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硅氮杂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及应用

文档序号:35929828发布日期:2023-11-05 03:04阅读:32来源:国知局
1,4-硅氮杂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及应用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具体涉及1,4-硅氮杂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1、氮杂六元环是药物、天然产物以及材料分子最为重要结构单元之一。作为哌啶的硅代生物电子等排体,4-硅杂哌啶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硅氮杂环,并在药物和新型荧光探针开发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sila-haloperidol,血脑屏障透过性比母体分子更强的sila-anti-tubercular和sila-linezolid,丙肝病毒抑制剂sila-hcv inhibtor以及含硅有机光电材料sila-oled等(结构式如下)。

2、

3、目前,4-硅杂哌啶最常用的合成方法采用的二乙烯硅烷氢溴化/氮成环法。但二乙烯硅烷首先与氢溴酸加成生成双溴乙基取代的硅烷中间体2,随后2再发生连续的分子间/分子内氮亲核取代,继而转化为4-硅杂哌啶3(如下式)。该方法主要存在的弊端包括:1)需要使用环境有害的hbr气体,且操作不便;2)许多对酸敏感的官能团在该条件下很难耐受,因此硅取代基的类型比较单一。

4、

5、                 

6、2021年,oestreich课题组发展了基于b(c6f5)3催化的c–h键活化策略,并以此实现了4-硅杂哌啶3的合成(如下式)。该方法以叔胺化合物4和二氢硅烷5为底物。在b(c6f5)3催化剂作用下,通过连续的脱氢生成亚胺/亚胺异构为烯胺/硅氢加成合成相应的4-硅杂哌啶。但是,该方法存在反应温度较高(150℃),催化剂的量大(20mol%),还需要使用额外的添加试剂,并且产率相对较低等缺点(收率50-60%左右)。

7、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1,4-硅氮杂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及应用。

2、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1,4-硅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二乙烯胺和二硅氢为底物,b(c6f5)3为催化剂在溶剂一中反应合成1,4-硅氮杂环化合物;

3、其中,所述反应的温度范围为0-100℃,时间为0.2-6小时,所述二乙烯胺和二硅氢的摩尔用量比值范围为1:1-5,所述b(c6f5)3的用量范围5-15mol%,所述溶剂一为二甲苯、甲苯、氯苯、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中的一种,反应式如下:

4、

5、式中,r为对甲苯基、正丁基、叔丁基、2-噻吩基中的一种,r1和r2分别为氢原子、c1-c6烷基、c5-c7环烷基、芳基(优选苯基)中的一种,所述c1-c6烷基、c5-c7环烷基、芳基(优选苯基)分别被一个或多个各自独立的氢原子、c1-c6烷基、卤素、芳基所取代,且r1和r2不同时为氢原子。

6、优选的,所述反应的温度范围为10-40℃,时间为0.5-1小时;

7、优选的,所述二乙烯胺和二硅氢的摩尔用量比值范围为1:1-2;

8、优选的,所述b(c6f5)3的用量范围8-12mol%。

9、进一步的,所述二乙烯胺、二硅氢和b(c6f5)3的加料方式为:先将二硅氢和b(c6f5)3进行反应0.5-10分钟,优选0.5-2分钟,再加入二乙烯胺即可。

10、进一步的,当r1和r2其中一个为氢原子,另一个为苯基、对甲苯基或烷基时,所述1,4-硅氮杂环化合物为硅杂哌啶化合物,还包括以下步骤:

11、先加入n,n-二甲基苯胺和溶剂二,并去除溶剂一;或先加入n,n-二甲基苯胺,去除溶剂一,再加入溶剂二;

12、之后加入芳基化合物、碱、钯催化剂进行偶联反应即可;

13、其中,所述碱为磷酸钾或二异丙胺;钯催化剂为二(三叔丁基膦)钯、四(三苯基膦)钯或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所述溶剂二为n-甲基吡咯烷酮或甲苯;

14、反应式如下:

15、

16、式中,所述x为碘或溴中的一种;aryl为苯环或芳香杂环中的一种,所述芳环、芳杂环上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被c1-c4的烷基、芳基、卤素、酯基、酮羰基、或含硫、氮、氧原子的杂环所取代。

17、进一步的,所述n,n-二甲基苯胺的添加量为1-5当量;优选为1.5-2.5当量;

18、进一步的,硅杂哌啶化合物、芳基化合物摩尔用量比值范围为1:0.5-2,优选为1:0.5-1;

19、进一步的,碱的用量范围为1-3,优选为1.5-2;

20、进一步的,钯催化剂的用量为2.5-15mol%,优选为5-7.5mol%。

21、进一步的,所述偶联反应的温度为15-30℃,时间为10-24小时。

22、进一步的,去除溶剂一的方法为减压蒸馏法。

23、进一步的,加入溶剂二后需要充分混合10-60分钟,优选为10-40分钟。

24、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方法得到的1,4-硅氮杂环化合物。

2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1,4-硅氮杂环化合物用于合成酰胺化合物、苄胺化合物、芳胺衍生物以及用于多种活性分子的结构修饰等应用。

26、进一步的,当用于合成酰胺化合物时,合成方法为:所述1,4-硅氮杂环化合物先经过脱保护剂反应脱除r-so2保护基,再与金刚酰氯发生酰化反应得到所述酰胺化合物;

27、和/或,当用于合成苄胺化合物时,合成方法为:所述1,4-硅氮杂环化合物先经过脱保护剂反应脱除r-so2保护基,再在k2co3作用下,与3,5-二甲氧基苄溴发生n烷基化反应得到所述苄胺化合物;

28、和/或,当用于合成芳胺衍生物时,合成方法为:所述1,4-硅氮杂环化合物先经过脱保护剂反应脱除r-so2保护基,再在4-碘代苯基醚在pd催化下,发生buchwald-hartwig反应得到所述芳胺衍生物。

2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现有技术所报道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点;如使用有毒且难操作的氢溴酸气体,或以硅二氢为底物时,底物制备过程中所需的强还原性条件,使得硅二氢底物制备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本发明以硅三氢和芳基碘为底物时,硅三氢和芳基碘均为商业可得的廉价试剂,因此本发明所发展的方法在底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通过该方法可以大规模、高收率制备相应的硅杂哌啶产物,反应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无毒无刺激性气味,无易燃易爆等危险。因此,本发明提供的1,4-硅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具有安全环保、底物适应性广、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收率高、副产物生成少、反应试剂少等优点。



技术特征:

1.1,4-硅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以二乙烯胺和二硅氢为底物,b(c6f5)3为催化剂在溶剂一中反应合成1,4-硅氮杂环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范围为10-40℃,时间为0.5-1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乙烯胺、二硅氢和b(c6f5)3的加料方式为:先将二硅氢和b(c6f5)3进行反应0.5-10分钟,再加入二乙烯胺即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当r1和r2其中一个为氢原子,另一个为苯基、对甲苯基或烷基时,所述1,4-硅氮杂环化合物为硅杂哌啶化合物,还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n-二甲基苯胺的添加量为1-5当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n-二甲基苯胺的添加量为1.5-2.5当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反应的温度为15-30℃,时间为10-24小时;

8.由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1,4-硅氮杂环化合物。

9.权利要求8所述的1,4-硅氮杂环化合物用于合成酰胺化合物、苄胺化合物、芳胺衍生物以及用于多种活性分子的结构修饰等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当用于合成酰胺化合物时,合成方法为:所述1,4-硅氮杂环化合物先经过脱保护剂反应脱除r-so2保护基,再与金刚酰氯发生酰化反应得到所述酰胺化合物;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1,4‑硅氮杂环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及应用,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二乙烯胺和二硅氢为底物,B(C6F5)3为催化剂在溶剂一中反应合成1,4‑硅氮杂环化合物;反应式如下:本发明的合成方法较现有技术具有安全环保、底物适应性广、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收率高、副产物生成少、反应试剂少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宋振雷,高璐,郭家伟,刘顺发,景珺,范昱,刘诗阳,王万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四川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