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变色或发光功能的且适宜用于贴膜上的油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16134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变色或发光功能的且适宜用于贴膜上的油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变色或发光功能的且适宜用于贴膜上的油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伪劣和假冒产品,往往是打着某某著名品牌的幌子, 外包装上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消费者们无法鉴别,消费者受到损害的同时也影响了正规 品牌的商誉,因此,现在正规品牌的商家一般都会在所销售的产品上贴上独特的防伪标 贴来制止这类情况。然而,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贴膜产品的仿冒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贴膜产品, 例如销售最为广泛的隔热防晒膜(也称隔热膜、隔热纸、太空膜等,其中,“隔热”是指 对红外光区的有效阻隔,“防晒”是指能有效阻隔紫外线。),这类产品所宣称的抗刮 伤、隔紫外线、隔红外线等功能,一般消费者无专用仪器鉴别,并且现有的这类贴膜产 品无法使用防伪标贴或无法直接喷上防伪用的喷码油墨,原因就在于现有技术中常采 用醇酸树脂、乙烯类树脂、酚醛树脂等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各类喷码油墨,而这类喷码油 墨很难附着于具有光滑表面的玻璃、聚丙烯膜、PET膜、光固化树脂层等材质,这些油 墨喷上后很容易被擦拭掉;特别是,用于制作防伪商标的或直接喷印的防伪用的喷码油 墨上一般需要添加一些发光或变色的粉体,加入了这些粉体后更进一步严重影响了油墨 对光滑表面的附着力。因此,大家都希望能够开发适宜用于贴膜上的油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具有变色或发光功能的且适宜用 于贴膜上的油墨,该油墨的原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包括如下组分5% 30%的丙烯酸 树脂,40% 85%的丁酮,3% 5%的乙二醇醚,0.6% 的醋酸酯,2% 25%的 纳米级粉体,0.9% 1.8%的导电盐,所述的纳米级粉体为感温变色纳米级粉体、感光变 色纳米级粉体、紫外荧光纳米级粉体、红外荧光纳米级粉体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物。按照国际上对纳米级的定义,所述纳米级粉体是指粉体平均粒径不大于IOOnm 的粉体。所述的感温变色纳米级粉体,是一种随温度的上升、下降而反复改变颜色的纳 米级粉体。一般来说,随温度升高从无色变到有色,随温度下降从有色变到无色,两个 过程都是可逆的。现有的感温变色粉体的基本色有15种(不同温度区间有不同的颜色), 以三原色为基础可以调制出任何颜色,也可以利用不同温度的的感温变色粉体调制出两 种以上的颜色变化,也可以与其他颜料混合而成,如可以任意搭配成温度指示两段、三 段变色的混合粉体,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
所述的感光变色纳米级粉体,其经可见光或紫外光照射后吸收能量而从无色变 到有色,变化过程可逆。现有的感光变色粉体的基本色有4种,同样的,也可以将其任 意调制。所述的紫外荧光纳米级粉体,其在吸收紫外光后很迅速地将其散射成波长较长 的可见光,产生了荧光现象。如果散射的延迟时间较长,就会产生所熟知的磷30荧光现 象,荧光颜色有蓝、绿、红、黄等。所述的红外荧光纳米级粉体,其在红外光的照射下被激发而发出特定的可见 光,产生了荧光现象。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油墨,即以丙烯酸树脂 为连接料,并且相应地使用特定配方的混合溶剂-丁酮、乙二醇醚、醋酸酯,其对光滑 表面的玻璃、聚丙烯膜、PET膜、光固化树脂层等材质的附着力大大增强。特别是,上 述方案的油墨中还使用了变色或发光的纳米级粉体,但是其对具有光滑表面材质的附着 力仍然很强,可以适用于贴膜产品。优选的,所述的丙烯酸树脂为热塑性丙烯酸树脂。优选的,所述的乙二醇醚为乙二醇丁醚。优选的,所述的醋酸酯为醋酸乙酯。优选的,所述的导电盐为硫氰酸钾。优选的,该油墨的原料配方还包括0.5% 2%的附着力增进剂丙烯酸改性聚 酯。在本发明油墨的配方中使用这种特殊的附着力增进剂,大大增强了该油墨喷印所得 数码的耐磨性。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使用上述油墨的贴膜。本发明的贴膜与现有技术的贴膜相比,使用了具有变色或发光功能的油墨或该 油墨喷印制得的标贴,具有防伪效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油墨配方(按重量份计,配方总重量为100份):热塑性丙稀酸树脂(昆山三旺树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swu-9070)25份、丁酮 53份、乙二醇丁醚4份、醋酸乙醋0.8份、感温变色纳米级粉体材料(泉州崇裕纳米工贸 有限公司生产的感温变色纳米级粉体,平均粒径为IOOnm) 15份、硫氰酸钾1.2份、附着 力增进剂丙烯酸改性聚酯(上海凯茵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EP2325) 1份。生产工艺流程先将上述的热塑性丙稀酸树脂添加到溶剂中,该溶剂为乙二醇丁醚、醋酸乙醋 以及约60%的上述丁酮组分所混合组成的溶剂,加入后高速搅拌(搅拌速度约为20转/ 秒)约20 30分钟至热塑性丙稀酸树脂充分溶解;然后依次加入上述的感温变色粉体材 料、硫氰酸钾、附着力增进剂以及剩余的40%的丁酮组分,再进行高速搅拌(搅拌速度 约为20转/秒) 约20分钟,待完全溶解后进行过滤(12500目的过滤器),抽样检验颗粒 精度达到小于1微米后即值得本实施例油墨,分装备用。
经过试验检测,采用本实施例油墨所制成的防伪标贴或直接喷码的贴膜,对喷印处用强力胶带反复粘拉数次(如3 5次),喷上的油墨印迹仍然完好无损。实施例2油墨配方(按重量份计,配方总重量为100份):热塑性丙稀酸树脂(昆山三旺树脂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swu-9070)25份、丁酮 53份、乙二醇丁醚4份、醋酸乙醋0.8份、感光变色纳米级粉体材料(泉州崇裕纳米工贸 有限公司生产的感光变色纳米级粉体,平均粒径为IOOnm) 15份、硫氰酸钾1.2份、附着 力增进剂丙烯酸改性聚酯(上海凯茵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EP2325) 1份。生产工艺流程先将上述的热塑性丙稀酸树脂添加到溶剂中,该溶剂为乙二醇丁醚、醋酸乙醋 以及约60%的上述丁酮组分所混合组成的溶剂,加入后高速搅拌(搅拌速度约为20转/ 秒)约20 30分钟至热塑性丙稀酸树脂充分溶解;然后依次加入上述的感光变色粉体材 料、硫氰酸钾、附着力增进剂以及剩余的40%的丁酮组分,再进行高速搅拌(搅拌速度 约为20转/秒)约20分钟,待完全溶解后进行过滤(12500目的过滤器),抽样检验颗粒 精度达到小于1微米后即值得本实施例油墨,分装备用。经过试验检测,采用本实施例油墨所制成的防伪标贴或直接喷码的贴膜,对喷 印处用强力胶带反复粘拉数次(如3 5次),喷上的油墨印迹仍然完好无损。
权利要求
1.一种油墨,其特征在于,该油墨的原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包括如下组分5% 30%的丙烯酸树脂,40% 85%的丁酮,3% 5%的乙二醇醚,0.6% 1 %的醋酸酯, 2% 25%的纳米级粉体,0.9% 1.8%的导电盐,所述的纳米级粉体为感温变色纳米级 粉体、感光变色纳米级粉体、紫外荧光纳米级粉体、红外荧光纳米级粉体中的任意一种 或几种的混合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丙烯酸树脂为热塑性丙烯酸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乙二醇醚为乙二醇丁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醋酸酯为醋酸乙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盐为硫氰酸钾。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油墨,其特征在于该油墨的原料配方还包括 0.5% 2%的附着力增进剂丙烯酸改性聚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变色或发光功能的且适宜用于贴膜上的油墨,该油墨的原料配方按重量百分比包括如下组分5%~30%的丙烯酸树脂,40%~85%的丁酮,3%~5%的乙二醇醚,0.6%~1%的醋酸酯,2%~25%的纳米级粉体,0.9%~1.8%的导电盐,所述的纳米级粉体为感温变色纳米级粉体、感光变色纳米级粉体、紫外荧光纳米级粉体、红外荧光纳米级粉体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油墨,即以丙烯酸树脂为连接料,并且相应地使用特定配方的混合溶剂,其对光滑表面的玻璃、聚丙烯膜、PET膜等材质的附着力大大增强。特别是,上述方案的油墨中还使用了变色或发光的纳米级粉体,但是其对具有光滑表面材质的附着力仍然很强,可以适用于贴膜产品。
文档编号C09D11/10GK102020890SQ20091018606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7日
发明者金国华 申请人:苏州金海薄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