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1345阅读:4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管道运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系统,具体是在真空状态下进行客、货运输的陆地运输系统。
技术背景现有的陆地运输方式不外乎公路和铁路(包括轻轨、地铁)两种;汽车在公 路上行驶,火车在轨道上运行。这两种运输方式除了需要克服摩擦阻力之外, 主要的是还需要克服空气的阻力,而且车速愈高,空气阻力愈大。然而现有的汽车、火车除了把运输工具的外形设计成流线形,减小一些空气阻力之外,对于空气阻力没有根本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陆地运输系统的改进, 该运输系统应具有运行阻力小、行驶噪音低、能源消耗少、安全可靠的特点,并 且占地面积小,有利于环境保护。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包括作为通道用的密封的管道和在管道中行驶的轨道 车;所述的管道延伸至不同地点以便进行客、货运输,管道内腔的底面铺设着 轨道车行驶用的轨道并且管道内腔保持真空状态;所述的轨道车的外壳保持密 封状态以使轨道车的内腔与外界隔绝。所述的管道还制有岔道,岔道两端分别制有可关闭的密闭闸门以形成作为 轨道车上下客、货的站台。所述的轨道是磁悬浮轨道,轨道车是磁悬浮轨道车。 本发明提供的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具有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车辆在真空的环境中运行,空气阻力几乎为零,因而车辆运动所需要的能源大大下降,节能效果极为显著;2、由于空气阻力几乎为零,车辆运行速度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相应增加了运输量,降低了运输成本;3、由于管道为密闭系统,因而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噪音;而且气候变化对运输系统也没有丝毫影响,所以不会产生安全事故;4、管道为密闭方式,所以占地面积小,节省了土地资源。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站台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包括作为通道用的密封的管道1和在管道 中行驶的轨道车2;所述管道可以采用较短的管道连接而成,推荐采用大直径钢 管,其强度满足要求,成本也较低。管道的内径大小根据要求确定, 一般钢管的内径在4至5米即可。若是单轨线,则采用单一管道;双轨线的话,需设计 并排的两根管道。所述的管道延伸至不同地点,以满足客、货运输的需要。管 道内腔需保持真空状态,因此管道系统还需配备专用的真空抽气机,对管道内 腔不断抽气,以保持适当的真空状态。管道内腔的底面铺设着轨道车行驶用的轨道(为图面清晰,轨道予以省略); 轨道及轨道车的结构均与现有的地铁轨道(可直接移用铁路轨道)及车厢类似, 只是轨道车的外壳需要保持密封状态,以使轨道车的内腔与外界隔绝; 一般的, 轨道车的密封状态能耐2个大气压的正压,以保证司乘人员以及乘客的安全。所述的轨道及轨道车最好采用磁悬浮技术制成,即轨道采用磁悬浮轨道, 轨道车采用磁悬浮轨道车;如此可使管道的运输质量再上一个台阶。该运输系统还应设置站台,以便于客、货的上下。为此,所述的管道还制有岔道3 (如图2所示),岔道两端分别制有可关闭的密闭闸门4,以形成作为 轨道车上下客、货的站台。当轨道车2进入站台后,关闭两端的密闭闸门4,然 后打开站台门5放入空气,就可开启轨道车的车门,进行上下客或装卸货物; 而轨道车需要启运时,需先关闭轨道车的车门和站台门5,接着开启真空抽气机 将岔道内的空气抽成真空,然后才能打开两端的密闭闸门4,轨道车2才可从岔 道3驶入管道。图3所示的实施例,与图2不同的是整个管道为环线形,周而复始往复循 环;另外,上下客、货的站台直接设置在管道上(不需另外设置岔道);其上下 客或装卸货物的程序与图2完全相同。
权利要求
1、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包括作为通道用的密封的管道()和在管道中行驶的轨道车(2);所述的管道延伸至不同地点以便进行客、货运输,管道内腔的底面铺设着轨道车行驶用的轨道并且管道内腔保持真空状态;所述的轨道车的外壳保持密封状态以使轨道车的内腔与外界隔绝。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道还制 有岔道(3),岔道两端分别制有可关闭的密闭闸门(4)以形成作为轨道车上下客、 货的站台。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 是磁悬浮轨道,轨道车是磁悬浮轨道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系统。目的是提供的运输系统应具有运行阻力小、行驶噪音低、能源消耗少、安全可靠的特点,并且占地面积小,有利于环境保护。技术方案是真空管道运输系统,包括作为通道用的密封的管道和在管道中行驶的轨道车;所述的管道延伸至不同地点以便进行客、货运输,管道内腔的底面铺设着轨道车行驶用的轨道并且管道内腔保持真空状态;所述的轨道车的外壳保持密封状态以使轨道车的内腔与外界隔绝。
文档编号B60L13/04GK101323306SQ200810120049
公开日2008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16日
发明者谢永球 申请人:谢永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