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剂压合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62765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底剂压合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脱压合胶带和胶条结构。
压合胶条结构具有垫衬、压合胶层和压合胶防粘衬构成的叠层。
在压合胶带结构中,将防粘剂敷在垫衬与压合胶接触的一面的背面,用作可使垫衬和压合胶从相邻一层垫衬和压合胶上剥离下来的防粘表面。
压合胶一般分成永久和可脱两类。
永久压合胶的胶粘度会使胶条在将其从与其粘合的基底上取下时严重地损坏如撕坏纸质垫衬,在采用较强的垫衬如聚酯时会使垫衬失去胶粘性,使胶本身失去粘聚性或在转移时会在基底上留下很多胶料。
可脱压合胶的胶粘度明显较低,使带胶的垫衬或胶条即使在长时间的接触后也可与基底脱开。脱开时不会明显地损坏垫衬或基底。一般来说,可脱压合胶对不锈钢的胶粘度约为50-300N/m。
将可脱压合胶用于胶带或胶条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必须采用底剂以便与垫衬作充分的结合,对某些可脱压合胶来说,还必须防止其对纸质垫衬的粘染。
传统上底剂是从聚合物的有机溶液中如甲苯的溶液中沉积出来而成一阻挡层的。经填料的或未经填料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和苯乙烯多聚物都曾采用过。
但从环境保护上来看,工业上已作出了尽量减少溶剂用量的规定。
曾试用过用于垫衬的含水乳液基底剂作为溶剂的代用品,但这会使纸质垫衬卷曲。虽可通过重新润湿消除纸的卷曲,但这会增加费用。而且很多纸都具有光泽的表面,重新润湿会降低光泽度和影响产品质量。这在工业上是难以接受的。
此外,很多的涂料机构不具备底剂涂料工位或底剂涂层的干燥设备。因此,最好采用另一种制取可脱压合胶结构的途径而不用溶剂基底剂体系。
在基片上作双模和多模涂敷为本专业中所常见的,如这里列为参考的美国专利3,573,965就对此作有说明。
这里列为参考的授与Gobran的美国专利US4,260,659载有一种由很多重叠的压合胶层构成的多层压合胶带,其外层与直接的下层相比明显较软。
这里列为参考的授与Kuller的美国专利US4,854,259载有一种用以同时涂敷很多重叠涂层而制作压合胶带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外层是压合胶层,其中邻接的各层相互之间构成内相,各层具有由聚合物链构成的光聚合基体,基体通过界面从某一层的基体延伸到邻层的基体。因此,各层不会分层脱开。
现有的制作可脱压合胶条的方法示于

图1。对垫衬卷材涂以从溶剂中沉积出的底剂,用干燥箱使其干燥而形成带底剂的卷料垫衬。同时,对防粘衬涂以可脱压合胶而在干燥箱内予以干燥。再使可脱压合胶和防粘衬的叠层与所得的带底剂的垫衬结合而形成最终的垫衬、底剂、可脱压合胶和防粘衬的叠层。也可将可脱压合胶直接涂在底剂上,再将此初制品与防粘衬叠合。对胶带结构来说,可省去防粘衬而将防粘剂涂在垫衬与可脱压合胶接触的一面的背面上。
这是费用较高的多工序方法,最好能设法降低制作可脱压合胶结构成品的费用而又不影响可脱压合胶的性能。这就是本发明的目的。
现已发现,采用可脱压合胶的胶带和胶条可用永久压合胶来代替底剂进行制造,从而将永久压合胶用作固定层或阻挡层以便将可脱压合胶固定在垫衬上。这两种胶的结合可用以将胶粘度调整到永久压合胶的胶粘度和可脱压合胶的胶粘度之间的任一胶粘度上。
这种结构具有与永久压合胶层接触的垫衬卷材,永久压合胶又与可脱压合胶层接触。再使可脱压合胶与防粘衬的防粘表面或垫衬背面的防粘表面接触。
为保持可脱压合胶的性能,必须限制永久压合胶的相对用量。在典型的总压合胶层重为18-25g/m2时可脱压合胶的层重至少约为总压合胶层重的50%而可脱压合胶层对永久压合胶层的层重比至少约为1∶1,最好约为3∶1,最优选的约为4∶1以上。在永久压合胶具有最高程度的层重下,例如永久压合胶约占50%的层厚时,胶粘度可接近永久压合胶的胶粘度。用双模将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同时从各乳化液中挤到防粘衬或垫衬上,再干燥这两层压合胶而将此初制品叠合在防粘衬或垫衬上,这就可将可脱压合胶层和永久压合胶层迅速地涂敷在垫衬卷材上。同时进行双层涂敷可消除多工序操作而显著地降低制作胶带和胶片结构的费用。总的层厚和各层的厚度可通过对从双模相应开孔中流出的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进行计量来控制。
下面是对附图的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为现有的制作可脱压合胶条结构的方框图;图2为本发明制作可脱压合胶条结构的方框图;图3为本发明用以涂敷胶层的双模简图;图4为一剖面简图,示出用图3双模涂敷双胶层时的模唇结构;图5为一剖面简图,示出用双模涂敷双胶层时的带一角度的模唇结构;图6为带锥形模唇结构的双模剖面简图;图7示出本发明样品和对照物1-5对玻璃、高密度聚乙烯和可回收纸板的快粘度;图8、9、10、11、12示出在与对照物1-5对比下作为时间的函数,本发明样品对仿羊皮纸、玻璃、高密度聚乙烯、纸板和聚氯乙烯具有的90°剥离胶粘度;图13、14依次示出在与作为对照物9的商口对比下作为相对层重的函数,本发明样品对不锈钢具有的90°剥离胶粘度和样环胶粘度;图15示出在与对照物9对比下作为时间的函数,本发明样品4对钢的90°剥离胶粘度;图16为对图15数据所作的另一曲线图。
本发明涉及采用可脱压合胶的胶带和胶条结构,其中,将可脱压合胶层粘结在永久压合胶层上,永久压合胶层又粘结在垫衬上。
本发明压合胶结构在用于胶条时,如图2所示,最好用双模将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涂敷在硅树脂防粘衬上。所用胶料为乳化的压合胶,通过双模上邻接的开孔同时将胶注敷在防粘衬上。但是这种原理也可用于溶剂胶和热熔胶,热熔胶采用冷却而不用干燥以使压合胶层凝结。如图所示,必要时再使防粘衬、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的叠层通过干燥箱进行干燥。干燥温度约为180°F。干燥后再将防粘衬、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的叠层叠合在垫衬卷材上。
虽未示出,如在制造胶带时拟省去防粘衬,可将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通过双模涂在需切开的卷纸一面上而在其反面涂敷合适的防粘材料以取得防粘表面。然后将形成的纸、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的叠层卷成卷以便切成胶带。对按图2制得的结构一般可经处理而将其切成带基片或不带基片的胶条。可以理解,图2所示整个处理过程也可反过来先将可脱压合胶层和永久压合胶层用双模直接涂敷在垫衬上,通过干燥或冷却使其凝结,再将其叠合在防粘衬上。在本发明的实施中,所用乳化的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应具有足够的粘度,使双层涂敷的可脱和永久压合胶不致在其界面上产生明显的扩散。这可使永久压合胶如非必要不致对可脱压合胶的性质造成不利影响。这两种胶必须是相互配伍的,使其分层合浇而不致脱层。
一般来说,为取得可脱压合胶,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的总层重约为18-25g/m2,最好约为20-23g/m2,其中至少50%是可脱压合胶的层重。但最好使可脱压合胶对永久压合胶的相对层重至少约为1∶1,最好约为3∶1,最优选的约为4∶1以上。这就可用最少量的永久压合胶取得与永久压合胶层接触的可脱压合胶层而尽量减少永久压合胶对可脱压合胶性能的影响。
在永久压合胶厚度超过总厚度的约50%时,永久压合胶的影响就会很明显而使胶粘度明显提高。这可有效地利用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的相对厚度来控制对基底的胶粘度。
本发明所用压合胶可以是任一种乳化丙烯酸树脂或橡胶树脂可脱和永久压合胶,这可使其具有足够的配伍性,形成两个分立层而在两层之间具有最少的扩散。在本发明中最好采用乳化压合胶。在压合胶的结构内,永久压合胶会对垫衬具有足够的干粘性,使可脱压合胶更好地胶粘在垫衬上而不会使胶转移到正常的基底上去。这些基底包括纸、可回收的纸板、聚烯烃、聚氯乙烯、玻璃、不锈钢、漆面等。总之,永久压合胶可用以将可脱压合胶干粘在垫衬上,在采用纸质垫衬时形成阻挡层而防止纸受到沾染。
夹在连续的可脱压合胶层和垫衬之间设置连续的永久压合胶层时可采用不同的结构。例如,永久压合胶层可以是可再浆化的压合胶而可脱压合胶层可以是可再浆化或不可再浆化的。在这两种情况下,可再浆化的永久压合胶层可从纸质垫衬上脱开而成为一部分回收料。更确切地说,可以使永久压合胶与垫衬的性质相适应而使可脱压合胶选择性地与用以与胶结构粘合的基片相适应。
可脱压合胶的优选成分包括丙烯基乳化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较低的剥离胶粘度,最好对不锈钢约为50-300N/m。
用于可脱和永久压合胶的丙烯基乳化聚合物包含重量约为75-98%、最好约为85-98%的丙烯基丙烯酸酯单体。低于85%的烷基丙烯酸酯单体量在本发明中不太适用,除非用作部分可再浆化的压合胶,因为所得胶的玻璃化温度会过高而使胶失去胶粘性。具有大于约98%的烷基丙烯酸酯单体的聚合物也不太适用,因为这些聚合物往往具有较差的粘聚强度而在从基底上剥离时会留下残胶。在本发明中重量约85-98%的烷基丙烯酸酯单体对可脱压合胶来说较为合适。
烷基丙烯酸酯单体最好在烷基链内含有约1-12个碳原子,如含有约4-8个碳原子就更好。
α、β不饱和二羧酸的双酯类也可有利地予以使用,特别是用于永久压合胶。
当取得可脱性,使至少大部分烷基丙烯酸酯单体在烷基链中具有约4-8个碳原子的聚合物在本发明中较为合用,以便取得硬度、胶粘度和可脱性之间的最佳平衡。在本发明中较适用的示范性烷基丙烯酸酯包括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丁基丙烯酸酯、庚基丙烯酸酯、辛基丙烯酸酯、异辛基丙烯酸酯、异丁基丙烯酸酯等。丁基丙烯酸酯和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在本发明中更适用。
高达约15%用以形成聚合物的单体可以是硬质单体。较好的单体包括乙烯基乙酸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乙烯基吡咯烷酮等。
聚合物成分可以包含高达约25%的一种极性单体或极性单体的混合物以使聚合物具有机械稳定性和粘聚强度或再浆化性。“极性”单体用以表示有机羧酸、酰胺和醇等。极性单体的例子有甲基丙烯酸、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2-羟基乙烯基丙烯酸酯等。
聚合物可包含重量高达约1%的内部交联剂。“内部交联剂”用以表示多官能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每分子至少具有两个非共轭碳-碳双键,这种交联剂在聚合时成为聚合物的一部分。已经发现,内部交联剂的用量不应超过1%左右,因为大于1%时往往降低用以制备聚合物的丙烯基乳化液的稳定性。这会在制备中造成乳胶粒的凝聚。内部交联剂超过约0.3%的用量不太合适,因为一般看不出有什么更好的作用。适用的内部交联剂的例子有二烯丙基马来酸酯、二烯丙基邻苯二甲酸酯以及多官能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其中包括聚二丙烯酸乙二醇酯、己二醇二丙烯酸酯、乙氧基化三烃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丙二醇二丙烯酸酯和三烃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聚合物体系还具有重量高达约2%、最好约0.1-0.7%的用以产生后聚合交联的外部交联剂。外部交联剂包括金属盐如碳酸锆铵、碳酸锌铵、乙酸铝、乙酸锌和乙酸铬。外部交联剂的用量一般不超过2%,因为这会使胶粘度产生不应有的损失。
本发明优选的可脱丙烯酸压合胶含有胶粘聚合物,这是由重量约98%的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或异辛丙烯酸酯和重量约2%的羧酸特别是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的混合物构成的。
用作可脱压合胶层和垫衬之间固定剂的永久压合胶最好是高性能含较大量极性单体的丙烯基压合胶。对干粘度也可用增粘剂予以提高。某些这种压合胶载于这里列为参考的美国专利US5,164,444,一般含有重量约为35-60%的至少一种烷基丙烷酸酯、重量约为15-35%的至少一种乙烯基酯、重量约为20-40%的二羧酸双酯或最好是二2-辛基马来酸酯或二-2-乙基己基富马酸酯以及重量约为3%的不饱和羧酸。
本发明优选的制造法采用多层模或双模10如图3所示,用以在防粘衬卷材12的防粘表面上涂敷两个邻接的可脱压合胶层和永久压合胶层。卷材12在其经过多层模10的远端时绕支撑辊14运行。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模10和卷材12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宽度,以便一次就对卷材12的整个宽度涂上从模10中流出的流体。这样,两个单独的流层就从模内歧管16沿着两个由模子远端棱面22构成的狭缝20流出。两狭缝20各与在卷材12和模10最远端唇部18之间的间隙连通。这些唇部是指“模唇”18,这在以下结合图4还将作更具体的说明。
多层模10是组合式的,因此可使单个狭缝20和唇部18的构形变化而不改变其他的狭缝和唇部。这样,对这些几何形状可进行调整以便作出成功的涂敷。其他的变数包括模子的“涂敷间隙”(c.g.)和“迎角”(α)。如图3所示,涂敷间隙是唇部18从卷材后移的距离。迎角(α)是相对于从卷材指向外面的垂线对唇面和整个模子的调整角度,如图5所示。另一变数是卷材速度,这可在50-1000fpm之间和以上变动。
有两种模敷法都可予以采用干涉涂敷或贴近涂敷。
在干涉涂敷中,模唇18实际上向前压向卷料12但不接触卷料,因而对卷料并无损害,因为模唇是在一薄层粘胶涂料上滑过的。但,压力实际上会使支撑辊14(一般用硬质橡胶材料制成)变形以便卸去模子加在唇部18上的压力。
在贴近涂敷中,模10的唇部18与卷材12相隔一准确的距离而并不向前压向卷材。支撑辊14一般是用不锈钢制成的,使辊子具有准确的周边而尽量减少辊子的偏移。
在涂敷过程中,很薄层的高粘度乳化胶成分是在很高的卷材速度下进行涂敷的。对这一过程需作很准确的控制。
这种控制部分地是通过模唇18的几何条件和构形采用瞬时多层模涂敷技术来完成的。图4示出图3多层模最远端22的近视图,其中包括与各狭缝相关联的唇部18,示出其与卷材12之间的涂敷间隙。如图9所示,为便于表示,所示模10从图3位置转-90°角。此外,卷材12也作水平的表示,实际上卷材12和支撑辊14是略带弧度的;但是由于这里距离很小,将卷材12看成水平的在流体力学上是相当逼近的。
为了参照的一致性,对多层模10各唇部18的参照是相对于卷材12的运行方向作出的。例如,对图4左方的唇18a称作“上游唇”,而对最右方的唇18c称作“下游唇”。这样,对中间的唇18b就称作“中唇”。因此,上游唇和中唇18a、18b就形成上游供料间隙24,乳化胶料26通过此间隙流到卷料12上而形成多层胶制品的底部可脱压合胶层28。与此相同,中唇18b和下游唇18c形成供料间隙30,乳化胶料32通过此间隙在卷料从左向右运行时流到底层28的顶面上如图4所示。这就形成多层胶制品顶部的永久压合胶层34。此外,为便于显示,顶层34示为颜色较暗的材料,但在实际生产中不一定是这样;例如,可采用不同的颜色或标志如紫外萤光染料以便测定单个胶层的厚度。
在这种卷材运行速度下涂敷粘胶会遇到很多困难。例如,底胶层或顶胶层的回流会在最终多层制品中造成缺陷。任一液胶层上对模唇18的分离点产生在某一不适当的位置上就会产生这种回流。此外,过大的压力梯度会使胶液向上游漏出涂敷间隙区而由于胶层厚度的不匀造成最终制品中的缺陷。此外,这些和其他的操作不当都会造成一层向另一层的扩散,因为这两层胶液是在流态下同时涂敷的。这种扩散会损害最后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这样,已发现,对这里所述多层模涂敷来说,很重要的是控制各唇部下面胶层的压力梯度。具体地说,顶层应在中唇的下游角部与中唇脱离。为取得这种涂敷控制,从图4中可以看出,各模段的唇部18沿下游方向是逐段移离卷材12的。这使各唇部产生合适的压力梯度而可取得胶的光滑有的流动和均匀的层厚。为此,对很多运行参数的调整是很必要的。例如,在唇18b和18c处的涂敷间隙应一至三倍于来自所述唇部上游各层的合成温膜厚度。在上游唇18a下面,净流动速度必须是零,使其只能作转向流动。这样,对这一唇部下面的涂敷间隙只是调到使从涂敷间隙流出的胶液不致流向上游。此外,图4中标出的上游梯级的尺寸A和下游梯级的尺寸B可在任何部位大体上都在0-4mil(0-0.004英寸)之间。对供料间隙(图4尺寸C和D)也可在任何部位都调到的1-15mil(0.001-0.015英寸)之间,最好不超过相应各层湿膜厚度的5倍。此外,在卷料运行方向上唇18的长度在取得合适的压力梯度上起有重要作用。这样,上游唇18a的长度应为2mm左右以上以便封住头部如上所述。下游唇18c和中唇18b的长度可在0.1-3mm范围内。
可以理解,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对这些不同参数进行调整以取得均匀涂层所需合适的流体动力学条件。当然,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来说,可对模子和运行参数作更精确的调整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样的人在实际生产调整中不可多得。因此,最好对模子提供一种几何条件以加大取得成功的多层涂敷操作的可能范围。这可通过调整模唇取向来取得。
图5示出沿顺时针方向对图4模子10稍作转动后的情况,并示出“迎角α”。为取得参照的一致性,图4所示迎角(α)表示下游唇18c相对于卷材12的负迎角或“收缩性”取向。从此收缩性唇的取向可沿下游唇19c取得负向压力梯度(沿卷材运行方向),这有利于防止常见的“凸纹”状涂敷缺陷,这是一种在薄膜内沿卷材运行方向上的规则条纹。使中唇18b和上游唇18a也取收缩性取向并不十分有利。模子迎角可作范围很宽的变动以取得上述有利因素,但经发现,0°-5°的角度比较合适。
采用另一些唇部变化可取得更好的操作条件。图6示出对图5唇部构形所作变动,示出了“锥形”唇部。在此构形中,下游唇18c倾斜而具有与图5所示相似的收缩形断面。但中唇18b平行于卷材12。而上游唇18a则倾斜而沿下游方向相对于卷材12是扩展形的。从这种构形重又取得各唇部下面合适的压力梯度而避免了回流和向上游流出。此外,如果涂敷条件发生波动(例如,由于辊的偏移、卷材上的异物、外界压力的改变等),图6所示上游唇18a的扩展形构形会对流动条件产生缓冲作用而不致造成涂层内的缺陷。这样,这种多层涂敷唇部具有非线性的弹性作用以缓冲掉上述不利因素而回到稳定的状态。模10因此可作各种标准迎角的调整以取得有利的涂敷取向。由于各唇部18是预置的或取有利的锥形取向,迎角和涂敷间隙的调整就可不必十分准确了。这样,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或不太熟练的人员都能取得成功的涂敷结果。
在以下各样品和各对比物中,R-1是从由重量为98%的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和2%的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混合酸构成的丙烯基共聚物高粘度乳剂中沉积出来的可脱压合胶。乳剂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固体含量为66-65%,乳剂用有机增稠剂增稠。R-2与R-1相同但不用增稠剂。R-3为61-63%由重量为98%的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和2%的丙稀酸和甲基丙烯酸混合酸构成的增塑共聚物胶状乳剂。P-1是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形成的增粘丙烯酸乳化共聚物。P-2是由相对重量比依次为48∶29∶21∶1.5∶0.5的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二2-辛基马来酸酯、乙烯基乙酸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而在十二烷硫醇存在下构成的乳化聚合物。
基本的试验是在测定胶粘性能,即快粘度和90°剥离胶粘度下完成的。快粘度是按FINAT试验法No.9(FTM9)进行的,90°剥离胶粘度是按FINAT试验法No.2(FTM2)进行的。
FTM9测定压合胶的胶粘度而可比较各种胶的“初期粘附力”。快粘度表示为在一定速度下使带有胶面向外而与一定面积的标准或试验表面接触的料环脱开所需单位为N/M(牛顿/米)的力。采用拉伸试验器使宽约25mm的样环下降,再立刻使其从试验表面上脱开。速度为每分钟300mm。接触面积约为25mm×25mm。
FTM2也采用宽25mmn的试样。将其胶层表面用手指轻压再用标准FINAT试辊滚压而敷在选定的试验表面上以取得胶质和基底表面间的紧密接触。经一预定的经记录的时间间隔后将试片从表面上以每分钟300mm的速度对表面作90°剥离而记下N/M值。
两个试验都是在温度为23℃±2℃和相对温度为50%±5%RH下进行的。
实施例1和2及对照物1-5为进行本发明的测定试验,取永久压合胶乳化液P-1和可脱压合胶乳化液R-1和R-2。压合胶是用双模涂在仿羊皮纸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仿羊皮纸、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的叠层的。这些叠层列为样品1和样品2。将这些结构与商品可脱压合胶结构(对照物1)、两种在带底剂的仿羊皮纸上涂以R-2的结构(对照物2和对照物3)、在无底剂的仿羊皮纸上涂以R-1的结构(对照物4)和在无底剂的仿羊皮纸上涂以R-2的结构(对照物5)进行比较。每种结构的层重示于表1。
表1-层重(g/m2)
作为这些结构的性能,测定对各种基底的快粘度(图7)、对仿羊皮纸的90°剥离胶粘度(图8)、对玻璃的90°剥离胶粘度(图9)、对高密度聚乙烯的90°剥离胶粘度(图10)、对纸板的90°剥离胶粘度(图11)和对聚氯乙烯(PVC)的90°剥离胶粘度(图12)。可脱性是在自然老化条件下测定的(在不同基底上作23℃、50%相对湿度下长达一个月的老化下)。在仿羊皮纸和纸板上(图8和图11)三种结构、即对比物4、5和样品2的性能较差,胶的转移在涂后(20分钟)几乎立即就产生了。这是在对R-2胶不用底剂进行涂敷和在采用R-2在P-1上的叠层时产生的。在玻璃、高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上据观察对无底剂结构(对比物4和5)来说胶的转移是在涂后两个星期产生的。从其它的R-1的结构上取得了很好的可脱性能。经观察,在带底剂的仿羊皮纸垫衬上使薄层(4g/m2)P-1和在其上的R-1作双模涂敷可取得最好的性能。通过这种观察得知用永久压合胶层代替底剂层在防粘衬上使永久压合胶在可脱压合胶上同时作双模涂敷再将叠层转移到仿羊皮纸上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这就是样品1和2。同时也了解到R-2胶在不用底剂涂敷时的性能是不可取的,而在其与永久压合胶进行双模涂敷时具有过高的干粘性,这可能是由于在作双模涂敷时产生了某种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的混合,也可能是由于永久压合胶的有效厚度过大。这些差异可能也是由于试验时所采用的设备不同于涂敷样品1的成分所用设备。不论如何,研究表明用双模技术浇注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叠层可取得对垫衬的良好粘结,并可保持可脱压合胶的性能及其对垫衬的干粘度。对比物6,7,8和9及实例3和4研究表明了永久压合胶对可脱压合胶的层重比在总层重约为21g/m2下的作用。为进行测定,作为防粘衬采用了由Rhinelander制造和销售的涂有硅树脂的防粘衬。为此,如表2所示,对比物6的结构只采用了永久压合胶P-2。对比物7采用了双模但可脱压合胶的层重较低。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的层重比为14∶7。可脱压合胶的厚度对可脱压合胶制品来说是过低了,但这表明改变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的相对层重可对胶粘度进行选择。在对比物8中只是将永久压合胶涂敷在高光泽的纸上。对比物9是用商品可脱胶在带底剂的高光泽纸上作单模涂敷得出的可脱压合胶。样品3、4示出,涂敷在高光泽纸上的可脱压合胶R-3和永久压合胶P-2的相对层重依次为10.5和10.5g/m2和17对4g/m2。表2示出对不锈钢的剥离胶粘度和样环胶粘度。图13的方框图示出10分钟90°剥离试验中对比物7、样品3、样品4和对比物9的双模涂敷结构对不锈钢的相对胶粘度,图14示出这些结构的样环胶粘度。可以看出,最接近对比物9的结构是样品4,其中可脱压合胶的层重为17g/m2,永久压合胶为4g/m2。表3比较了样品4和对比物9成分对不锈钢的40天老化期后的90°剥离强度。在图15、16中对这些相同数据用图表示出。可以看出,样品4结构与对比物9结构完全相当。
在本发明中对单层的永久压合胶和单层的可脱压合胶作了说明和图示,但可以理解,所述任一层都可以是由若干层构成的复合层或乳化聚合物的混合体,只要其中的一部分有效地用作永久压合胶而另一部分用作可脱压合胶。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脱压合胶结构,具有(a)一垫衬;(b)一层永久压合胶,与垫衬的一个表面接触;(c)一层可脱压合胶,与永久压合胶层接触;(d)一防粘表面,与可脱压合胶层接触;所述可脱压合胶的层重至少约为总层重的50%,可脱压合胶与永久压合胶的层重比至少为1∶1。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其特征在于防粘表面是由一防粘衬提供的。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其特征在于防粘表面为垫衬与永久压合胶接触的表面的背面。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其特征在于可脱压合胶与永久压合胶的层重比至少约为3∶1。
5.按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结构,其特征在于可脱压合胶与永久压合胶的层重比至少约为4∶1。
6.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结构,其特征在于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为共沉积出的丙烯酸压合胶层。
7.按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结构,其特征在于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为从水乳状液中共沉积出的丙烯酸压合胶层。
8.一种制作可脱压合胶结构的方法,包括(a)通过一双模在一由一支承体提供的防粘表面上沉积一层可脱压合胶以与在可脱压合胶层上共沉积的一层永久压合胶邻接;(b)使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在支承体的防粘表面上凝结;(c)将形成的永久压合胶、可脱压合胶和提供防粘表面的支承体的叠层叠合在一垫衬结构上;涂敷所述可脱压合胶层而使其层重至少约为压合胶总层重的50%,使其与永久压合胶的层重比至少约为1∶1。
9.按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防粘表面的支承体为垫衬。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防粘表面的支承体为卷料防粘衬;将永久压合胶、可脱压合胶和防粘衬的叠层叠合在单独的卷料垫衬上。
11.按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是从乳化液中沉积出来的。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为丙烯酸压合胶。
13.一种制作可脱压合胶结构的方法,包括(a)通过一双模在一卷料垫衬上沉积一层乳化丙烯酸永久压合胶和一层在永久压合胶上作与之邻接的共沉积的乳化丙烯酸可脱压合胶;(b)使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在垫衬上凝结;(c)将形成的可脱压合胶、永久压合胶和垫衬的结构叠合在一防粘表面上;涂敷所述可脱压合脱层而使其层重至少约为总层重的50%,使其与永久压合胶的层重比至少约为1∶1。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防粘表面是由垫衬提供的。
15.按权利要求1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防粘表面是由一卷料防粘衬提供的。
16.一种制作胶粘度受控的压合胶结构的方法,包括(a)通过一双模在一由一支承体提供的防粘表面上沉积一层具有第一胶粘度的可脱压合胶;(b)在可脱压合胶层上共沉积一层具有高于第一胶粘度的第二胶粘度的永久压合胶;(c)使永久压合胶和可脱压合胶在支承体的防粘表面上凝结而形成一具有一最终胶粘度的压合胶,最终胶粘度在第一和第二胶粘度之间通过第一和第二层的厚度来控制;(d)将形成的永久压合胶、可脱压合胶和提供防粘表面的支承体的结构叠合在一垫衬上。
17.按权利要求1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防粘表面的支承体为垫衬。
18.一种制作胶粘度受控的压合胶结构的方法,包括(a)通过一双模在一卷料垫衬上沉积一层具有第一胶粘度的永久压合胶和一层邻接于永久压合胶、与其共沉积而具有低于第一胶粘度的第二胶粘度的可脱压合胶;(b)干燥在垫衬上的永久压合胶层和可脱压合胶层;(c)将形成的可脱压合胶、永久压合胶和垫衬的结构叠合在一防粘表面上;共沉积的第一和第二胶层的胶粘度在可脱压合胶和永久压合胶的胶粘度之间与此两层的厚度成正比。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防粘表面是由垫衬提供的。
20.按权利要求1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防粘表面是由一卷料防粘衬提供的。
21.按以上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提供防粘表面的支承体为一卷料防粘衬;将永久压合胶、可脱压合胶和防粘衬的叠层叠合在单独的卷料垫衬上。
22.按权利要求8-2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层重比至少约为3∶1。
23.按权利要求8-21中任一项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层重比至少约为4∶1。
24.按权利要求1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层重比至少约为3∶1。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垫衬、永久压合胶是和可脱压合胶层的叠层,此叠层与防粘衬的防粘表面或垫衬的背面接触。可脱压合胶的层重至少为10g/m
文档编号C09J7/02GK1160364SQ95195654
公开日1997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1995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1994年9月16日
发明者佐佐木·行史固, 路易吉·萨尔托尔, 付云良, 亨克·德孔宁 申请人:艾弗里·丹尼森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