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烯醇内酯水解酶用于降解棒曲霉素的应用

文档序号:37557441发布日期:2024-04-09 17:49阅读:12来源:国知局
二烯醇内酯水解酶用于降解棒曲霉素的应用

本发明属于酶制剂,涉及二烯醇内酯水解酶用于降解棒曲霉素的应用。


背景技术:

1、棒曲霉素作为一种有毒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果蔬、谷物、坚果等食品及中药材中,并可通过食物摄入、皮肤接触等方式进入机体,进而对人类和牲畜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棒曲霉素具有基因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等多种毒性,能够损伤机体的肠、肾、肝等器官组织。

2、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规定棒曲霉素的人体每日最大可耐受摄入量为0.4μg/kg mb。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制定了食品中棒曲霉素的最高限量标准。

3、目前常用的去除棒曲霉素的方法主要为物理和化学方法。物理法包括人工拣选和清洗、澄清处理及加热加压处理、物理吸附剂处理、微波处理、辐照处理或超声处理等;化学法主要是使用臭氧、添加多酚或植物提取物等降解水果及其制品中的棒曲霉素。这些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加工中存在脱毒不彻底、成本过高、效果欠佳,污染环境等问题。相较而言,环境友好的生物酶制剂更加安全、高效,且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二烯醇内酯水解酶用于降解棒曲霉素的应用。

2、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在如下任一种的应用:

3、a1)降解棒曲霉素;

4、a2)作为棒曲霉素水解酶;

5、a3)催化棒曲霉素水解;

6、a4)制备棒曲霉素降解剂;

7、a5)制备催化棒曲霉素水解产品;

8、a6)制备降解棒曲霉素产品;

9、所述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为如下任一种:

10、b1)seq id no:1所示的蛋白;

11、b2)将b1)所示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末端添加标签序列且具有b1)相同功能的由b1)衍生的蛋白质;

12、b3)seq id no:3所示的蛋白。

13、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编码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的核酸分子或含有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载体、表达盒或重组菌在如下任一种的应用:

14、c1)制备棒曲霉素降解剂;

15、c2)制备催化棒曲霉素水解产品;

16、c3)制备降解棒曲霉素产品;

17、所述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为如下任一种:

18、b1)seq id no:1所示的蛋白;

19、b2)将b1)所示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末端添加标签序列且具有b1)相同功能的由b1)衍生的蛋白质;

20、b3)seq id no:3所示的蛋白。

21、上文所述应用中,所述编码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的核酸分子为如下任一种:

22、d1)编码区为seq id no:2所示的dna分子;

23、d2)编码区为seq id no:4所示的dna分子;

24、d3)在严格条件下与d1)或d2)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具有相同功能蛋白质的dna分子;

25、d4)与d1)或d2)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至少具有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98%或至少具有99%同源性且编码具有相同功能蛋白质的dna分子。

26、上述严格条件为在6×ssc,0.5%sds的溶液中,在65℃下杂交,然后用2×ssc,0.1% sds和1×ssc,0.1% sds各洗膜一次。

27、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解棒曲霉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第一方面中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处理棒曲霉素,实现降解棒曲霉素。

28、上文所述方法中,所述处理的条件为37℃下水解2-4h。所述水解的ph值为6.0.

29、本发明获得了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将其应用在霉菌毒素脱毒方面,其能够有效降解棒曲霉素。



技术特征:

1.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在如下任一种的应用:

2.编码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的核酸分子或含有所述核酸分子的重组载体、表达盒或重组菌在如下任一种的应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

4.一种降解棒曲霉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权利要求1中的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处理棒曲霉素,实现降解棒曲霉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的条件为37℃下水解2-4h。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二烯醇内酯水解酶用于降解棒曲霉素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在如下任一种的应用:A1)降解棒曲霉素;A2)作为棒曲霉素水解酶;A3)催化棒曲霉素水解;A4)制备棒曲霉素降解剂;A5)制备催化棒曲霉素水解;A6)制备降解棒曲霉素产品;本发明的实验证明了,本发明获得了二烯醇内酯水解酶Ahns,将其应用在霉菌毒素脱毒方面,其能够有效降解棒曲霉素。

技术研发人员:刘卫东,高健,王浩,陈曦,梁宵,韩旭,韦泓丽,吴洽庆,李金山,马延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