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3695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调整中驱轮椅车前脚轮离地高度的微调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院及日常生活中,病人或年老行动不便者普遍采用轮椅车作为代步工具,其中,中驱电动轮椅车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轮椅车包括有前脚轮、中轮、后脚轮三组车轮,前轮主要起导向作用,中轮为驱动轮,与动力系统相连,后轮用于保持整个轮椅车的平衡,在爬坡或上台阶时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由于总共设置有三组车轮,因此中轮的抓地能力就成为一个必须要加以重视的技术环节,尤其是在路面较为光滑或轮椅车在爬坡过台阶时,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凸出,若中轮抓地能力不够就会出现打滑、无法顺利通过的现象,甚至造成操作危险,而中轮的受力状况和抓地能力又与前脚轮的高低位置密切相关,前脚轮位置较高则整车的重心后移,前脚轮受力减小、中轮则受到更大的压力,爬坡和抓地能力得到增强,但现有的各种中驱轮椅车的前脚轮在组装及使用过程中均无法进行微调,从而给调试和使用带来诸多不便,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厂家曾试图加以解决,如中国专利CN03264661.5就公开了一种《轮椅车独立式前导轮悬吊结构》,这种结构虽然能提高轮椅车在高、低落差路况上的通行能力,但解决的仅仅是前导轮如何轻易越过高、低路况的问题,局限性较大,前导轮的高低位置依然无法实现微调,且在通过高、低路况时存在停顿、颠簸的现象,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各种中驱轮椅车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易组装、易操作且性能稳定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包括前脚轮组、中轮组、后脚轮组和传动系统总成,中轮组与传动系统总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后脚轮组固定在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前脚轮组上设置有朝向后脚轮的支臂,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有滑槽孔,前脚轮组的支臂末端开设有安装孔,一转轴穿过该安装孔和滑槽孔将前脚轮支臂和安装座铰接在一起,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调整转轴在滑槽孔中滑行位置的紧固装置。
所述安装座带有一立板,所述滑槽孔开设在立板上,支臂末端呈可与立板贴合的扁平状。
所述紧固装置包括U形架、紧定螺钉和螺母,所述安装座上的立板末端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横板,横板两侧开设有与U形架相适配的滑槽,U形架底部设有螺纹孔,其两侧臂的末端均开设有通孔,U形架通过横板上的滑槽套装在立板上,立板位于U形架两侧臂之间,横板与U形架底部相对,所述转轴穿过前脚轮支臂上的安装孔、立板上的滑槽孔、U形架上的通孔将三者铰接连接,所述紧定螺钉穿过U形架底部的螺纹孔与横板相抵,其外露端上设有螺母。
所述转轴为销轴,销轴上套装有轴套和衬套,其中轴套位于滑槽孔之内,衬套位于U形架侧臂与立板之间,销轴前端面上开设有螺钉孔,销轴末端通过垫片和十字沉头螺钉限位,垫片位于U形架侧臂的外侧,由十字沉头螺钉固定在销轴前端面上。
所述立板上的滑槽孔在长度方向上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向后脚轮组方向仰起。
所述滑槽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45°。
所述后脚轮组通过朝向前脚轮组的支撑管安装在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安装座罩固在支撑管之上。
所述轮椅车的两个前脚轮均设置有微调机构,微调机构左右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将上述机构组装完毕后,在重力作用下,两前脚轮会趋向于地面,转轴回位于滑槽孔的前端,此时,顺时针方向拧动U形架底部的紧定螺钉,U形架在紧定螺钉的作用下,将转轴向滑槽孔后端拉拽移动,进而迫使前脚轮组支臂绕着转轴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前脚轮离地,待前脚轮离地高度符合要求后,紧定螺钉不动,锁紧螺母即完成调整工作,在调试和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实际路况按上述步骤对前脚轮高低位置进行微调,从而改变轮椅车中轮受力状况,增强爬坡能力,防止在光滑地面打滑。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组装在轮椅车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标记说明1——垫片 2——传动系统总成3——十字沉头螺钉 4——小衬套5——内六角紧定螺钉6——后臂总成7——六角螺母 8——U形架9——小轴套10——小销轴11——前臂总成 12——中轮组13——前脚轮 14——后脚轮15——安装座 16——立板17——滑槽孔 18——横板如图1、图2所示,中轮组12与传动系统总成2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后脚轮14通过后臂总成6固定在传动系统总成2的顶部,前脚轮13上设置有朝向后脚轮14的前臂总成11,传动系统总成2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15,安装座15罩固在后臂总成6的支撑管之上,安装座15带有一垂直于传动系统总成的立板16,立板16上开设有长条形滑槽孔17,由于传动系统总成2的上表面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因此滑槽孔17在长度方向上向后脚轮组方向仰起,与水平面也具有同样的夹角,该夹角可控制在5°~45°之间,在实际应用当中各部件的位置关系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只要保证滑槽孔17具有适当的倾角即可,以便于调整前脚轮13的高低位置,前臂总成11的末端呈可与立板16贴合的扁平状,立板16朝向后脚轮14的一端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横板18,横板18的两侧开设有与U形架8相适配的滑槽,U形架8的底部设有螺纹孔,其两侧臂的末端均开设有通孔,U形架8通过横板18上的滑槽套装在立板16上,立板16位于U形架8的两侧臂之间,横板18与U形架8的底部相对,小销轴10穿过前臂总成上的安装孔、立板上的滑槽孔、U形架上的通孔将三者铰接连接,内六角紧定螺钉5穿过U形架8底部的螺纹孔与横板18相抵,其外露端上设有六角螺母7,小销轴10上套装有小轴套9和小衬套4,小轴套9位于滑槽孔17之内,小衬套4位于U形架侧臂与立板16之间,小销轴10的前端面上开设有螺钉孔,小销轴10末端通过垫片1和十字沉头螺钉3限位,垫片1位于U形架侧臂的外侧,由十字沉头螺钉3固定在小销轴10的前端面上,轮椅车的两个前脚轮均设置有微调机构,微调机构左右对称设置。在需要微调前脚轮高度时,顺时针方向拧动U形架18底部的内六角紧定螺钉5,U形架18在紧定螺钉的作用下,将小销轴10向滑槽孔17的后端拉拽移动,进而迫使前脚轮支臂绕着小销轴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前脚轮离地,待前脚轮离地高度符合要求后,紧定螺钉不动,锁紧螺母7即完成调整工作,从而改变轮椅车中轮受力状况,增强爬坡能力,防止在光滑地面打滑。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如前臂总成采用其他适宜的形状,或采用其他紧固装置来调整前臂总成在滑槽孔中的相对位置,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文件记载的技术方案相同或相近似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包括前脚轮组、中轮组、后脚轮组和传动系统总成,中轮组与传动系统总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后脚轮组固定在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其特征在于,前脚轮组上设置有朝向后脚轮的支臂,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有滑槽孔,前脚轮组的支臂末端开设有安装孔,一转轴穿过该安装孔和滑槽孔将前脚轮支臂和安装座铰接在一起,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调整转轴在滑槽孔中滑行位置的紧固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带有一立板,所述滑槽孔开设在立板上,支臂末端呈可与立板贴合的扁平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包括U形架、紧定螺钉和螺母,所述安装座上的立板末端设置有与其相垂直的横板,横板两侧开设有与U形架相适配的滑槽,U形架底部设有螺纹孔,其两侧臂的末端均开设有通孔,U形架通过横板上的滑槽套装在立板上,立板位于U形架两侧臂之间,横板与U形架底部相对,所述转轴穿过前脚轮支臂上的安装孔、立板上的滑槽孔、U形架上的通孔将三者铰接连接,所述紧定螺钉穿过U形架底部的螺纹孔与横板相抵,其外露端上设有螺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销轴,销轴上套装有轴套和衬套,其中轴套位于滑槽孔之内,衬套位于U形架侧臂与立板之间,销轴前端面上开设有螺钉孔,销轴末端通过垫片和十字沉头螺钉限位,垫片位于U形架侧臂的外侧,由十字沉头螺钉固定在销轴前端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上的滑槽孔在长度方向上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向后脚轮组方向仰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孔与水平面的夹角为5°~45°。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脚轮组通过朝向前脚轮组的支撑管安装在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安装座罩固在支撑管之上。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椅车的两个前脚轮组均设置有微调机构,微调机构左右对称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椅车前脚轮微调机构,包括前脚轮组、中轮组、后脚轮组和传动系统总成,中轮组与传动系统总成的动力输出端相连,后脚轮组固定在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前脚轮组上设置有朝向后脚轮的支臂,传动系统总成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有滑槽孔,前脚轮组的支臂末端开设有安装孔,一转轴穿过该安装孔和滑槽孔将前脚轮支臂和安装座铰接在一起,安装座上还设置有用于调整转轴在滑槽孔中滑行位置的紧固装置。通过本实用新型可对前脚轮高低位置进行微调,从而改变轮椅车中轮受力状况,增强爬坡能力,防止在光滑地面打滑,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易组装、易操作且性能稳定等优点。
文档编号B60B33/04GK2839006SQ20052012817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28日
发明者唐承慧 申请人:唐承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