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90917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尤指一种包含多数个掣子,该掣子与棘齿啮合,进而将来自踏板驱动力传递至车轮的动量滑行机构。
自行车使用动量滑行机构(coasting mechanism)来控制自行车踏板与自行车后轮作连动或分开互换动作。多年以前,踏板和后轮是直接连动,每当车轮转动其踏板也转;然而,后来人们发现,人们需要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即,当踏板不转而车轮转,自行车滑行。此种滑行动作在传统技术业已被完成,其是以两个各自独立、呈可弹抵状态的掣子,使其在驱动力作用时,两个掣子与棘齿啮合、掣子朝棘齿方向转动而使车轮与踏板同时转动;当没有驱动力作用时,掣子相对棘齿轮朝另一方向转动,掣子会越过棘齿而不相啮合,进而使踏板不转而车轮继续转动。自此之后,人们就很少有对该掣子系统的设计进行改变。
其他不同的元件也有以相似的方法应用在自行车上,一些其他使用掣子系统而可达成的机构例子,如罗曼的第5,004,083号美国专利;杨的第5,083,991号美国专利;南格诺的第5,078,664号和第5,322,487号两件美国专利;以及黄艾欧的第5,660,083号美国专利;然而,以上专利案和公知装置,其掣子都是呈可弹抵状态。此种设计易产生问题。因为掣子与棘齿会因为制造上的限制、不规律的材质热膨胀而产生排列上的不规则性,车轮上所使用滚珠轴承的误差排列,甚至其他因素而造成的不规则性,这些种种不规则性加起来,便会发生在有些特殊状况时,只有一个掣子与棘齿啮合。若只有一掣子啮合,该挚子就会损坏,因为本来设计的是用两个掣子来分散驱动力的负荷,因此两个掣子都没有制成具有足够可单独承受整个驱动力的能力。若一个掣子损坏,另一掣子与棘齿啮合亦会损坏,因为它也不能单独承受负荷。
上述问题,在山区自行车赛中尤为突出,其踏板所产生的力量及扭力比起一般路面更大;此外,山区自行车赛大都在泥泞路径进行,会增加脏物或外物侵入滑行机构的机率,进而干扰掣子正常运作的机率更大;此外,若将其系统改成单一掣子单独承受负荷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掣子的尺寸与重量需要较大,滑行机构整体尺寸与重量也要变大,但这种情形并不是所希望的,因为尺寸和重量增加会减慢自行车,在比赛中更不会占上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安全可靠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尺寸小、重量轻,可确保所有掣子与棘齿啮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设计一种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供至少装设有一链轮的驱动本体与一用来安装车轮的轮轴本体啮合连动,其特征在于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包含有(a)多数个掣子,该掣子呈可移动状态地内嵌于沿着轴线环布在一本体内的凹陷内;(b)多数个装设在另一本体上的棘齿,该棘齿也是沿着轴线环布,并可与所述掣子呈啮合状态;(c)一连动每一掣子的连结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连结装置可移动,带动所有掣子与所述棘齿确实啮合;所述连结装置是一个凸轮盘;所述凸轮盘经由多数个凸轮缝和多数个凸轮随从的配合结构而与所有掣子连结,每一凸轮随从逐一与凸轮缝滑嵌连结;所述凸轮缝设在凸轮盘,而凸轮随从则是设在掣子上的指部,以掣子的指部而与凸轮盘的凸轮缝嵌合成可滑移状态;所述掣子的一端是指部,另一端是销子;每一掣子的销子枢设在所述一本体内凹陷的圆柱形槽穴内;在每一掣子上装设以提供斜导力来驱使掣子在凹陷内转动的弹簧。
所述连结装量也可是一齿轮;该齿轮是与该等掣子同心,并环绕在该等掣子外围;每一掣子具有齿形以与齿轮上的齿嵌合。
所述连结装置还可由(a)多数个托体,每一托体连接一掣子;(b)多数个连结体以连接两相邻托体,其中一掣子移动便带动托体,再经由连结体而带动其余掣子,从而确实连动多数个掣子;所述连结装置同心环绕在该等掣子外围。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多数个掣子以及可确保所有掣子与棘齿确实啮合的连结装置,故可防止只有单一掣子独自与棘齿啮合的情形发生,从而保证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安全可靠;此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掣子,可避免不规则性的发生,减小了滑行机构的尺寸和重量。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该机构是供装设有自行车齿轮的驱动本体与装设有自行车车轮的轮轴本体相互啮合;该机构允许驱动力供给时其驱动力能传给车轮,而当驱动力不供给时则允许自行车继续滑行。
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的多个(plurality)掣子可转动地内嵌装设在另一本体上的多个(plurality)凹陷内;该装置的多个(plurality)棘齿环布在另一本体上,较合适的方式是成型在一完整的环体上,该等棘齿如行星一般地与该等掣子啮合;该等掣子沿着轴线环布;一个连结装置啮合每一掣子,连结装置带动每一掣子转动,从而使掣子与棘齿确实啮合。
在第一种具体形态中,该连结装置采用一凸轮盘,以该凸轮盘所做的连结装置是由多数个凸轮缝和多数个凸轮随从与掣子啮合,每一凸轮随从滑嵌着一个凸轮缝;而在升级具体形态中,该凸轮缝成型在凸轮盘上,而凸轮随从设在掣子的指部,其掣子的指部滑嵌着凸轮盘的凸轮缝。
在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该凹陷设在其一本体上的圆柱形槽穴,而每一掣子具有销子,枢嵌在圆柱形槽穴内;而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是该凹陷配合掣子的一边形状而成型,及其中一个凹陷比其余凹陷较大,藉以允许掣子嵌在该较大凹陷时能沿着轴线旋滑。
在第二种具体形态中,该连结装置是采用一齿轮,该齿轮相对掣子呈同心向外设置,每一掣子具有齿形用以和齿轮上的齿呈行星状地嵌合,而该凹陷配合掣子一边形状而成型,其中一个凹陷比其他凹陷大,以允许掣子嵌在较大凹陷内,呈可旋滑状态,此一具体形态中,也可再包含一弹簧来斜导掣子在较大凹陷内呈顺时方向转动。
在第三种具体形态中,该连结装置是由多数个托体和多数个连结体组成,每一托体连及一个掣子,每一连结体连接两相邻的托体,转动一个掣子便会带动托体,进而连动其他托体而连动其他掣子,以确实转动多数个掣子该等托体相对于掣子呈同心向内设置。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的一般配置断面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多数个棘齿布列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多数个凹壁以行星布列地嵌受多数个掣子主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凸轮盘主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掣子主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掣子仰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棘齿、掣子和凸轮盘互动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凸轮盘主视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凹壁行星式嵌受掣子的主视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掣子主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掣子仰视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多数个棘齿主视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棘齿、掣子和凸轮盘互动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棘齿、掣子和凸轮盘互动的第二个示意图。
图15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棘齿、掣子和齿轮互动示意图。
图16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的棘齿、掣子和齿轮互动的第二个示意图。
图17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替代变形的棘齿、掣子和齿轮互动示意图。
图18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具体形态的棘齿、掣子、托体和连结体互动示意图。
为了具体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内容,有些专用词被应用,然而,此等使用并非要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该等选用的明确措辞范围内,而是让人了解该等措辞所说明、表达的技术方案以及所采用的能达成同等功效的类似的等效技术方案。例如,文字中的连接或是类似的连至等措辞都是经常使用的,它们不是限制指明的连接,而是含盖了所有传统技术中,由其他元件按等效连接方式的连接技术;这些传统技术是很多的,未来还有其他等效替代元件出现而提供的相同作用也被认定是等同技术。
图1为一般环绕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10的自行车架结构图,也是本实用新型环绕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10的自行车架结构图;一如传统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10装设有一传动本体12和一轮轴本体14;该传动本体12至少装设有一自行车链轮(图中未示);该轮轴本体14装设一自行车车轮(图中未示);在使用时,该自行车链轮连动自行车踏板(图中未示),其驱动力连动通常是由链条完成(图中未示)。使用者通过踩踏自行车踏板而使驱动力传递至车轮,此一驱动力是经由传动本体12、动量滑行机构10和轮轴本体14而传到车轮的;当使用者不再踩踏自行车,该动量滑行机构10允许传动本体12和轮轴本体14变成不连动状态,进而使车轮与轮轴本体14在没有传动本体、齿轮、链轮和踏板也运转的情形下,能继续运转。上述的运作方式乃是传统的技术,而本创作所揭露的设计也是用来达到此目的;以下各图及说明将说明在该动量滑行机构中含有本创作。
图2至图7所示实施例,具体说明第一种可替换的形态乃是该连结装置是采用一个凸轮盘26;图2显示多数个棘齿16依轴线17而环布在传动本体12上;更为具体地,该等棘齿16是被完整地成形于一环体上。
图3为该轮轴本体14的正视图,该轮轴本体14包含有多数个圆柱形槽穴18与多数个卵形槽沟20;图5和图6所示的每一掣子22包含有一销子24,该销子24内置在一个槽穴18;该销子24配置在槽穴18使得该掣子22呈可旋转状态;因为该等槽穴18沿着轴线17环布,当该等掣子22被设置在该等槽穴18内,该等掣子22便也会沿着轴线17环布;所谓掣子是指用来卡制防止棘齿逆转的元件。
图4凸轮盘26被用作为各掣子22间的连结装置;该凸轮盘26包含多数个凸轮缝28;该凸轮盘26被设置在该轮轴本体14的中央凹部30,及该凸轮盘26具有多数个可嵌入中央凹部30的外凹部34的外延部32,但该外延部32宽度较外凹部34小,如此使得该凸轮盘26设置在中央凹部30时,仍可沿着轴线17而相对轮轴本体14旋转;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一掣子22包含有一指部36,该指部36动作如同凸轮随从,并滑嵌在凸轮缝28内;该指部36穿经该凸轮缝28而嵌入卵形槽沟20。
上述该等元件相互作用情形较为详细地显示在图7中;如图所示,该掣子22的销子24呈可旋转状态地销置在槽穴18内;该指部36滑嵌在凸轮缝28内,且穿经该凸轮缝28而进入该椭圆形槽沟20;当该凸轮盘26呈如图7所示之位置,该掣子22与棘齿16啮合;而当该凸轮盘26逆时针方向旋转(或是由图看朝左方),该指部36将如凸轮随从般地在该凸轮缝28和该椭圆形槽沟20内向外滑移;该凸轮盘26如此旋转,使得该掣子22与棘齿16脱离啮合状态;其中,当该掣子22与棘齿16啮合,来自踩踏的驱动力便经由此一啮合而传递至车轮;而当该掣子22与棘齿16不啮合,其踏板即使不运转,其车轮仍会继续旋转,而自行车也继续滑行。
该凸轮盘26的旋转是因为第二掣子系统38(参见图7);该第二掣子系统包含有多数个凹槽40,该等凹槽40以适当角度的方式制成在棘齿16面上,也如同图2所示,该凹槽40内被设置销状掣子42,每一凹槽40内设有弹簧用以将销状掣子42向外推导;当自行车滑行时,该掣子22和凸轮盘26相对销状掣子42作顺时针方向转动,每一销状掣子42在凹槽40内外伸,并不断地在布列在凸轮盘26上的凹孔44进进出出(配合参见图4);当踏板转动,该驱动本体12和棘齿16、销状掣子42都会随之顺时针方向转动,其销状掣子42停卡在凸轮盘26的凹孔44,使得凸轮盘26顺时针方向转动呈图7所示的位置状态;图7虽只是显示一个掣子22,其他掣子22的动作方式也是与之相同;该凸轮盘26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所有掣子22都会连动而与棘齿16确实啮合,因为凸轮盘26是连结所有掣子22的;当踏板停止转动,该等销状掣子42仍停在凸轮盘26的凹孔44内,直到该凸轮盘26被转至逆时针方向的位置,并使得该等掣子22脱离与棘齿16啮合的状态。
第一种具体形态的第一种替代变形,首先,该等掣子22被设置在驱动本体12上,而该等棘齿16被设置在轮轴本体14上;其次,该掣子22可同心地内向在棘齿16,而非如图所示的外向形态;该棘齿16,非完全成形为一环体,而分别装设在本体12、14上;此外,该指部36设于凸轮盘26上或完整成形于凸轮盘26,在此例中该掣子22须包含有凸轮缝28;除此,该第二掣子系统也有不同形式,例如设有弹簧的翼形体,或者其他所知技术中相同系统可用来代替原来图中所示的销形掣子42;最后,具体形态的情形是采用六个掣子22;该六个掣子22的使用是升级化的,但并非为必要,因为使用两个掣子22是较为标准的,若采用六个掣子22,其掣子22便可制成较小且也可制成较轻材质,例如铝材,而非一般用来制造掣子的钢材,因为较多的掣子22会分散来自踩踏的负载力,因此每一掣子22无需如时下所用的掣子那般的强硬;切确掣子的数目,轮廓,形状和材质的使用,均可因其特殊希望强度而以普通的技术修改之;而所有的这些修改均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图8至
图14显示滑行机构的第一种具体化的第二个替代变形,在此其连结装置为凸轮盘;
图12显示多数个棘齿50沿着轴线52环布在轮轴本体14上;该等棘齿50也是成型于一环体;图9是驱动本体12的主视图,其包含有多数个凹陷56,该等凹陷56配合掣子60一边的形状而成型,
图10看得更清楚;该等凹陷56沿着轴线52环布;该掣子60设置在凹陷56并呈可转动状态,该等掣子60也是沿着轴线52环布。
图8阐明该凸轮盘62是作为掣子60间的连结装置,该凸轮盘62包含多数个凸轮缝64,该凸轮盘62被设置在该棘齿环68内的中央凹部66内,该凸轮盘62直径D大约和中央凹部66直径d相同,而当该凸轮盘62被设置在中央凹部66时,其乃呈可沿着轴线52自由旋转的状态;如
图10和
图11所示,每一掣子60包含指部70,该指部70如凸轮随从般地动作,又滑嵌于该凸轮缝64内。
上述该等元件使用时的交互作用如
图13和
图14所示。如
图13所示,该掣子60置入该凹陷56,该指部70滑嵌凸轮缝64;当在图示位置时,该掣子60与棘齿50啮合;当该凸轮盘62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或者如图看去左边方向),该指部70如凸轮随从地动作,而沿着凸轮缝64向内滑移;该凸轮盘62如此旋转使得掣子60与棘齿50脱离啮合状态。
在传统方式中,是使用卷式弹簧来斜导使掣子60在凹陷56内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使用凸轮盘62是在要求啮合时所有掣子60确实与棘齿50啮合,而在未啮合时也必须确保掣子60与棘齿50呈不啮合状态;使用凸轮盘62,则纵然是每一掣子60个别顶弹弹簧72,也可防止只有单一个掣子60啮合的情形发生,因为当所有掣子60自由移动,其凸轮盘62也只是转动而已;假若有一个或较多掣子60因为未清理棘齿50而致啮合受阻碍,则没有一个掣子60会啮合,因为他们的移动是听令于凸轮盘62。
在此具体形态中,会有一种修正被用来进一步确定所有掣子60与棘齿确实啮合。动量滑行机构在自行车制造和使用时会产生各种的不规则性,其包括因公差而产生棘齿、掣子和其他配件尺寸的不同,因轴承的限止和所使用材质的不等热膨胀导致轮轴无法真圆度地运转;而为了补偿这些不规则性,一个主凹陷74被运用;该主凹陷74较大于其余凹陷56;一个主掣子76被设置在主凹陷74内;在
图14中可更清楚看到该主凹陷74和该主掣子76的使用状态。

图14所示,该卷形弹簧72提供一个斜度给每个掣子60、76的第一端78、80;此一斜度将该第一端78、80在凹陷56、74内沿着轴线52而朝内侧和顺时针方向顶推,而且如
图13所示,进而使掣子60、76相对于凹陷56、74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使掣子60、76的自由端82、84向外移动而与棘齿50啮合;然而,如前所提及的,该等自由端82、84会直到未阻碍到棘齿50之后才会移动。
特别观察该主掣子76,该主掣子76因为弹簧72的斜导而在主凹陷74内呈可相对于轴线52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因为该主掣子76尺寸与其他掣子60实质相同,但该主凹陷74尺寸则较大于其余凹陷56,而当自行车作滑行时,其主掣子76的自由端84是最后一个脱离与棘齿50卡制的,亦即,当该棘齿50相对于掣子60、76作顺时针方向移动时,因为它比其余掣子60相对于棘齿50更为顺时针;
图14乃是显示只有自由端84未脱离棘齿50,而其余自由端82都已脱离而不受到棘齿50端部86卡制的位置状态;因为该主掣子76自由端84还未脱离卡制,而在受到凸轮盘62压制的缘由下该等其余掣子60的自由端82则仍不能向外转动;一旦该主掣子76自由端84脱离棘齿50端部86的卡制,该弹簧72便将该主掣子76自由端84向外顶推,该凸轮盘62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其余掣子60自由端82便向外;既然该主掣子76持续在该主凹陷74内顺时针方向转动,该主掣子76自由端84便会接触到下一个棘齿50近根部88,而该等其余掣子60自由端82则将与棘齿较远处接触,大约在如图示标号90的位置处,当负载力被供给时,该等掣子60、76的位置状态便是重要的。

图13所示,当负载力被供给,该棘齿50相对掣子60、76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在棘齿50与掣子60、76啮合一起转动之前,每一自由端82、84靠在棘齿50的根部88,用以将负载力由驱动本体12传至轮轴本体14;然而该主掣子76在主凹陷74的位置被修正;因为该弹簧72将主掣子76导呈顺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该主掣子76是在负载力供给之后最先接触到棘齿50的根部88的;一旦该主掣子76接触到棘齿50的根部88,来自棘齿50且作用在主掣子76的力量乃克服主掣子76因受到弹簧72作用而呈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量;该主掣子76在接触主凹陷74前边时,只是在传递或承受负载力;当此一接触发生时,该等其余掣子60也是如
图13所示的逐一接触棘齿50的根部88;当负载力停止,弹簧72弹力又可再滑推主掣子76在主凹陷74内呈顺时针方向转动,以允许掣子60、76达成如同前面所配合
图14所述的功能。
当主掣子76被使用,弹簧72的弹力必须在主掣子76和其余掣子60间变换;因为使用弹簧时所有掣子60被斜导,假如斜导力作用在自动控制的掣子60上太大,该力量会经凸轮盘62而传至主掣子76;假如所有掣子60、76形状完全相同,其弹力便足以顶推主掣子76在主凹陷74内逆时针方向滑移,以致过早将主掣子76自由端84推入啮合棘齿50,进而破坏了使用主掣子76的目的;因而,该主掣子76形状必须设计成比其余掣子60能接收到较大弹簧斜导力的态样;其通过巧妙的设计掣子60、76形状来使得弹簧72接触到掣子60与接触到主掣子76的位置有所不同,并使弹簧72与主掣子76接触点相比于弹簧72与其余掣子60接触点而较为远离主掣子76所沿着转动的轴线;此种形状的使用,使得弹簧72作用在主掣子76的弹力会较大于作用在其余掣子60的弹力,藉此便可减低主掣子76滑移过早的可能性。
一个不同的变换被设计在此一具体构造中;首先,如同前面所记载的,此种方式也是具有主掣子76和主凹陷74,且所有凹陷56尺寸相同,其次,凸轮缝64和凸轮随从70啮合被修改,该凸轮随从70可设于或完整成型于凸轮盘62的指部,此例中该掣子60、76包含有凸轮缝;此外,该掣子60、76可置在轮轴本体上,且棘齿50位于驱动本体12上;这等修改和其他先前所提的构造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图15和
图16为动量滑行机构的第二个具体化的第一种替换构造,此种形态乃是以齿轮作为连结;此种具体化的要点是相同于有关图8至
图14所示及叙述;其棘齿102同样是被设计成沿着轴线环布在轮轴本体14上的态样;该驱动本体12包含有多数个凹陷106、108,该等凹陷106、108是配合着掣子112、114一边110的形状而成型,该等掣子112、114也是以
图11所示掣子的方式成型,而其掣子112、114则是不含有指部的,因为本方式是不用凸轮盘的;而弹簧116还是被采用来斜导向外顶推掣子112、114的自由端118、120,而且掣子112、114也是不同尺寸用以完全不等的弹簧斜导力量;本具体化结构的运作也是与图8至
图14所探讨的具体化结构相同,其间的差别仅是在本具体化结构的连结是齿轮而非凸轮盘。
该掣子112、114被连结与可沿着轴线转动的齿轮100和棘齿102确实啮合;该齿轮100包含有齿122,该齿122可与掣子112、114上的齿形124嵌合,此一升级的具体结构显示,其齿轮100是同心向外相对着该等掣子112、114的。
如同图8至
图14所示的形态,其须包含主掣子114并置于主凹陷108内,该主凹陷108较大于其余凹陷106;然而,其齿轮100的需求会干扰弹簧116斜导主掣子114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能力,因为齿轮100和主掣子114齿形126的使用需要齿轮齿122和齿形126保持在可正常运作的瞬间接触状态,其主掣子114可接受的径向移动范围是被限制的(与图8至
图14所述的情形相比);因此,必须有第二个弹簧128来作斜导,此外,只有当所有掣子112、114会自由转动来与棘齿102啮合时,该等掣子112、114才会确实转动,因为齿轮100会限止他们各自转动;在此形态中,第二弹簧128的斜导再次被来自棘齿102作用在主掣子114自由端120的力量所克服,使得主掣子114在主凹陷108内沿着轴线作逆时针方向滑移;而当主掣子114和其他掣子112与棘齿102不啮合时,其来自弹簧128的斜导便又再次成为主要的作用。
若采用主掣子114,那么为了使主掣子114具有可在主凹陷108内滑移的能力,其齿轮100被相对于掣子112、114作同心向外的设置是重要的;当主掣子114在主凹陷108内作顺时针方向滑移时,该齿轮100稍微地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该齿轮100转动带动其余掣子112作较多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用以进一步防止自由端118与棘齿102啮合;反之,若该齿轮100是相对于掣子112、114作同心向内设置,且也采用主掣子114,反效果会发生,其自由端118会转向外伸,这种情形就不是所希望的了;因此,本形态所采用的是同心向外的环形齿轮100和主掣子114的配合运用。
本具体形态也可作某些修改,如前面所提及的,即是棘齿102和掣子112、114的位置关系可互换,若是掣子相对棘齿102呈同心向外设置,则该齿轮100便应相对于掣子112、114作同心向内设置,而且其齿轮齿122向外;此外,在本具体形态中也可用传动带系统来取代齿轮;无论如何,所有现在和之前所提及的修改变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如前所提的,若齿轮100相对于掣子112、114呈同心向内设置,则基于
图17所提采用齿轮时的第二种具体形态的第二种变形形态,有一不同的设计是必须的,其所有掣子200须同一尺寸,所有凹陷202也须同一尺寸,其弹簧204对于每一掣子200斜导力相等,每一掣子200具有齿形206,该齿形206与齿轮210上的齿208对应配合;而因为在本特殊设计中若采用主掣子,则当主掣子顺时针方向转动时,会造成掣子200的自由端212向外转动,而此种情形便不是所希望的,故而本设计不能采用主掣子设计;上述修正所关联到先前系统所提的也可能在本系统中作。
图18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具体形态,在此第三种具体形态中,托体和连结体系统被用来取代齿轮,此系统仍然是采用主掣子和第二斜导,因而该等结构在此不再详述;在此一具体形态中,每一掣子152固设有一托体150,该托体150具有两侧部154而可以销子156作连结;而两相邻掣子152的托体150之间以一个连结体158枢连;该连结体158是非弹性的,可以是一杆子;当所有掣子152自由端160可自由地与棘齿162啮合,由于连结体158和托体150作用而使得掣子152移动,故而会确实地转动;使用主掣子和连结位置所需注意的地方也都和之前
图15与
图16所提及一样;其他相同于之前所提各个具体形态的替换修改也可用在本具体形态中。
普通传统技术对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等效变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例如,利用之前所揭露的各式连结、利用旋移的方式来转动每一掣子,以使掣子与棘齿确实啮合;或其他非升级的结构也可能被使用例如,具有线性或其他非转动式的连结方式也可能被用来转动每一掣子;此外,该掣子也可被修改成可经由径向线性或非转动方式来达到啮合或不啮合的动作目的;所提的这些或其他可能相同形态的修饰,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供一至少装设有一链轮的驱动本体与一用来安装车轮的轮轴本体啮合连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包含有(a)多数个掣子,该等掣子呈可移动状态地内嵌于沿着轴线环布在一本体内的凹陷内;(b)多数个棘齿装设在另一本体上,该等棘齿也是沿着轴线环布,呈与所述掣子啮合的状态;(c)一连动每一掣子的连结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置可移动;所述所有掣子由于连结装置的移动与所述棘齿确实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置是一个凸轮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盘经由多数个凸轮缝和多数个凸轮随从的配合结构而与所有掣子连结,每一凸轮随从逐一与凸轮缝滑嵌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缝设在凸轮盘,而凸轮随从则是设在掣子上的指部,以掣子的指部而与凸轮盘的凸轮缝嵌合成可滑移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掣子一端是指部,另一端是销子;每一掣子的销子枢设在一本体圆柱形槽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置经由多数个凸轮缝和多数个凸轮随从而与掣子连结,所述凸轮随从滑嵌在所述凸轮缝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缝设在凸轮盘上,而凸轮随从是设在掣子上的指部,该掣子的指部滑嵌在该凸轮盘的凸轮缝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包含一令驱动本体被供给力量时与连结装置连动来移动连结装置的第二掣子。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凹陷的成型成与掣子一边形状相配合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置由多数个凸轮缝和多数个凸轮随从而与掣子连结,每一凸轮随从逐一与凸轮缝滑嵌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缝设在凸轮盘上,而所述凸轮随从是设在掣子上的指部,掣子的指部滑嵌于凸轮盘的凸轮缝。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凹陷较大于其余凹陷,用以允许掣子装在较大凹陷内沿着轴线旋滑。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每一掣子上装设以提供斜导力来驱使掣子在凹陷内转动的弹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量为一齿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是与该等掣子同心,并环绕在该等掣子外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掣子具有齿形以与齿轮上的齿嵌合。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凹陷较大于其余凹陷,用以容许掣子在较大凹陷内沿着轴线旋滑。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包含一斜导装设在较大凹陷的掣子朝一方向弹簧。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置包含(a)多数个托体,每一托体连接一掣子;(b)多数个连接两相邻托体的连结体,其中一掣子移动便带动托体,再经由连结体而带动其余掣子,从而确实连动多数个掣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装置同心环绕在该等掣子外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该自行车动量滑行机构包括多数个可作旋嵌动作的掣子,多数个装设在另一本体上沿着轴线环布的棘齿,以及一可使每一掣子和棘齿确实啮合的连结装置。所述连结装置可是一个凸轮盘;也可是一齿轮;还可是一由多数个托体和多数个连接两相邻托体的连结体构成的连结装置。
文档编号B60B27/02GK2430575SQ00205100
公开日2001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0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1999年3月22日
发明者威廉B·苏克 申请人:威廉B·苏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