。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现的药物称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包括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由于其与受体作用特异性差,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产生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副作用,又被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20世纪80年代后开发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特非那定、氯雷他定等药物对h1受体选择性高,无中枢镇静副作用,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特非那定和阿司咪唑由于诱发心律失常这一严重的副作用,先后撤离了市场,这也促使人们继续研发新一代抗组胺药物。目前在临床使用的左西替立嗪,地氯雷他定以及诺阿司咪唑等大都是第三代抗组胺药物,这类药物不但无中枢镇静作用,同时也不会造成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历史上,抗组胺药曾经是治疗眼睛变态反应病的主要支持。这类治疗在作用的效力、特异性和持续时间方面不同。第一代抗组胺药如非尼拉敏和安他唑啉因其作用迅速而众所周知。不幸地,这类化合物还引起眼睛不适且其效力只在几小时之后减弱。第二代h1拮抗剂如左卡巴斯汀和emadastine存在较小的眼睛不适和具有稍微较长的作用持续时间。然而,这类化合物具有有限的抗炎作用,且对抑制炎性反应的晚期成分几乎没有作用。

目前,对眼变态反应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是诸如奥洛他定、酮替芬和氮斯汀的药物,其兼有抗组胺和稳定肥大细胞的性能。这类治疗通常耐受性好且其作用能持续高达8至12小时。尽管有报道优于仅仅影响变态反应单一成分的化合物,但这类化合物通常不能减轻一种以上的眼变态反应症状。

由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研发新的抗组胺药物步伐始终没有停止,但是过敏的病理过程机制非常复杂,因此作用其发病机制中的多个环节对缓解病症有很好的效果。近年来,研究者在开发高效低毒,结构新颖的h1受体拮抗剂的同时将研究重点转移至发现调控h1受体以及与过敏机制相关的炎症因子或受体的功能从而起到抗过敏作用的化合物。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稠合咪唑环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组合物,其作为一种有效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或具有更好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性能。

对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新型有效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或具有更好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性能的化合物。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式(i)所示的稠合咪唑环化合物,或其晶型、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前药、同分异构体、n-氧化物、水合物或溶剂化合物:

式中:

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相互独立地选自由“氢(h)、氘(d)”组成的组;

及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前药、水合物、溶剂化物、互变异构体和立体异构体,包括这些化合物以所有比例形成的混合物;

附加条件是,所述稠合咪唑环化合物至少含有一个氘原子。

在另一优选例中,氘在氘代位置的氘同位素含量至少是大于天然氘同位素含量(0.015%),较佳地大于30%,更佳地大于50%,更佳地大于75%,更佳地大于95%,更佳地大于99%。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中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和r20各氘代位置中氘同位素含量至少是5%,较佳地大于10%,更佳地大于15%,更佳地大于20%,更佳地大于25%,更佳地大于30%,更佳地大于35%,更佳地大于40%,更佳地大于45%,更佳地大于50%,更佳地大于55%,更佳地大于60%,更佳地大于65%,更佳地大于70%,更佳地大于75%,更佳地大于80%,更佳地大于85%,更佳地大于90%,更佳地大于95%,更佳地大于99%。

在另一优选例中,式(i)中化合物的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r19、r20,至少其中一个r含氘,更佳地两个r含氘,更佳地三个r含氘,更佳地四个r含氘,更佳地五个r含氘,更佳地六个r含氘,更佳地七个r含氘,更佳地八个r含氘,更佳地九个r含氘,更佳地十个r含氘,更佳地十一个r含氘,更佳地十二个r含氘,更佳地十三个r含氘,更佳地十四个r含氘,更佳地十五个r含氘,更佳地十六个r含氘,更佳地十七个r含氘,更佳地十八个r含氘,更佳地十九个r含氘,更佳地二十个r含氘。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r1、r2、r3和r4各自独立地为氘或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r5、r6、r7和r8各自独立地为氘或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r9为氘或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r10、r11、r12、r13、r14、r15、r16和r17各自独立地为氘或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r18、r19和r20各自独立地为氘或氢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化合物选自下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但不局限于下列化合物:

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化合物不包括非氘代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制备药物组合物的方法,包括步骤:将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与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化合物,或其晶型、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或溶剂合物进行混合,从而形成药物组合物。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提供了一种药物组合物,它含有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本发明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化合物,或其晶型、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水合物或溶剂合物。

可用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中的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任何助流剂、增甜剂、稀释剂、防腐剂、染料/着色剂、矫味增强剂、表面活性剂、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助悬剂、稳定剂、等渗剂、溶剂或乳化剂。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配制成固态、半固态、液态或气态制剂,如片剂、丸剂、胶囊剂、粉剂、颗粒剂、膏剂、乳剂、悬浮剂、溶液剂、栓剂、注射剂、吸入剂、凝胶剂、微球及气溶胶等。

给予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典型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口服、直肠、透黏膜、经肠给药,或者局部、经皮、吸入、肠胃外、舌下、阴道内、鼻内、眼内、腹膜内、肌内、皮下、静脉内给药。优选口服给药或注射给药。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可以采用本领域周知的方法制造,如常规的混合法、溶解法、制粒法、制糖衣药丸法、磨细法、乳化法、冷冻干燥法等。

本发明化合物可作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用于制备预防或治疗抗过敏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所涉及的化合物及其药用组合物,可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和普通感冒有关的症状,如鼻塞、鼻充血、打喷嚏、流涕、鼻痒以及眼部瘙痒和烧灼感。也用于缓解过敏性结膜炎相关的眼部瘙痒、烧灼感、眼睛发红、眼睑肿胀、结膜水肿、流泪等症状。

应理解,在本发明范围内中,本发明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氘代”指化合物或基团中的一个或多个氢被氘所取代;氘代可以是一取代、二取代、多取代或全取代。术语“一个或多个氘代的”与“一次或多次氘代”可互换使用。

本文中,如无特别说明,“非氘代的化合物”是指含氘原子比例不高于天然氘同位素含量(0.015%)的化合物。

本发明还包括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等同于原始化合物在此公开。可以列为本发明的化合物同位素的例子包括氢,碳,氮,氧,磷,硫,氟和氯同位素,分别如2h,3h,13c,14c,15n,17o,18o,31p,32p,35s,18f以及36cl。本发明中的化合物,或对映体,非对映体,异构体,或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溶剂化物,其中含有上述化合物的同位素或其他其他同位素原子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本发明中某些同位素标记化合物,例如3h和14c的放射性同位素也在其中,在药物和底物的组织分布实验中是有用的。氚,即3h和碳-14,即14c,它们的制备和检测比较容易,是同位素中的首选。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用一般的方法,通过用易得的同位素标记试剂替换为非同位素的试剂,用示例中的方案可以制备。

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含式i所示的稠合咪唑化合物,但作为选择可以以其盐的形式存在。该药用盐可由有机酸和无机酸形成。适宜的酸包括但不限于乙酸,4-乙酰胺基苯甲酸,苯磺酸,樟脑磺酸,柠檬酸,2,3:4,6-二-o-异丙叉-2-酮-古洛糖酸一水合物,甲酸,富马酸,盐酸,氢溴酸,乳酸,马来酸,l-(-)苹果酸,苹果酸,丙二酸,扁桃酸,甲磺酸,萘磺酸,硝酸,草酸,酞酸,磷酸,丙酸,dl-焦谷氨酸,糖精,水杨酸,琥珀酸,硫酸,酒石酸,三氟乙酸,l-(+)酒石酸和甲苯磺酸。

术语“溶剂合物”指本发明化合物与溶剂分子配位形成特定比例的配合物。“水合物”是指本发明化合物与水进行配位形成的配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了包含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所述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的药物组合物。所述载体在与制剂的其他成分相容以及,在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的情况下,在用于药物中的量下不会对其接受者有害的意义上是“可接受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公开的取代的稠合咪唑环化合物及包含该化合物的组合物可作为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同时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特性。可以改变剂量并形成长效制剂,改善适用性。用氘取代化合物中的氢原子,由于其氘同位素效应,能够提高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以提高药物疗效。用氘取代化合物中的氢原子,由于某些代谢产物被抑制,可能提高化合物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式(i)结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但这些具体方法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本发明化合物还可以任选将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或本领域已知的各种合成方法组合起来而方便地制得,这样的组合可由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地进行。

通常,在制备流程中,各反应通常在惰性溶剂中,在室温至回流温度(如0℃~100℃,优选0℃~80℃)下进行。反应时间通常为0.1小时-60小时,较佳地为0.5-24小时。

实施例1制备6,11-二氢-11-(1-(d3-甲基)哌啶-4-亚基)-5h-咪唑并[2,1-b][3]苯并氮杂-3-甲醛(化合物8)

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步骤1.化合物3的合成。

将n-苄氧羰基哌啶-4-羧酸(2.63g,10mmol)溶于20ml二氯甲烷,加入6ml草酰氯和1滴dmf,氮气保护下于室温反应2小时。将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加入20ml乙腈溶解,冰浴下加入三乙胺(4.1ml,30mmol),搅拌3分钟。缓慢滴加1-苯乙基-1h-咪唑(2.06g,12mmol)的5ml乙腈溶液,滴加完毕自然升至室温反应过夜。反应完毕,浓缩至干,加入30ml乙酸乙酯和20ml水,搅拌5分钟,静置分层,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柱层析得到无色油状物苄基-4-(1-苯乙基-1h-咪唑-2-甲酰基)哌啶-1-羧酸酯(化合物3)3.34g,收率80%。esi-ms:418[m++1]。

步骤2.化合物4的合成。

将苄基-4-(1-苯乙基-1h-咪唑-2-甲酰基)哌啶-1-羧酸酯(3.34g,8mmol)溶于30ml无水乙醇中,加入300mg10%的钯碳,氢气置换三次,在1个大气压的氢气氛下室温搅拌过夜。反应完全后滤除钯碳,滤液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1-苯乙基-1h-咪唑-2-基)(哌啶-4-基)甲酮(化合物4)2.04g,收率90%。esi-ms:284[m++1]。

步骤3.化合物5的合成。

将(1-苯乙基-1h-咪唑-2-基)(哌啶-4-基)甲酮(2.04g,7.2mmol)溶于10mldmf中,加入碳酸钾(1.98g,14.4mmol),降至-15℃,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氘代碘甲烷(1.02g,7.2mmol),滴加完毕后移至室温反应0.5小时。加入20ml水淬灭,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20ml水和20ml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1-(甲基-d3)哌啶-4-基)(1-苯乙基-1h-咪唑-2-基)甲酮(化合物5)1.5g,收率70%。1hnmr(300mhz,cdcl3)δ7.23(d,j=2.0hz,1h),7.06(td,j=4.2,3.8,1.7hz,3h),6.86(d,j=1.0hz,1h),5.29(s,2h),4.59(t,j=7.2hz,2h),3.77(q,j=7.1hz,1h),3.29(dd,j=10.2,5.8hz,2h),3.01(t,j=7.2hz,2h),2.85–2.65(m,2h),2.15(td,j=7.5,3.9hz,4h);esi-ms:301[m++1]。

步骤4.化合物6的合成。

将(1-(甲基-d3)哌啶-4-基)(1-苯乙基-1h-咪唑-2-基)甲酮(1.5g,5.1mmol)置于反应瓶中,氮气置换三次,滴加7ml三氟甲磺酸,升温至110℃反应过夜。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倒入30ml冰水中,滴加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0-11,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20ml水和20ml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60.85g,收率60%。1hnmr(300mhz,cdcl3)δ7.28(d,j=4.4hz,2h),7.23(d,j=5.0hz,1h),7.13(d,j=7.0hz,1h),7.02(d,j=1.2hz,1h),6.81(d,j=1.3hz,1h),4.38(dt,j=12.7,3.9hz,1h),4.02(td,j=13.3,3.1hz,1h),3.59–3.34(m,3h),3.21(s,2h),3.04–2.87(m,3h),2.78–2.63(m,2h).esi-ms:283[m++1]。

步骤5.化合物7的合成。

将化合物6(850mg,3mmol)置于反应瓶中,依次加入0.5ml乙酸,5ml37%甲醛和乙酸钠(87mg,1.1mmol),升温至100℃反应过夜。反应完全后冷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30ml二氯甲烷,滴加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1-12,搅拌0.5小时,静置分层,有机相用10ml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7340mg,收率36%。esi-ms:313[m++1]。

步骤6.化合物8的合成。

将化合物7(340mg,1.1mmol)溶于20ml二氯甲烷中,氮气保护下依次加入4-二甲氨基吡啶(dmap,13mg,0.11mmol)和戴斯-马丁试剂(dess-martinperiodinane,550mg,1.3mmol),室温反应3小时。加入2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20ml二氯甲烷,搅拌5分钟,过滤,滤液分层。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8270mg,收率80%。1hnmr(300mhz,cdcl3)δ9.64(s,1h),7.76(s,1h),7.34–7.26(m,3h),7.16(d,j=6.7hz,1h),4.74(dt,j=14.5,3.9hz,1h),4.31(td,j=14.1,3.2hz,1h),3.53(td,j=14.1,4.1hz,1h),3.09(d,j=9.6hz,1h),3.03–2.89(m,4h),2.64-2.81(m,4h);esi-ms:311[m++1]。

实施例2制备6,6-d2-6,11-二氢-11-(1-甲基哌啶-4-亚基)-5h-咪唑并[2,1-b][3]苯并氮杂-3-甲醛(化合物19)

具体合成步骤如下:

步骤1.化合物10的合成。

将苯乙酸(3.15g,23mmol)加入到10ml3.5m的氘氧化钠重水溶液中,氮气保护下于100℃反应24小时,冷却至室温,反应液用4n盐酸酸化,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得到的粗品再重复上述操作一次,最后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0约2.88g,收率90%。1hnmr(400mhz,dmso-d6)δ12.30(s,1h),7.34-7.21(m,5h);esi-ms:139[m++1]。

步骤2.化合物11的合成。

将氢化铝锂(1.2g,31mmol)加入到30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氮气置换三次,冰浴下缓慢滴加化合物10(2.88g,20.8mmol)的20ml四氢呋喃溶液,滴加完毕,自然升至室温反应过夜。待tlc检测反应完全,于浴下缓慢滴入1.2ml水淬灭反应,再依次加入1.2ml15%的氢氧化钠溶液和4ml水,移至室温,搅拌15分钟后滤去白色沉淀,滤液旋干,柱层析得到化合物112.2g,收率85%。1hnmr(300mhz,dmso-d6)δ7.31-7.13(m,5h),4.65(t,j=5.2hz,1h),3.58(s,2h);esi-ms:125[m++1]。

步骤3.化合物12的合成。

将化合物11(2.2g,17.7mmol)置于反应瓶中,加入10ml三溴化磷,氮气保护下于120℃反应5小时。冷却至室温,倒入20ml冰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10ml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22.6g,收率80%。1hnmr(300mhz,cdcl3)δ7.39-7.19(m,5h),3.57(p,j=1.1hz,2h);esi-ms:187[m++1]。

步骤4.化合物13的合成。

将1h-咪唑(1.16g,17mmol)和碳酸钾(3.9g,28mmol)加入到30ml干燥的四氢呋喃中,氮气保护下搅拌10分钟。向反应液中缓慢滴加化合物12(2.6g,14mmol)的10ml四氢呋喃溶液,滴加完毕升温至回流,反应过夜。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将残留物中溶于30ml二氯甲烷,水洗两次,1m稀盐酸萃取两次。合并水相,用碳酸氢钠固体调至中性,并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旋干,真空干燥得化合物132.06g,收率85%。1hnmr(300mhz,cdcl3)δ7.36-7.19(m,4h),7.11-6.97(m,3h),6.82(t,j=1.3hz,1h),4.15(s,2h;esi-ms:175[m++1]。

步骤5.化合物14的合成。

将n-苄氧羰基哌啶-4-羧酸(2.63g,10mmol)溶于20ml二氯甲烷,加入6ml草酰氯和1滴dmf,室温下反应2小时。将反应液减压浓缩至干,加入20ml乙腈溶解,冰浴下加入三乙胺(4.1ml,30mmol),搅拌3分钟。然后在冰浴下向反应液中缓慢滴加化合物13(2.06g,12mmol)的5ml乙腈溶液,滴加完毕撤去冰浴,室温反应过夜。反应完毕后,旋蒸除去大部分溶剂,加入30ml乙酸乙酯和20ml水,搅拌5分钟,静置分层,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柱层析得到无色油状物化合物143.34g,收率80%。1hnmr(300mhz,cdcl3)δ7.38-7.33(m,5h),7.27-7.21(m,3h),7.11-7.03(m,3h),6.85(d,j=1.0hz,1h),5.13(d,j=3.9hz,2h),4.58(d,2h),4.26(d,2h),3.84(tt,j=11.7,3.7hz,1h),2.96(s,2h),1.89(s,4.3hz,2h),1.65(dd,j=12.7,4.3hz,2h);esi-ms:420[m++1]。

步骤6.化合物15的合成。

将化合物14(3.34g,8mmol)溶于30ml无水乙醇中,加入300mg10%的钯碳,氢气置换三次,在1个大气压的氢气氛下室温搅拌过夜。反应完全后滤除钯碳,滤液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52.04g,收率90%。1hnmr(300mhz,dmso-d6)δ7.42(d,j=1.0hz,1h),7.29–7.19(m,3h),7.16–7.09(m,2h),7.07(d,j=1.0hz,1h),4.56(s,2h),3.65(tt,j=11.8,3.6hz,1h),3.00–2.92(m,2h),2.55(dd,j=12.3,2.6hz,2h),1.72–1.59(m,2h),1.41(qd,j=12.2,4.0hz,2h);esi-ms:286[m++1]。

步骤7.化合物16的合成。

将化合物15(2.04g,7.2mmol)溶于10mldmf中,加入碳酸钾(1.98g,14.4mmol),降至-15℃,氮气保护下缓慢滴加碘甲烷(1.02g,7.2mmol),滴加完毕后移至室温反应0.5小时。加入20ml水淬灭,用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20ml水和20ml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61.5g,收率70%。esi-ms:300[m++1]。

步骤8.化合物17的合成。

将化合物16(1.5g,5.1mmol)置于反应瓶中,氮气置换三次,滴加7ml三氟甲磺酸,升温至110℃反应过夜。冷却至室温,将反应液倒入30ml冰水中,滴加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0-11,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机相用20ml水和20ml饱和食盐水各洗涤一次,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蒸干,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60.85g,收率60%。esi-ms:282[m++1]。

步骤9.化合物18的合成。

将化合物17(850mg,0.4mmol)置于反应瓶中,依次加入0.5ml乙酸,5ml37%甲醛和乙酸钠(87mg,1.1mmol),升温至100℃反应过夜。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向反应液中加入30ml二氯甲烷,滴加5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11-12,搅拌0.5小时,静置分层,有机相用10ml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8340mg,收率36%。esi-ms:312[m++1]。

步骤10.化合物19的合成。

将化合物18(340mg,1.1mmol)溶于20ml二氯甲烷中,氮气保护下依次加入dmap(13mg,0.11mmol)和戴斯-马丁试剂(550mg,1.3mmol),室温反应3小时。加入2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20ml二氯甲烷,搅拌5分钟,过滤,滤液分层。有机相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19270mg,收率80%。1hnmr(300mhz,cdcl3)δ9.61(q,j=1.9hz,1h),7.72(d,j=1.5hz,1h),7.27–7.18(m,3h),7.17–7.06(m,1h),4.69(dd,j=14.5,1.5hz,1h),4.26(d,j=14.5hz,1h),3.44(q,j=2.7,2.1hz,1h),3.12(ddd,j=13.5,7.5,3.0hz,1h),3.04–2.89(m,2h),2.86–2.70(m,2h),2.69–2.59(m,2h),2.50(s,3h);esi-ms:310[m++1]。

生物活性测试。

(1)大鼠中的药代动力学评价。

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7-8周龄,体重约210g,分成2组,每组4只,单次口服给予5mg/kg;(a)对照组:6,11-二氢-11-(1-甲基-4-哌啶叉)-5h-咪唑并[2,1-b][3]苯并氮杂-3-甲醛;(b)试验组:实施例化合物,比较其药代动力学差异。

大鼠采用标准饲料饲养,给予水。试验前16小时开始禁食。药物用peg400和二甲亚砜溶解。眼眶采血,采血的时间点为给药后0.083小时,0.25小时、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

大鼠吸入乙醚后短暂麻醉,眼眶采集300μl血样于试管。试管内有30μl1%肝素盐溶液。使用前,试管于60℃烘干过夜。在随后一个时间点血样采集完成之后,大鼠乙醚麻醉后处死。

血样采集后,立即温和地颠倒试管至少5次,保证混合充分后放置于冰上。血样在4℃5000rpm离心5分钟,将血浆与红细胞分离。用移液器吸出100μl血浆到干净的塑料离心管中,标明化合物的名称和时间点。血浆在进行分析前保存在-80℃。用lc-ms/ms测定血浆中本发明化合物的浓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基于每只动物在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计算。

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化合物,本发明化合物在动物体内具有更好的药物动力学,因而具有更好的药效学和治疗效果。

(2)代谢稳定性评价。

微粒体实验:人肝微粒体:0.5mg/ml,xenotech;大鼠肝微粒体:0.5mg/ml,xenotech;小鼠肝微粒体:0.5mg/ml,xenotech;辅酶(nadph/nadh):1mm,sigmalifescience;氯化镁:5mm,100mm磷酸盐缓冲剂(ph为7.4)。

储备液的配制:精密称取一定量的化合物粉末,并用dmso分别溶解至5mm。

磷酸盐缓冲液(100mm,ph7.4)的配制:取预先配好的0.5m磷酸二氢钾150ml和700ml的0.5m磷酸氢二钾溶液混合,再用0.5m磷酸氢二钾溶液调节混合液ph值至7.4,使用前用超纯水稀释5倍,加入氯化镁,得到磷酸盐缓冲液(100mm),其中含100mm磷酸钾,3.3mm氯化镁,ph为7.4。

配制nadph再生系统溶液(含有6.5mmnadp,16.5mmg-6-p,3u/mlg-6-pd,3.3mm氯化镁),使用前置于湿冰上。

配制终止液:含有50ng/ml盐酸普萘洛尔和200ng/ml甲苯磺丁脲(内标)的乙腈溶液。取25057.5μl磷酸盐缓冲液(ph7.4)至50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812.5μl人肝微粒体,混匀,得到蛋白浓度为0.625mg/ml的肝微粒体稀释液。取25057.5μl磷酸盐缓冲液(ph7.4)至50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812.5μlsd大鼠肝微粒体,混匀,得到蛋白浓度为0.625mg/ml的肝微粒体稀释液。取25057.5μl磷酸盐缓冲液(ph7.4)至50ml离心管中,分别加入812.5μl小鼠肝微粒体,混匀,得到蛋白浓度为0.625mg/ml的肝微粒体稀释液。

样品的孵育:用含70%乙腈的水溶液将相应化合物的储备液分别稀释至0.25mm,作为工作液,备用。分别取398μl的人肝微粒体、大鼠或者小鼠肝微粒体稀释液加入96孔孵育板中(n=2),分别加入2μl0.25mm的的工作液中,混匀。

代谢稳定性的测定:在96孔深孔板的每孔中加入300μl预冷的终止液,并置于冰上,作为终止板。将96孔孵育板和nadph再生系统置于37℃水浴箱中,100转/分钟震荡,预孵5min。从孵育板每孔取出80μl孵育液加入终止板,混匀,补充20μlnadph再生系统溶液,作为0min样品。再向孵育板每孔加入80μl的nadph再生系统溶液,启动反应,开始计时。相应化合物的反应浓度为1μm,蛋白浓度为0.5mg/ml。分别于反应10、30、90min时,各取100μl反应液,加入终止板中,涡旋3min终止反应。将终止板于5000×g,4℃条件下离心10min。取100μl上清液至预先加入100μl蒸馏水的96孔板中,混匀,采用lc-ms/ms进行样品分析。

数据分析:通过lc-ms/ms系统检测相应化合物及内标的峰面积,计算化合物与内标峰面积比值。通过化合物剩余量的百分率的自然对数与时间作图测得斜率,并根据以下公式计算t1/2和clint,其中v/m即等于1/蛋白浓度。

对本发明化合物及其没有氘代的化合物同时测验比较,评价其在人、大鼠和小鼠肝微粒体的代谢稳定性。作为代谢稳定性的指标的半衰期及肝固有清除率如表1所示。表1中采用未经氘代的化合物alcaftadine(6,11-二氢-11-(1-甲基-4-哌啶叉)-5h-咪唑并[2,1-b][3]苯并氮杂-3-甲醛)作为对照样品。如表2所示,通过与未经氘代的化合物alcaftadine对照,本发明化合物可以显著改善代谢稳定性。

表1实施例1~2与alcaftadinen对照样的代谢稳定性对比表

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份数和百分比为重量份和重量百分比。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