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划伤的包裹膜及其制备方法、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6400136发布日期:2023-12-16 02:34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划伤的包裹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保护膜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抗划伤的包裹膜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1、贴包裹膜是市面上常见的一种保护措施,因为近些年来对于3c产品的表面保护需求日益高涨,而包裹膜的保护性能和粘接性能直接影响贴合物的外观与安全性,若包裹膜粘贴力不足,则在使用过程中包裹膜容易松动、滑落,若包裹膜的抗划伤性能较差,则无法给被包裹物提供良好的保护。

2、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包裹膜的厚度往往需要在100μm以上,包裹膜需要通过增大厚度实现抗划伤、绝限的目的,若包裹膜的膜厚过小,则难以达到保护效果。但若包裹膜的膜厚过大,则容易导致包裹膜在贴胶以及后续存放过程中边角的起翘和膜面不平整,影响保护效果。

3、因此,开发一种在膜厚较小时,仍能保持良好保护效果、抗划伤、不易起翘的包裹膜,对保护膜行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价值和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划伤的包裹膜及其制备方法、应用,该包裹膜在膜厚小的情况下仍具备抗划伤、不易起翘、耐高温的特性,并且该制备方法采用的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

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抗划伤的包裹膜,包括依次设置的基膜层和粘性层,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算,用于制备基膜层的原料包括25~50wt%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用于制备粘性层的原料包括5~30wt%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其中,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选自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且,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5000~50000道尔顿。

3、本发明通过在基膜层的原料中引入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使制得的基膜层具有较好的弹性,令包含该基膜层的包裹膜在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坚韧、抗划伤的特性,为被包裹的基材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通过在粘性层中引入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使得粘性层具有优秀的粘接性能,可以在粘性层厚度较小的情况下,仍具有优秀的粘贴作用,使包裹膜与被包裹的基材粘接紧密,不容易发生起翘或脱落。并且,由于本发明在基膜层和粘性层中均加入了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使基膜层与粘性层的适配性好,有利于基膜层和粘性层的紧密复合,进一步降低包裹膜起翘的可能性,使贴合在基材上的包裹膜具有较高的膜面平整度。其次,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良好的柔韧性、热稳定性、高温不收缩的特性,使得应用了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基膜层和粘性层均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可以抑制包裹膜在高温下发生收缩或起翘,进一步拓宽了包裹膜的应用场景。

4、优选地,用于制备基膜层的原料还包括聚合物,聚合物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中至少一种,且,按照质量份数计算,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聚合物=4:(3~6);用于制备粘性层的原料还包括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且,按照质量份数计算,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1:(4~7)。本方案将聚合物与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搭配制备基膜层,可以有效保证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在基膜层中分散良好,不易聚集。且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与聚合物的兼容性佳,可以使基膜层中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发挥其柔韧性好的作用,令基膜层具有弹性佳、耐划伤的效果。同理,为了让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在粘性层中更易分散均匀,选用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作为粘性层的分散介质。由此,使得本方案提供的包裹膜在厚度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粘性佳、抗划伤效果好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包裹膜的保护作用。

5、优选地,聚合物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6、优选地,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选自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氢化聚苯乙烯-聚丁二烯-聚苯乙烯中至少一种。

7、优选地,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晶度不超过20%。

8、优选地,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算,在所述基膜层中的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包含占比15~35wt%的丙烯酸酯;在所述粘性层中的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包含占比30~50wt%的丙烯酸酯。当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丙烯酸酯的占比为15~35wt%时,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更好的柔韧性、更高的弹性,从而使制得的基膜层更坚韧、更耐划伤、绝缘性更佳;当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丙烯酸酯的占比为30~50wt%时,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更高的极性,使制得粘性层具有更优秀的粘贴效果,并且在膜厚较小的状态下,仍能保持优秀的粘性。

9、优选地,第一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第二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为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10、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thylene-ethyl acrylate,eea)具有优异的韧性和柔性,并且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使制得的包裹膜具有更佳的耐高温性能,可以应用于高温环境下的基材,使包裹膜在高温下几乎不发生收缩,进一步拓宽包裹膜的适用范围。

11、优选地,用于制备基膜层的原料还包括聚酰胺。

12、将基膜层中的聚合物与聚酰胺进行搭配,可以使得到的包裹膜的柔性好、韧性大,耐磨损抗划伤,施胶后边角不易起翘,令包裹膜能以更薄的形态对基材进行保护。

13、优选地,用于制备基膜层的原料还包括聚丁二烯1~10份、共聚聚丙烯5~20份、抗氧剂0.1~2份、热引发剂0.01~0.5份、加工助剂0.1~2份。

14、优选地,用于制备粘性层的原料还包括共聚聚丙烯10~30份、增粘树脂5~20份、抗氧剂0.1~2份、热引发剂0.01~0.5份。

15、优选地,抗氧剂选自抗氧剂1010、四[β-丙酸]季戊四醇酯、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2,4-二(正辛基硫亚甲基)-6-甲基苯酚、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2,6-二叔丁基对甲酚、甘醇双-3-(3-叔丁基-4-羟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16、优选地,热引发剂选自二乙烯基苯、三烯丙基异氰尿酸脂、二烯丙基双酚a、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化己烷、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过氧化苯甲酰或过氧化氢二异丙苯中的至少一种。

17、优选地,加工助剂为开口爽滑剂。

18、优选地,增粘树脂为氢化c9树脂。

19、优选地,用于制备粘性层的原料中还包括0.5~20份色料。

20、优选地,色料选自群青、铁蓝、钴蓝、酞青蓝、湖蓝、靛蓝、氧化硅中至少一种。

21、优选地,色料的色号选自pantone色卡2140c~2199c中至少一种。

22、优选地,基膜层与粘性层的厚度之比为(3~10):(1~3),且,包裹膜的厚度为10~100μm。

23、通过调节基膜层与粘性层的厚度比,使包裹膜既具有抗刮伤、绝缘性佳、柔韧性好的性能,又可以粘贴牢固、不易起翘、膜面平整度高,使被包裹的基材受到良好的保护。

24、优选地,在基膜层朝向和/或背向粘性层的一面,设有加固件,加固件与包裹膜的宽度方向平行,加固件的长度不大于包裹膜的长度。

25、通过在包裹膜中设置加固件,可以提高包裹膜在横向的力学强度。并且,在后续制备过程中,可以选用共挤法制膜,通过调节挤出口的大小,从而使包裹膜局部出现加固件,因此加固件的制备不会增加过多制备步骤和生产成本。

26、优选地,用于制备加固件的原料包括用于制备基膜层和/或粘性层的原料。

27、优选地,在包裹膜的厚度方向的横截面上,加固件的形状选自直线、曲线、十字线、点状线、散点线中至少一种。

28、优选地,用于制备加固件的原料包括用于制备基膜层和/或粘性层的原料。

29、优选地,在基膜层背向粘性层的一面,设有聚合物层,用于制备聚合物层的原料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中至少一种,且,聚合物层厚度为1~5μm。

30、通过设置聚合物层,可以有效将水分与基膜层分隔,避免当外界环境中湿度较高时,基膜层中的聚酰胺吸收过多外界环境的水分,影响基膜层的保护作用。

31、优选地,所述包裹膜还具有离型层,在粘性层背向基膜层的一面,还设置了第一离型层,或/和,在基膜层背向粘性层的一面,还设置了第二离型层。

32、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制备上述抗划伤的包裹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分别将用于制备基膜层的原料、用于制备粘性层的原料于180~270℃下熔融共混,制得基膜层熔体、粘性层熔体,基膜层熔体用于形成基膜层,粘性层熔体用于形成粘性层;s2、将基膜层熔体、粘性层熔体输送至挤出机,共挤流延成膜,制得抗划伤的包裹膜,其中,挤出温度为180℃~260℃,挤出机的长径比为(50~80):1。

33、本方案通过熔融共挤的方法来制备包裹膜,可以简化制备步骤,易于大规模生产制备。并且有利于基膜层与粘性层的粘接牢固,提高包裹膜的结构稳定性。其次,挤出机的长径比越大,可以令物料共混更久,使物料混合更均匀,令制得的包裹膜一致性更佳,但需要物料具有更佳的耐高温性能,因此常规的挤出机的长径比仅为(45~60):1,而本方案选用的挤出机的长径比为(50~80):1。

34、优选地,挤出机的转速为500~1000rpm。

35、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上述抗划伤的包裹膜在动力电池的应用。

36、由于动力电池的生产制备中需要进行烘烤,市售的包裹膜在烘烤过程中容易发生收缩、起翘,尤其是贴覆于动力电池边角处的包裹膜较为容易起翘,影响对动力电池的保护效果。而本方案提供的抗划伤的包裹膜在厚度较小时仍具有优秀的柔韧性、抗划伤性、热稳定性、耐高温性,且膜面平整不易起翘、在高温下不易收缩起翘,因此应用于动力电池时,可以为动力电池提供较好的保护效果,并且该抗划伤的包裹膜的厚度低,有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