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21011发布日期:2022-08-13 00:54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医疗或生物实验设备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


背景技术:

2.培养皿是医疗测试、生物培育等领域必不可少的基础实验器具,主要用于构成相对稳定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同时隔离内外部环境,防止外部干扰以及避免内部培养物泄漏。培养过程中需要将待检材料接种或转移至培养皿等装置中,由于存在必要的流程以及准备工作,因此待检材料收集完成后一般不会立即接种或使用,因此需要提前准备取样工具用于获取和保存待培养或测试的微生物等待检材料,并使用相应工具保存和隔离相应材料,进行一定的准备和处理后再进行培养,这些工具包括医院中常见的尿检杯、采样试管等,但这些常见工具结构简单,封闭性差,由于采集过程中需要频繁操作或移动至采集区域使用,工具自身以及内部收集的材料容易受到污染,不利于保证后期培养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闭性更好,使用更方便,且长期存储时能够有效保证密封性能,有利于提高材料收集和保存时防污染能力的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包括采集杯1、溶剂杯2、密封板3、弹簧4、取样件;
6.采集杯1为包括后侧的容纳部10以及前侧的连接部11;所述容纳部10是中空的壳体结构;
7.容纳部10的后侧上方设置有连接槽10a,连接槽10a的底部设置有注入口100,采集杯1内壁底部设置有破壁柱10b,破壁柱10b垂直设置且上端从注入口100穿出后伸入连接槽10a;
8.连接部11的前侧设置有导出孔101,导出孔101向后延伸直至与容纳部10的内腔连通;
9.所述溶剂杯2为中空的盒状结构,溶剂杯2上设置有收集孔105,收集孔105处设置有密封孔塞;溶剂杯2的盒底设置有凸出部20,所述凸出部20形状与注入口100形状一致以可卡入注入口100中;凸出部20与破壁柱10b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薄弱区21a,所述薄弱区21a在溶剂杯2扣入连接槽10a中时会被破壁柱10b顶破;
10.连接部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控制孔102和三角推杆110;所述控制孔102垂直于导出孔101且沿横向延伸直至与导出孔101连通;三角推杆110水平向前延伸且尖角端超前,朝外的一侧为向前方收束的斜面;
11.密封板3包括可插入控制孔102中左右滑动的挡板部3a以及位于控制孔102外部的控制部3b;挡板部3a为沿横向延伸且板面与导出孔101垂直的平板结构,
12.所述控制部3b向前侧延伸并凸出于挡板部3a,控制部3b朝向挡板部3a的一侧设置有控制槽103,导向槽自前向后延伸并贯穿挡板部3a形成过孔104;
13.弹簧4设于采集杯1和密封板3之间且推动密封板3朝采集杯1移动,使挡板部3a插入控制孔102中直至前端封堵住导出孔101;
14.所述取样件设置在采集杯1内腔中,取样件为杆状或筒状结构,其一端设置有金属或磁性吸附体另一端设置有取样环。
15.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导出孔101为方形孔,导出孔101下边缘距容纳部10内腔底面的高度≥5mm。
16.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凸出部20的底部设置有倒锥形突出结构,所述薄弱区21a设于倒锥形突出结构的底部。
17.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薄弱区21a由盒底壳壁变薄后形成。
18.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连接部11朝向密封板3的一侧设置有导向部11e,导向部11e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112,所述控制部3b的后侧设置有可卡入导向槽112中的导向条。
19.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连接部11朝向密封板3的一侧设置有导向部11e,所述控制部3b的后侧设置有可抵在导向槽112上的第一滑动部3f。
20.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挡板部3a可伸入导出孔101的部分设置有临时取样孔111,所述临时取样孔111的孔径小于取样件的尺寸。
21.对前述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还包括,所述所述容纳部10的内腔的底面设置有隔离区,隔离区四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高度≥5mm但不超过内腔整体高度的50%,所述取样件设置于隔离区中被隔板包围以使其可以与采集杯1中的试样隔离。
22.其有益效果在于:
23.本技术的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主要用于接种前细菌采集和保存,其中溶剂杯作为可拆卸的容器供操作者携带至现场进行收集和临时保存,采集杯用于保存和隔离溶剂杯收集到的材料。本技术中特别设计的溶剂杯和采集杯结构,使溶剂杯在使用前以及采集完成后可以保持很好的封闭状态,且可以方便的与采集杯对接,对接后形成整体结构,便于存储使用,且不用担心污染泄漏以及产生多个污染物。采集杯结构为互动式封闭结构,设计有便于与培养皿等结构对接的接种(转移细菌)的通道。本技术的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使用方便,密封性好。
附图说明
24.图1是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主视图1;
25.图2是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的主视图2;
26.图3是采集杯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溶剂杯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其中附图标记包括:采集杯1、容纳部10、连接槽10a、破壁柱10b、连接部11、导向部11e、三角推杆111、溶剂杯2、凸出部20、薄弱区21a、密封板3、挡板部3a、控制部3b、弹簧4、注入口100、导出孔101、控制孔102、过孔104、导向槽103、收集孔105、三角推杆110、临时取样孔111。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31.本技术的一种细菌接种用防污染采集配件,主要用于在细菌培养收集过程中用于前期收集以及临时材料保存。
32.如图1、图2所示,其基本结构包括采集杯1、溶剂杯2、密封板3、弹簧4、取样件;
33.采集杯1为包括后侧的容纳部10以及前侧的连接部11;容纳部10是中空的壳体结构;容纳部10的后侧上方设置有连接槽10a,连接槽10a的底部设置有注入口100,采集杯1内壁底部设置有破壁柱10b,破壁柱10b垂直设置且上端从注入口100穿出后伸入连接槽10a;容纳部10的内腔的底面设置有隔离区,隔离区四周设有隔板,隔板高度≥5mm但不超过内腔整体高度的50%,取样件设置于隔离区中被隔板包围以使其可以与采集杯1中的试样隔离。
34.连接部11的前侧设置有导出孔101,导出孔101向后延伸直至与容纳部10的内腔连通;溶剂杯2为中空的盒状结构,溶剂杯2上设置有收集孔105,收集孔105处设置有密封孔塞;溶剂杯2的盒底设置有凸出部20,凸出部20形状与注入口100形状一致以可卡入注入口100中;凸出部20与破壁柱10b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薄弱区21a,薄弱区21a在溶剂杯2扣入连接槽10a中时会被破壁柱10b顶破;
35.连接部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控制孔102和三角推杆110;控制孔102垂直于导出孔101且沿横向延伸直至与导出孔101连通;三角推杆110水平向前延伸且尖角端超前,朝外的一侧为向前方收束的斜面;
36.密封板3包括可插入控制孔102中左右滑动的挡板部3a以及位于控制孔102外部的控制部3b;挡板部3a为沿横向延伸且板面与导出孔101垂直的平板结构,控制部3b向前侧延伸并凸出于挡板部3a,控制部3b朝向挡板部3a的一侧设置有控制槽103,导向槽自前向后延伸并贯穿挡板部3a形成过孔104;
37.弹簧4设于采集杯1和密封板3之间且推动密封板3朝采集杯1移动,使挡板部3a插入控制孔102中直至前端封堵住导出孔101;
38.取样件设置在采集杯1内腔中,取样件为杆状或筒状结构,其一端设置有金属或磁性吸附体另一端设置有取样环。
39.导出孔101为方形孔,导出孔101下边缘距容纳部10内腔底面的高度≥5mm。
40.凸出部20的底部设置有倒锥形突出结构,薄弱区21a设于倒锥形突出结构的底部;薄弱区21a由盒底壳壁变薄后形成。
41.连接部11朝向密封板3的一侧设置有导向部11e,导向部11e的前侧设置有导向槽112,控制部3b的后侧设置有可卡入导向槽112中的导向条;连接部11朝向密封板3的一侧设置有导向部11e,控制部3b的后侧设置有可抵在导向槽112上的第一滑动部3f。
42.挡板部3a可伸入导出孔101的部分设置有临时取样孔111,临时取样孔111的孔径
小于取样件的尺寸。
43.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